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东风”,无锡太湖湾科创带要“起飞”

乘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东风”,无锡太湖湾科创带要“起飞”
2022年08月18日 17:25 是个人物

来源:一号企业家 ID:yihaocaijing1 作者:楚翼

一号说:世界级湾区建设,已然起步

这两天,长三角颇为热闹。

8月16、17日连续两天,开了一场座谈会:

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

举行了一场高层论坛: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层论坛

从这两场活动中,释放了长三角三省一市在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等方面深化合作的信息,也发布了一些重要产业的发展成果。

比如,集成电路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规模在全国占比超过58%,生物医药和人工智能的产业规模在全国占比均已达到约三分之一。

而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程中,有一个现象非常值得关注,那就是三省一市都很在意的太湖流域治理,上游要发展,下游要喝水,而水是跨界的。

太湖流域恰恰就位于长三角核心地区,行政区划分属苏浙沪皖,其中江苏占52.6%,浙江占32.8%,上海占14.0%,安徽占0.6%。

可以说:

长三角的每个省(市)都要盛一碗太湖水。

湖湾深处有“科技黄金”

围绕这一顷太湖,各方在协同治理的同时,也在谋划产业振兴,拥有“太湖佳绝处”的无锡就推出了“太湖湾科创带”这创新一招。

太湖湾科技创新带以太湖北岸、西岸为依托,向陆地延伸5公里,总面积473平方公里,湖岸线108公里。太湖湾科创带核心是“一核十园多点”拥湖发展,全面对接长三角一体化,融入和服务国家创新驱动战略。

“一核”是指聚焦太湖新城,打造无锡产业技术创新的“中枢”和“内核”;“十园”即不同产业园区特色、差异化发展,包括集成电路产业园、传感网国际创新园、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产业园等、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等。

“多点”,即太湖湾科创带沿线的21家高校、科研院所,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创新平台,6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太湖实验室等创新资源点面结合,联动发展。

有一组数据,足以显示太湖湾科创带在无锡经济发展格局中的地位:

2021年,太湖湾科创带地区生产总值达4140.49亿元,同比增长16.6%,全市占比29.6%;

税收收入达595.45亿元,同比增长10.4%,全市占比32.3%;

实际使用外资达11.8亿美元,全市占比31%。

GDP、税收、实际使用外资三个指标,太湖湾科创带全市占比差不多都在30%上下,从硬指标上,就能看出太湖湾科创带的“含金量”。

湖水澎湃“科创浪头”

科创带,关键还在于“科创”,所以太湖湾科创带的科技创新指数同样值得关注。

还是来看一组数据:

2021年,太湖湾科创带发明专利拥有量总数为19073件,同比增长18.9%,占全市比重51.2%,比上年占比提高了1.7个百分点。

从成果转换来看,2021年,太湖湾科创带技术合同成交额为144.06亿元,占全市比重37.2%。

如果我们再把目光投向无锡全市,大致就能理解太湖湾科创带在科技创新领域的贡献值。

同样以2021年为例,当年无锡全市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7.6%、较2012年提高8.5个百分点,而且自2013年起连续9年位居全省第一,无锡获国家科学技术奖、中国专利奖均位居全国同类城市第一方阵。

一个是全市占比过半的发明专利拥有量,一个是全市占比近四成的技术合同成交额,由此也可以看出,太湖湾科创带的“含科量”。

科创的背后是创新型企业的数量提升。

2021年,太湖湾科创带新增236家雏鹰、139家瞪羚和10家准独角兽企业,分别占全市新增入库数比重的24.4%、24.6%和23.9%。

资本市场上,“无锡军团”从来令人高看一眼,一是因为其数量众多,截至今年8月A股上市公司数量已达107家;二是其质量颇高,药明康德、华润微、先导智能、上机数控和卓胜微领衔,在各自领域均属佼佼者。

