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动荡愈演愈烈, 很多人为何从中国找寻一条出路?|6月新刊

全球动荡愈演愈烈, 很多人为何从中国找寻一条出路?|6月新刊
2024年06月05日 15:00 文化纵横杂志

全球危机时代的中国社会主义

《文化纵横》2024年第3期

(6月刊)新刊手记

✪ 《文化纵横》编辑部

当前的国际秩序危机,本质是资本主义危机

2022年以来的俄乌冲突,似乎预示着新的“热战时代”的到来。这场“被直播”的战争,已经持续两年多,也令惊愕于战争爆发的不同立场的支持者们,开始重新审视更为深刻的危机原理。2023年10月以来的巴以冲突,也让人意识到,那些似乎成为历史遗迹的概念——殖民主义、种族压迫,依然如遍布铁锈的螺钉一般,深嵌在“全球化”图景的幕布之后,游离于“自由世界”的视野之外。巴以冲突引发的美国青年一代大学生群体的抗战运动,也被急切出场的国家暴力所镇压。而暴力的直接出场,也持续提醒着那些对国际正义心怀期待的行动者,谁才是国家机器真正的主人。

事实上,从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美国就已经发生一系列抗争运动。“占领华尔街”运动一度以“99%反对1%”的口号,迫入全球资本主义网络的核心区域。然而,此类抗争运动无一不在资本与国家机器的深度绑定中被分化瓦解、镇压湮灭。此一轮青年学生抗议以色列和美国行径的运动,也很难摆脱此种命运。自金融危机以来,美国主导的全球资本主义秩序,已经呈现出系统性危机;但正如此次巴以冲突之中美国政权的表现一般,具有全球性利益的资本集团,仍然不会放弃以包括暴力镇压在内的各种软硬支配手段维护自身的霸权地位。

相较于冷战结束之际,今天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金融资本化、资本全球化趋势更为明显。由于产业资本与制造业体系的持续萎缩,在先进生产力的竞争层面,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优势持续下降。由于缺乏物质生产力层面的有效支撑,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社会撕裂日趋严重;由于缺乏组织形态层面的深度改革,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社会危机也难以被有效缓解。面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持续性危机,社会主义再度在全球政治话语竞争中得到重视,成为人们应对危机的可能方向。

冷战后的社会主义消退浪潮与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

20世纪中叶,社会主义运动一度在全球范围内产生深刻影响:马克思列宁主义一度在苏联、东欧地区进行过颇具影响的实践探索,并形成了一系列一国社会主义的制度形态,如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亚非拉反帝同盟的建设、高强度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及色彩鲜明的公有制所有权等;西欧地区则一度发展出民主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形态,在议会斗争、普选制和分配领域体现出一定的社会主义特征;中东地区一度发展出伊斯兰社会主义运动,成为区别于泛伊斯兰主义和凯末尔主义的重要力量;拉美地区出现了结合反殖民主义、天主教信仰和社会主义思潮的解放神学运动,与右翼资本主义政权展开对垒;中国在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道路实践的过程中,也逐步发展出区别于苏联的社会主义特色。过去,不同的社会主义实践往往呈现出一定的“路线斗争”或理论层面相互批判的特征,但依然在整体上展开着对社会主义道路的多元探索。然而,在全球资本主义体系之下,不同形式的社会主义实践都遭遇了各自的危机和挫折。

社会主义的危机,既受到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封锁的深刻影响,也与社会主义在技术革命和生产力创新层面的重大挫折相关。20世纪80、9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酝酿了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代表的新经济浪潮,并由此进一步拉大了与社会主义国家的生产力水平差距。生产力水平及其支撑的生活水平的巨大差距,一度让社会主义国家的民众产生集体幻灭感,并对社会主义的前景丧失信心。苏联的解体,进一步强化了西方思想界对米塞斯关于“中央计划中无法真正实行经济计算和合理配置资源”的论断。这一经济学层面的论断,曾和福山的历史终结论一道,成为击碎很多人的社会主义信念的观念武器。

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众多后发国家工业化进程的持续深入,随着中国成长为全球性生产性大国,作为一种具有实验性、探索性的社会主义改革路径,依然得到了不断发展,并在全球资本主义危机持续深化的背景下,展现出别样的生命力。

中国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注入了新内容,为社会主义的话语竞争提供了新的方向

自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渐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相结合,开辟出一条社会主义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在价值观层面,广土众民的中国社会,在数千年的历史实践过程中,展现出对公共性价值理想和共同利益结构的长期追求。中国革命之所以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某种意义上正是因为社会主义与中国社会整体性价值观追求深度契合。中国通过多年的社会主义实践,也拓展了社会主义理论的方法论起点:“个体”与“集体”,可以在动态结构中寻求平衡,在个人自我实现价值的过程中,激励其进一步实现行为后果的公共性、公益性。

在社会生产力发展层面,新中国成立以来就长期致力于工业化建设,在被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封锁和压制的背景下,建立起了相对完备的工业分工部门;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机遇中,完善和发展了市场经济网络,并持续探索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体系的相互配合与协作机制;在新的历史阶段,推动技术水平的持续升级,展开对创新能力的持续培育,成为新一轮世界技术革命的引领主体之一。

在组织形态变革层面,中国共产党主动追求“党的自我革命”,以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和政党的历史经验为镜鉴,极力避免政治组织被利益集团所绑架,保持党的先进性。

今天,全球资本主义已陷入持续性的结构性危机之中。面对国际局势的剧烈变化,面对国内问题的深刻演化,面对内外关系高度纠缠的现实,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中国社会主义道路体现出前所未有的世界意义和时代意义。中国道路,为开拓21世纪社会主义,为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供了重要的实践样本,也为世界范围的社会主义实践路径提供了新的理论和实践可能性。

2024年6月新刊目录

编辑手记

全球危机时代的中国社会主义

《文化纵横》编辑部

域外

谁在杀死TikTok?

林一五

封面选题:社会主义在中国:历史与可能

实验性也带来了复杂性,这给人们认识和理解中国社会主义和改革带来了困难。

对社会主义和改革复杂性的一些思考

李陀

中国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思考“生民社会主义”

孙歌

焦点

战略性工业扩散:中国参与全球产业链重构的底线思维

严鹏

中国会否丧失世界工厂地位?——国际产业转移新趋势与中国的政策选择

苏庆义 桂子豪

观察·文化

“子弹”为什么还在飞?——网络文化生产的“非法兴起”

沈伟伟

互联网革命在中国掀起的文化变革,则因我国技术民主化和知识产权“弱保护”状态而具备时代先锋意义。

专题:直面粮食安全

走出“全球化陷阱”——中国粮食安全战略转型与全球食物体系重构

占少华 王清华

中国农业为什么必须生态转型?

丁玲 许准

既然工业文明发展出的绿色革命已经明显开始走向反面,整个世界实际上都面临着如何转向生态文明,如何在生态文明下解决吃饭问题的挑战。

粮食不安全:发展中国家是如何丧失粮食主动权的

焦玉平

国富论

迎接后工业化社会

陆铭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治理模式变迁

马莹 甄志宏

全球南方

葡语世界眼中的全球南方

王渊

全球南方也许本质上难以明确界定,但它的潜能也许正在于此,它的意义与作用需要来自南方的人民共同求索。

学术评论

进一步改造我们的学习——从罗素基于学习的文明叙事说起

童世骏

本文为《文化纵横》2024年第3期(6月刊)新刊手记,欢迎个人分享,媒体转载请联系本公众号。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