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起手机拍照,被微博做成了一个全民IP

拿起手机拍照,被微博做成了一个全民IP
2024年01月29日 20:20 阑夕

文 | 阑夕

麦克卢汉说,人类塑造了工具,而工具又塑造了人类。

突然想到这句话,是因为眼前的这面墙,更准确的说,是墙上呈现的东西:从1981年开始,曾在市场上流行的历代手机型号。

最底下的那一排「大哥大」,恐怕要比这个场馆内的大多数人,都要年长。

而这甚至也不是一场数码展会,去年夏天,微博办了一场历时接近半年的浩大活动「微博手机影像年」,向所有年满18岁的用户征集他们用手机拍出的最满意的照片,还组织了专家团队来做评审。

活动的收官,就是这场回归传统的线下影展,在798艺术园区最负盛名的火车头对面,从309万张照片里挑出来的优秀作品,挂满了751图书馆的地下一层,室外寒风呼啸,屋内明亮闲适,三五成群的观众,穿过由照片叙述的不同故事之间,这样的画面又构成了新的故事。

在一个抵御凛冬的人造空间里,欣赏人类远离生存的溢出性创造,古典文艺的仪式感,和摄影行为带来的乐趣本身,盘互交错,对影成双。

对了,影展的主题我也很喜欢:「光与万物」。

光的反射是世间万物得以被看到的核心条件,而被看见这个需求,也始终存在于互联网的社交场里。

· · ·

「微博手机影像年」累计创造了400多亿的阅读量,以及超过4000万次互动,相当于每1000次曝光,就有1个用户做出转发、评论或是点赞的动作。

考虑到信息流场景的滑动浏览机制,以及大量的投稿作品其实都在长尾里,这种程度的转化效果已经相当高了,更重要的是,活动从策划到落地再到执行下来,微博把一个所谓的「不可能三角」给跑通了:

三个角分别是人文、商业和社交,强绑人文和商业的,用户一般都会觉得别扭,兼顾商业和社交的,往往要为通俗化而过度下沉,而融合人文和社交,又很容易赚不到钱。

但从数据来看,微博的平衡艺术做得很好。

手机拍照几乎没有门槛,投稿作品必然参差不齐,用职业摄影师和拍图大V来做评委把关,顺利实现了在不拒绝任何人参与的同时,用专业主义的选拔机制确定了拍摄作品的人文导向。

而在6亿月活跃用户的基本盘上,微博既用原生流量扶持这次活动的推广,还发动了数百家媒体添柴加薪,利用传播学上的超级节点加速内容出圈,获得了来自用户端的广泛讨论。

到了最重要的商业环节,让手机摄影的生产力工具——也就是手机商品本身——贯穿活动的全程,每一张获奖作品都将对应所持设备的影像性能,这对手机厂商的积极性调动,有着非常显著的效果。

于是,从36万个普通人打开摄像头开始,「微博手机影像年」的话题底下每天都有新鲜出炉的照片被分享出来,就像涓涓细流汇聚成海,三度担任世界新闻摄影最高奖荷赛奖评委的黄文老师说,这是她参与评审的作品总量最多的一次摄影活动。

· · ·

数量是地基,没有广泛的参与度,就谈不上囊括无遗,而质量则是塔尖,它的海拔决定了摄影所能达到的最高价值。

「微博手机影像年」的年度大奖,分为金银铜三个等级,分别配有10万、15万、20万人民币的奖金,我在颁奖典礼现场见到了获奖者的喜悦,摄影爱好者和摄影师之间的界限不再冷酷分明,能够捕捉优秀的画面,就是同行之间无需多言的通行证。

但我最喜欢的,不是这三张照片里的任何一张,而是获得「年度生活影像」这个子奖项的作品:

在我看来,这更接近于手机摄影的意象,无需购买昂贵的机票抵达人迹罕至的景区,也不是按照计划坐等注定出现的绝美时刻,而是每个人在日常生活里都能遇到且一直就在那里的人间烟火,只不过大家总是行色匆匆不曾发现。

这张照片,从构图到名称,都有着打动人心的力量,就像那间开在面包车后座里的水果铺在渐暗的天色里持续发出微光,既为一个勤劳谋生的家庭点亮了前路,也为拍下这张照片的用户,点亮了一个属于他的、而后又被分享给千万人的独有记忆。

这正是手机作为拍摄工具的价值,从日常的使用频率和时间来看,手机已经真如麦克卢汉所说的,成为了「媒介就是人的皮肤的延伸」这条理论的最佳演示,最大限度实现了所见即所得的愿景。

因为看见,所以拍下,因为拍下,所以上传,人类对于存在的渴求,以致于社交媒体都被看作食粮,当代网民总被嘲笑吃个饭都要先拍九宫格,而世间万物都有独一无二的瞬间,只缺举起手机发现的直觉罢了。

