梵高的画为什么这样亮?

梵高的画为什么这样亮?
2024年05月31日 18:32 Newton-科学世界

夜晚露天咖啡座, 梵高,1888

荷兰画家梵高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艺术大师。实际上,他从开始学习绘画到创作出数以百计的旷世杰作,只有短短的10年。如果仅看他前7年的作品,笔者斗胆说一句(因为画太值钱了),画得也只是“一般般”。一直到1887年,他碰到了寓居在巴黎的毕罗沙等印象派画家,绘画风格为之一变,画面突然变得明亮起来。接着他来到了法国南部的鲜花之都——阿尔,画更是变得越来越亮,可以说是鲜艳夺目、光彩照人!

鸢尾花, 梵高,1889

观赏过梵高原作的观众都会感觉到画面有一种让人“辣眼睛”的明艳。那么,为什么梵高的画有这样的效果呢?原来这与他采用的涂色方法——“固体混色”有关。

不同的颜色有两类混合:一类是投射光的直接混合,也就是常说的“加法混光”。用红色的光源与蓝色的光源照射同一个屏幕,那么在屏幕上红、蓝两种颜色光斑的重叠处就会产生紫色,这种紫色是由两种色光叠加而成,能保持其色彩强度,甚至显得更亮。

另一类是反射光的间接混合,也就是“减法混色”。当画家把红、蓝两种颜料涂抹在画板上混合时(颜料里含有红色和蓝色的微粒),观者视网膜接收到的是反射光,原来被红色微粒反射的红色光又被蓝色微粒吸收了一部分,同样,蓝色光也被红色微粒吸收了一部分,所以由此得到的混合紫色,色彩会失去一些强度,显得比较暗。油漆匠用不同颜色的涂料重复涂饰墙面时会发现色泽越来越暗,就是这个道理。

梵高喜欢用明亮的颜色,他想要达到哥特式大教堂的彩色玻璃窗产生的效果。通过彩色玻璃产生的混色属于加法混光,色彩鲜艳,但这种效果对使用颜料的画家来说难以做到。为此,他干脆不把两种颜色混合起来,而是直接把鲜明的原色涂在彼此相邻的位置上。通过下图,我们可以对梵高采用的这种固体混色的视觉效果有一个切身的感受。这是一种印染纺织品的装饰图案,右面部分是原来的图案,用白色代替原图中的黑色部分之后,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图中所有的颜色全部都变亮了(左面部分)!

这种技法在色彩学中称为贝措尔德效应,是用柏林气象学家威廉·凡·贝措尔德(Wilhelm von Bezold)的名字命名的。

下图是梵高用这种技法创作的自画像,由于笔触比较粗糙,所以我们的眼睛并不能把相邻的光融合起来,看到的还是各种不同颜色的短促的线段,但因其绚丽光亮,能让人感到激情四溢。

《戴灰色毡帽的自画像》,梵高,1887

另外,梵高在色彩运用上也是随心所欲。当他看到铬黄这种颜料后,喜出望外,因为它比以往任何颜料都更加闪亮夺目,而且颜色的层次丰富。由于使用了铬黄,他画的向日葵鲜艳灿烂,动人心魄。但是这种合成颜料暴露在光线(紫外线)中很容易发生化学变化而褪色,特别是当掺入某些含有硫酸盐的白色颜料之后,更会加速这种变化,这导致他的很多作品(包括《向日葵》)在多年后开始褪色,甚至变黑。当然,这也是他始料未及的。

《向日葵》,梵高,1889

为什么梵高要把画上的色彩涂得如此光彩夺目呢?这恐怕与他的精神疾病有关。

梵高究竟得了哪一种病,他的朋友加歇医生并没有做出明确诊断。但从他自己主动要求到圣雷米的圣保罗精神病医院住院并接受洋地黄和溴剂治疗,精神病学专家分析,梵高疑似患有颞叶性癫痫引起的精神障碍。这种病发作前会有点先兆,包括产生幻觉和错觉,闻到难以形容的气味,或看见并不存在的星光、图案、人物和复杂景象。因此,梵高所写生的教堂、麦田、山峦和星空,虽然都是他的亲眼所见,却可能是那种带有幻觉的景象。所以,他在描画它们时显得格外费力:为了表达星体明亮的光芒,他用弧形的短线段画了许多个同心圆;在颜色里搀和色素使它鲜艳夺目……当然这也是他试图摆脱病痛羁绊的一种抗争,当他的努力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时他绝望了。

有多位医学专家认为梵高非凡的创造力无不与他的病态有关,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可以延长他的生命,同时也可能抑制他的创造力。换言之,他的病如果治好了,天才也许会消失,也就不会给世界留下那么多的旷世杰作了。

本文摘自《科学世界》2017年第6期

新媒体编辑 | 张丽君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