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9,房地产的趋势变了

2017⇆2019,房地产的趋势变了
2019年11月30日 21:07 田地糧薪

#2017和2019对比#挑战毫无预兆的火了!

我们打算调皮的蹭了一波热度,没想到蹭热度的路上还遇到了泰禾。

想必勿须多言,泰禾的2019是何其的艰难。

艰难的又泰禾,2019年的地产圈,没有容易二字。地产人身处其间,无论是谁,只要稍将2017和2019做个对比,都会生出无限感慨。

我们先从近日最热的话题——“地产营销集体申讨贝壳”说起。

01

此前,媒体圈一直讨论的“内容为王还是渠道为王”,在地产圈有了结果。

地产营销目前成了真正的“代理已死,渠道为王”,具体原因还得从行情变差、楼盘滞销说起。

自打调控以来,房企的日子就不好过,尤其是融资渠道收紧后,资金回笼成了许多房企的重中之重。

然而,行情越差,市面上的观望情绪越浓,很多房企不得已用上了渠道分销。

他们本以为渠道所起的效果是雪中送炭,尝到点甜头后,随着他们越来越依赖渠道,越来越跪舔渠道,近日突然发现自身已被渠道扼住了命运的咽喉。

地产营销人心中的痛可想而知:一个供自己使用的工具,怎么自身反成了它的赚钱工具呢?

要知道,2017年地产营销出现得最多的词是“日光”。

估计政府也很郁闷,明明是针对楼市过热下的一纸限价令,效果却是彻底将楼市点燃。

当时,新房限价二手房价格倒挂的现象,将市面上的刚需、改善、炒房者,观望着全都吸进楼市。

只要是新房,只要位置不是太偏,品质还过得去,都会遭到他们哄抢。

无论是彻夜排队还是万人摇号,只要抢到就是赚,市场上几乎没有卖不掉的新盘。

两年过去,那条经典的2017年楼市鄙视链相信还刻在多少人的脑海:

全款买房的往里走

按揭的不要堵在门口

公积金的请把小黄车挪走

站在风口上,地产营销人一时风头无俩。

与新盘门庭若市相对的是,二手房市场一片惨淡。

贝壳恶不恶暂且不探讨,存在即合理。

我们只能假想,如果不是地产过度金融化,如果不是高周转、高杠杆,如果不饮鸩止渴引入渠道销售,一切是不是就不这样?

02

2017年,还有一个热词是“地王”。

当年的土拍市场是什么情况呢?你不买自有人买,政府也从不担心卖不掉。

因为地王自带明星IP效应,不用宣传,全国人民都知道你。

甚至,拍下地王,公司内部还要庆祝一番的:面粉比面包贵怕什么呢?行情那么好,房价一直涨。

在过热的土地市场里,大佬都有点坐不住,自己piapia打脸不在少数。

比如:孙宏斌转身就忘了自己循循告诫的“地买贵了,谁都救不了你,明年你可能就过不下去”。

2017年,凭借着丰厚的土储,融创将绿地挤出,晋级了房企四强。

当时,就连万科都忍不住从不拿地王的谎言中跳了出来,在半个月内花掉了1340亿拿地。

对地王现象,黄奇帆一针见血指出:

地王不断出现,是房产商跟金融系统的关系,谁融资能力强谁就拿到地王,融资再多也不担心,地价一炒高,什么问题都解决了。

2019年,随着房企的融资渠道被掐紧,地王成了“烫手山芋”。

调控遥遥无期,强行等周期不成,不入市也不成,当初拿地王的房企真的变成了一时剁手一时爽,如今还债泪两行。

“不拿地等死,拿错地找死,拿高价地快死”,在地产圈的三种死法里,只怪这些房企一时手痒选了最贵最快的那种。

孙宏斌的告诫还是值得牢记的,虽然他一边喊小心,一边猛拿地,但闲暇之余他还是眼疾手快的做到了只要地产圈有房企将死之日,便是他出手相救之时。

教训不是用泪换来的就是用钱买来的。

2019年下半年,土拍市场上的主旋律终于变成了底价成交或低溢价率。

03

翻看如今关于高周转的评论文章,舆论都是一边倒的批评抨击。

但是在2017年,高周转却是最安全最有效的模式,不少慢周转的房企,都在悄咪咪学做高周转。

不说其他,就看排名,当时房企20强里,几乎一水儿在做高周转。

还有就是,地产行业作为天然的资金密集型行业,如果做不到高周转,后续资金支持跟不上的后果也不堪设想。

再说了,资本都是逐利的,行情好时市场能允许你慢慢来吗?