· · ·

手机硬件已经多年没有突破式的创新了,所以各大厂商都在卷影像能力,这不难理解,毕竟拍图的质量进步是消费者最容易看出来的。

难以理解的是手机厂商在证明自家产品的摄像头能够拍出大片级作品的时候,从来都是圈地自萌的组织模式,社区里发个征集帖,再设置一笔奖金,不声不响的就把活动做完了,不但投入产出比太低,连客观性都无法保证。

微博以第三方的身份来牵头举办手机摄影比赛,有些搭台唱戏的意思,对于手机品牌而言,面对平台广发英雄帖的邀约,不可能不被激起好胜心,而将图片作品和生产工具之间的关系作为活动内容的一部分,更是产生了角度别致的行业影响。

比如从投稿量来看,占比最高的手机品牌,是苹果,但是获奖最多的手机品牌,却是华为和小米(并列),这在一方面体现了苹果用户的社交参与度相对更高,但在另一方面,却是两大国产品牌的用户更有拍摄的技巧。

我还注意到,苹果用户的获奖作品里,最受欢迎的机型是iPhone 7,这是一款7年前的产品,如今还能在影像领域和安卓阵营的新品手机同台竞争,这又是另一个绝无仅有的现象,你是看不到7年前的安卓手机还能拍照获奖的。

从不同机型的获奖类别侧重也能看出,各家厂商的相机能力有着差别迥异的侧重点:

华为手机善于拍摄「生活」「定格」的抓拍主题,vivo手机在「色彩」「街影」这种高饱和度画面的表现力更优,小米手机擅长捕捉「快乐」「记录」的情绪场面,而OPPO则很简单粗暴的在最考验成色品质的「风光」主题拿下最多奖项。

这些数据既有公共价值,也有利于各家手机厂商进行参照,更重要的是,在一个开放的社交平台,我们更有机会看到对等公开的切磋,友商之间除了相互打嘴仗,还有下场拼真功夫的舞台。

据说「微博手机影像年」将会成为一个常驻的年度活动,甚至成为微博平台的一个IP,手机品牌们其实也可以把它当作一年一度的竞技场,闭门做好产品,然后开门交给用户去尽情发挥,

· · ·

在我分享参加影展的微博底下,有这么一条评论:「羡慕,啥时候我也能参加这些活动就好了。」

我对他说,摄影活动的征稿没有任何门槛,拿起手机拍下你所发现的场景,谁都有机会站上领奖台,事实上,今年的获奖最品里,很多都是出自普通人之手,而不是专业的摄影师——为了参加活动而故意做了设备降级。

数字时代的舒适区,很容易让手机相册沦为截屏仓库,真正用来留下与真实世界产生故事的空间,日渐逼仄,大家越来越习惯于从短剧和直播里去感受「生活在别处」的体验,稀缺的反而是用摄影重新审阅人间的驱动力。

就像可能是本·斯蒂勒演过的最好的一部电影「白日梦想家」,一个中年男人,未必会有中年危机,但在平凡的生活里,终究还是要与孤独、平凡和上班上得好好的突然有一天公司没了这种突发事故相处。

男人追逐自己向往的摄影师偶像的足迹,阴差阳错的完成了曾经难以想象的壮举——在冰海里和鲨鱼搏斗、踩着滑板逃离即将爆发的火山、穿过喜马拉雅山的雪原——但在最后,他心心念念的底片,竟然是自己在认真工作时,被摄影师拍到的专注神情。

最后,丢掉的工作还是要重新再找,亡父留下的钢琴也要继续卖掉,走遍世界的旅行更像是一场遥不可及的梦,但一切都是值得的,凡是过往,皆为序章,重要的是怎样去接受生活,并向前踏出。

也许「微博手机影像年」能够成为茫茫网海里的浮标,一年一年的办下去,也一年一年的为所有人的生活打下刻度,多年以后回首相望,看到的是属于每一个人的浮光掠影。

· · ·

这次活动还激活了不少已经断更多年的摄影大V,他们重新回到微博,评审着来自朝气蓬勃的年轻后辈的一张张作品,黄文老师甚至本来只计划了在担任评委期间使用微博,活动结束之后就要「告一段落了」,没想到网友的热情互动,让她难以回归再次断舍离的生活状态。

诗里早就写过了——没有人能自全,没有人是孤岛,每人都是大陆的一片——对抗时间冲刷的,永远取决于怎样和这个世界发生连接,微博哼哧哼哧的搭台子,就是为了提供连接的无数种可能,一张照片、一条微博、一次比赛、一场影展……

事实证明,无论是i人还是e人,对于新鲜有趣的、品质过硬的连接方式,都是迎面而上的。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