其中在太湖湾科创带,则有卓胜微、力芯微等半导体龙头,也有费森尤斯卡比华瑞制药等生物医药翘楚,还有无锡振华等产业链强链、补链制造业企业。

位于太湖湾科创带内的胡埭工业园,有条“上市一条路”陆藕路,全长不过600多米,路两边却诞生了贝斯特、信捷电气、卓胜微等8家上市公司。

这背后,是太湖湾区域聚集了全市 90%的省部级科研院所、80%的创新型领军企业、70%的高层次人才、60%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

以清华大学无锡应用技术研究院为例,依托于清华大学科技和人才优势,成立十年来该院孵化、培育高科技企业近百家,累计产值超过40亿元。

目前,太湖湾科创带的产业布局既有物联网、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有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前沿领域的前瞻布局,正在着力打造现代产业体系。

2021年,太湖湾科创带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60.2%,规上物联网产业营业收入和规上集成电路产业产值分别为1857.37亿元和1269.2亿元,占全市比重分别为68.7%、70.2%;建成示范智能车间10个,占全市比重25.6%。

正是得益于科创浪潮涌起,太湖湾科创带才能在长三角的新发展格局中好戏连台,赢得市场先机。

湖面折射“创新名片”

太湖湾科创带的一大创新还在于其“科产城人融合”发展的创新理念,建出创新生态、产业生态、自然生态“新三生联动”新格局。

产业上有环湖“科创走廊”;科技上有以江南大学、太湖实验室等基础科研资源集聚优势为依托,导入大科学装置等高能级创新载体;生态上有湖畔“三湾”,分别为梅梁湖湾、贡湖湾和竺山湖湾,依托太湖湾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

去年底无锡市推出的《太湖湾科技创新带国土空间规划及重点片区城市设计》,提出在太湖湾科创带472平方公里范围内,构建“一核三湾,一城十元”的空间结构,按照产城融合的原则,建设环太湖科创引擎和未来都市样板,世界山水诗意城区典范。

一方面沿湖湾岸线打造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的科研聚落及创新核心区,另一方面通过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紧密融合,以高浓度创新催生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以最优质环境吸引高科技人才和高科技企业落地生根,一句话总结太湖湾科创带修炼秘籍:

好山好水好风光,宜居宜游宜科创

因而,在这一环湖科创带,我们不仅能看到科创产业新高地,还能发现“大国重器”研发策源地和文创文旅聚集地。

太湖湾科创带作为无锡国家级创新版图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多张国家创新名片,如“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蛟龙号”载人深潜器等大国重器的诞生地均位于此。

近年来,“文旅+”广受追捧,而太湖湾早已先人一步,将文旅产业打造带出一个新高度。

禅意小镇·拈花湾与华莱坞就是无锡太湖湾文旅与数字文化产业的两张“王牌”。

运营商、集成商、服务商是拈花湾文旅给自己的定位,其业务涵盖文化旅游项目策划、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营等。近三年来,其累计为国内数十个文旅项目提供服务。

在过去一年,拈花湾文旅实现营收总额12.38亿元,同比增长44.5%,实现净利润7370万,景区开发类业务签约13.43亿元,同比增长达120%,并新签约了无锡、南京、伊犁、台州、淄博等地。

现实主义题材大剧《人世间》、主旋律大片《长津湖》、《中国机长》、《中国医生》等耳熟能详的大制作,大多于太湖湾湖畔的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拍摄制作。

十年过去,华莱坞不但已形成以数字影视为龙头的数字文化产业,同时在数字经济、5G时代的大背景下,面向“数字影视、数字文娱、数字传播、数字教育、数字版权”五大方向,正倾力打造4.0版全球标杆电影产业园区。

数据显示,2021年园区引入数字影视及数字文化企业293家,其中规模企业115家。全年承接影片拍制298部,影视剧立项485部,同比分别增长14.2%和34.7%。

同时,随着今年总投资20亿元的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三期正式开工,中国电影创作的数字“魔法棒”,也将在这里开启新的光影世界。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长三角核心区唯一的湖湾科创带,太湖湾气候渐成,逐步营造出“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的产业氛围,而未来更将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中借势、蓄力,谋划科创赛道新篇章,为世界级创新湖区贡献无锡智慧。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