一开始,高周转肯定是不招黑的,2004年万科从美国刚引入这一模式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提升资金流动性和使用效率。

后来,高周转被玩坏也是跟市场有关。

自从碧桂园将高周转玩到极致后,房企一拥而上,粗制滥造、压缩工期,“345”模式,地产007模式,再加上频发的事故和安全隐患,逐渐败了它的好感。

高周转的背后是高杠杆,随着金融去杠杆的持续,2019年成了房企偿债压力最大的一年。

现金流危机、债务危机成了压死房企的最后一根稻草。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这是一个朴素的道理。

只是,资本的世界没有对错,只有利弊,身处其中的房企也是身不由己!

04

2017年,规模大战是可以量化的,那个数字是千亿。

一句“千亿是未来房企的分水岭”,让当时销售刚过100亿的,甚至销售只有50亿的房企都叫嚣着要冲千亿。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3年10倍、4年20倍、5年30倍……一路蒙眼狂奔的房企确实给地产圈留下了很多数字传奇。

毕竟,规模大战下,房企争的并不仅仅是规模,而是一张房地产行业的“入场券”。

试想,达不到一定规模,你连钱都融不到,未来又如何存活?再说了,大家面对的大环境都是一样的,你不冲,就只能看着别人眼睁睁做大做强。

不过,在规模赛道上狂奔的前提是楼市行情一路向上。

行情急转直下后,2019年,梦断千亿的房企三缄其口,偶有提及也只带过一句:千亿还是要的!

甚至,刚迈过千亿门槛,大而不强的房企内心也充满了迷惘:千亿真的是传说中的保险栓?

认清大势后,稳字当头的2019年,降速提质、活下去被放在了第一位,尤其是钱荒之下,降速更成了行业必然趋势。

激情过后就是一地鸡毛。黄其森如今谈及千亿时,言语里充满了反思:

过千亿听着牛,实际上就是原来的百亿企业,也就是通胀起来的,都是粗放的野蛮生长,大家拔高了自己。

05

2017年,房企都以超大预算在江湖上招兵买马,行业里人员的流动相当频繁,毕竟进出之间,就能实现薪资翻番。

那一年,地产圈跳槽还有一条鄙视链:

从产业地产往商业或住宅跳,是人往高处走;从住宅地产跳到商业或产业,则是水往低处流。

这条鄙视链就是根据薪资决定的。

人员流动之下,不仅推高了普通人的薪资增长,房企高管的薪酬更是从百万到千万,甚至上亿,数额之高引人惊叹。

这样高额的薪酬,也让地产行业成为猎头聚集最多的地方。

那一年,有房企被爆出在猎头费用上的支出高达2.7亿,秒杀一众房企,问鼎行业冠军。

可惜的是,在高额猎头费的加持下,地产圈猎场中疯狂狩猎行动背后,导致的是人员流动更加频繁、职业周期变短。

2019年,行业进入稳定期,一场没有硝烟的裁员与“优化”之战在各房企打响此前高薪酬带来的人才泡沫也逐渐被刺破。

结构优化、发配三四线,业务收缩裁员,地产人如果不努力向前冲,就面临被淘汰的危险,甚至你努力了,也拗不过行业的大趋势。

随着企业用人都倾向于从内部选拔培养,猎头行业也开始凉凉。

06

今年7月,地产天机这个号突然在地产圈出现,内容运营涉及行业腐败丑闻、高管私生活、数据造假等。

它的出现就像南美洲煽动翅膀的那只蝴蝶,引起了行业一连串的巨大反应。

在贪腐方面,营销、人力、工程、研发、投拓、采招,越来越多的部门被天机sirl提及。

除了满足群众的吃瓜心理,这个号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助推了房企的反腐。

地产圈的反腐之风越吹越猛,涉及的金额越来越大,被查出的人员越来越多。

这本不奇怪,资金密集型领域和行业本就是贪腐案件的高发之地。

尤其是地产行业连续30多年的粗放式发展,管理混乱,制度不合理、权力分配不均等,很多地方更是腐败的温床。

而地产人身处房地产这样一个天然的资金密集型行业,一日两日,也许还能抵御住庞大数额的资金诱惑,但一年两年,甚至数年,就很难说了。

对待贪腐,本来就应该是零容忍的。

不过,2017年可不是这样, 这样自曝家丑的公开大规模反腐根本不可能出现,以前的情况是大佬吃肉,下面的人跟着喝汤,有事儿关起门谈。

归根到底,反腐,还是形势所迫,外部增效不成,内部挖潜。

尽管如此,我们依旧希望,随着行业越来越规范,腐败问题也越来越少,毕竟,逐步走向精细化管理才是大势所趋。

07

2017⇆ 2019,地产行业还有很多变化一目了然,比如跟投,以前大家都很热衷,现在已经开始冷静。

随着大趋势改变,这一年,我们见证了不少房企逐渐回归,开始把雕琢产品力放在第1位,我们也看到了很多小而美的房企逐步走向自己的舞台。

冷静过后,大家才更看清楚远方。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