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我们为什么需要深度学习?

原创|我们为什么需要深度学习?
2021年04月13日 12:17 肖飒律师狮姐

近期学术闭关,读书正酣,午夜看到陈龙博士发了长长的朋友圈,题目是:深度学习,他的观点是大部分人不会深度学习,对于一年读几百本书的浅尝辄止“不会肃然起敬”“除了炫耀,简直没有意义”,他认为深度学习是庖丁解牛,懂得解构事物现象,发现脉络和规律。恰巧契合了我近期的思考,短视频等新兴媒体形式,也许只能给我们片面的知识点和一种角度,很难体系地培养一个人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我们需要深度思考,必须通过深度学习。

飒姐无意说服诸位放下手机,回归经典书籍,今天只给出几个小方法,读者朋友可以试试看,如有机缘,也许我们能成为我辈同类。

01

每天固定时间,读一读专业书。

飒姐是法学院出身,对于文科类学科略了解,以法学为例,多年来的功利主义思维侵蚀了大家的耐性,追求更风口的课题、更紧跟时代潮流的项目,却忽视了基础学科的理论功底。

各个学院输送出来的人才,似乎都有点瘸腿,真正能做好文献综述的研究生其实不多。到了工作岗位,遇到创新问题,解构成一个一个的小问题,才发现对于最基本的内涵与外延都存在知识盲区。飒姐曾经问过近20位来自全世界各地求职的法学硕士,哪位给我讲一讲你所在学科里你最熟悉的理论是什么?结果回答的五花八门,逻辑混乱,令人错愕,过关的人不多。因此,衷心希望还没走向工作岗位的朋友认真打好基础;已经出来工作的朋友,每天给自己的地基增加点安全系数唯有功底扎实,才能在激烈竞争中占据优势,保持从容心态。

02

先跑起来,抢占市场”已经过时了

如果在上世纪80、90年代,先跑起来干起来,然后再进行合规合法不失为一种有效率的做法。这样将一部分看着“效率至上”长大的青年,造成了一种错误认识,那就是:无论我有没有准备好,先抢下市场就能占山为王。

这种做法至今在法律界、商界等市场化充分的领域十分吃得开。然而,随着技术门槛的提高,护城河理念的形成和深入“VC之心”,没有技术门槛的创新是没有真正“可持续”的未来。“预则立,不预则废”,如今的市场竞争也需要“顶层设计”,要有技术壁垒、牌照优势、多重护城河,否则在商业世界中很难长久发展。即便是有一两款爆品,也很快就像短视频里的网红不知道啥时候就凉凉了。

03

对团队的研发能力要求更高,销售能力不再是“最吃香”

不敢以其他行业为例,还是讲法律服务行业。以前,前辈律师们给我们传授“猎人律师”的经验,如何能让客户付费,创造更多的收入是重中之重,只要把活拉回来就一定能找到“分包商”(能承办案件的同行)。因此,外人会发现很多律师朋友爱好各种高端培训和圈层,EMBA、高球俱乐部、车友会等都是同行们经常混迹的场所。

飒姐以前也从俗过,读过商科,还在15年前给同科司考的朋友出主意,让人家到某高球俱乐部当兼职,从而获得接近案源的机会。如今想来,当年是彻头彻尾的功利主义者,虽然没有违法违规,但这种上升渠道似乎不是康庄大道。但可以侧面反映出销售能力是王道,如今我来反思,没有真正的深度学习能力,给出的法律建议往往浅薄而脆弱,或者是片面的经验主义的,有时候客户也会被带跑偏,经常会有法务总监或公司老板问:我这个事情是疑难复杂的新问题,你们有办案经验吗?醉了,且不说是新问题,本身要有经验就是自相矛盾;就是一个普通的感冒,校医院可能开了100个处方药,但就一定意味着他是治疗感冒的专家吗?看得多,不一定就是看的好,反而被经验主义蒙蔽了双眼,看一看化验单就开两盒银翘片。实际上,要系统地找病根,他们不擅长也做不来。

04

你可能惧怕深度学习

讲真,浅尝辄止的快餐式学习,让我们形成了路径依赖。反思自己,飒姐就是受益者,同时也是受害者。在方法论和逻辑周延方面,为了快速输出,都可牺牲。本着多年积累的知识和技能,在看到一种社会纠纷或亟待解决的法律问题时,手上有啥工具就先用啥工具分析,拿着大锤子到处找钉子。

“效率高,迅速解决问题”就是当时飒姐的目标。因此,我醉心于法律关系复杂和政策动态变化的赛道,如今想来,也是想用表面的勤奋,掩盖和拖延认真梳理基础法律关系,把基本理论理解透的痛苦积累过程,想走捷径。

幸运又不幸的是:彼时的案子和项目,基本都在熟悉的法律关系之中,完成了工作任务。但我清楚地知道,随着蓝海变成红海,客户要求地提高,问题难度系数陡增,再想依靠一点小聪明就能险胜,已经不可能了。

我们需要扎实的功底和创造性思维,加上一点点运气,才能找到问题的“解”。由此,体系化的学习和攻坚,才是未来法律工作的常态。

写在最后

飒姐叨叨了这么多,其实也是为了自省。我这一代人充斥着“高效率”“实用主义”的精神烙印,反映在工作和学习上也是同样表现出浅尝辄止和功利主义倾向,缺少复盘、深入思考的思维习惯。

众人皆道:尘世浮华,这浮躁的世界何尝不是每一个浮躁的我们堆砌而成。深度学习带来深度思考,对抗“奶嘴”短视频带来的精神麻木,我们需要反思,需要沉静下来,少跑些功名利禄的场子,多坐在灯下与有思想的作者思维碰撞,相信会有更深的幸福感和满足感,也能更好地为社会做点实事。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