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当随时代,龙的传人人物专访著名书法家张作龙

笔墨当随时代,龙的传人人物专访著名书法家张作龙
2021年03月11日 22:20 我是梁兴会

这是一个龙的传人讲述自己奋斗的故事。

这是一场跟随主播探索生命价值的访谈。

这是一次乘风破浪继续扬帆远航的旅程。

龙的传人人物专访

著名书法家张作龙

第一季第一期

张作龙,字鹤云,河南淮阳人,1956年11月出生,1976年入伍,原在解放军总参某部队工作、大校军衔。现任中国文联书画艺术交流中心创作员,中国新闻国际出版社书画院理事。自幼喜爱书法,工作后研习大量碑帖,如王羲之的《兰亭序》、李北海的《麓山寺碑》、米襄阳的《梅花赋》、文征明的《前赤壁赋》、赵子昂的《洛神赋》等。并深得欧阳中石和杨再春先生的赏识和指教。书法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大展并获奖。先后在乌鲁木齐、伊犁、北京军事博物馆举办个人书法展览,个人作品及艺术传略被多家媒体宣传报道并入编多部典籍,其书法作品被国家博物馆单位等多次收藏。

专访著名书法家张作龙

2021年3月6日,龙的传人人物专访一行,在北京拜访了著名书法家张作龙老师,张老师从最初对书法产生的兴趣,聊到自己书法作品的创作,走近张老师,让我们更多地了解他和书法以及书法创作的故事,以下是访谈全文:

张子才:张老师您好,首先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在疫情期间,作为军旅书法家,有没有创作以书法抗击疫情的作品?

张作龙:笔墨当随时代,对于我来说也写了几首诗:己亥寒冬新冠狂,肆虐荆楚似豺狼,红墙援鄂号声响,举国军民共担当,群策群力争朝夕,同心同德抢时光,浮云怎能强遮日,大地春回疫自亡。这是我对武汉受到病毒侵害时,各地支援,有感而发,同时看到新冠病毒虐汉江,九州大地同悲伤,同为华夏炎黄子,危难怎能袖手旁?,这也是我发出的一种感慨吧。

张子才:您来自羲皇故都、水城淮阳,在河南淮阳老家生活的时候,有没有哪些人或者事对您书法的创作产生过影响?

张作龙:淮阳给了我生命和生活,我小学的时候不是说为了成为什么家,而是为了完成作业。当时老师让我们写大方,大方就是模仿大字,写得好了,老师给你画一个红圈儿,写了两个好字,他又给你花个红圈,这一个红圈,两个红圈,三个红圈,这个红圈多了,那就激发了我对书法的爱好。所以说从小学、中学、高中我都在练习书法。特别到了春节,给人家村里边写春联、写对子,家乡对我书法的成长,影响是深刻的。那时咱们写书法,不像现在笔墨纸砚,什么都是健全的,都可以买到,那个时间,五六十年代,家里是很穷的。吃饱肚子就不错了,没有钱去买墨,我就用咱们家那种黄胶泥,把它干了之后磨成粉,再兑上一点墨,去写。没有纸,桐树叶也能作为纸。有时候在下过雨的沙地上用竖棍写出来的手法,还别有味道。那时就对书法就有一定的爱好了。

张子才:1976年入伍,入伍以后,在部队哪些人或者事对您书法创作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张作龙:我当兵的时间,有个接兵的,卢排长,他在家访时看到我写的字挂在咱们家“薄离子”上,就是用“薄“支的一面墙,他就问这个字谁写的,说是我写的,他就想把我接到部队去,加上咱们地方上的同意,就把我接到部队了。到部队以后,为了表达部队热火朝天的气氛,我们连队的领导让我出板报,写标语,那时候的标语很简单:向好八连学习,向雷锋同志学习。这些口号式的还要制成用“牛包毡”,刷成红漆,写上字,再贴到墙上,更醒目一些,在连队就做这些事,久而久之,我们伊利军分区王科长检查工作,看到板报出的很整齐,他说这字谁写的?我们连长说我们新兵写的。

在部队,文化生活不多的时候,让我放电影,活跃文化生活,那时候还没有电视。我感到部队的工作和我的特长能严密结合起来了,我就把书法做了更进一步的学习,对我的书法的培养应该是很关键的。那个时候时候叫写字,就是为了完成工作。

真正形成书法,是在1988年回到北京,拜访了欧阳中石老师、李铎老师等,这个时候才走向正轨。当时经常向杨再春老师请教。欧阳中石老师给我的启发比较大,欧阳老师看了之后,说,写得很有灵气,我建议你学习古人,从源头上学起,唐朝到宋朝,宋朝吸收唐朝的80%,宋朝到明朝,他们再吸收80%,如果到咱们这再吸收,就和原来的差得比较远了。凡是从古人流传下来的都是精品,否则流传不下来。要学古。

这时,我恍然大悟,就像一层窗户纸捅开了,我就想办法从古开始,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二王的《圣教序》、《兰亭序》等,苏黄米蔡都练习过。欧阳中石讲到,从中取长补短,融会贯通,你就是你,和别人不会一样,形成自己的风格,我听过之后收获很大。再一个就是李铎老师,他看到我的作品说,传统功力不错,但是有些小的毛病还没改掉,还没有古人的东西写得那么精,就像小蛇缠着你的胳膊,想甩掉得下很大一番功夫。经过这些老师的指点,我感到,学习书法必须临习古帖,学古人,才能学到真正的本事,学到根本。就像丁文竣先生讲,书法一个讲天才,二讲明法则,三深功底。你光有天赋,没有勤奋学习,去刻苦练也是不成的。

张子才:您怎么看待书法创新?

张作龙:创新实在古人的基础上,不是自己胡写乱画,水有源,才有清流。树要有根,根再哪呢?就是古人的碑帖里去找。

张子才:能不能推荐三篇您的代表作?

张作龙:一篇是《岳阳楼记》,文章比较长,368字,篇幅也比较大,一共是2米1高,宽12米6,这个章法布局相对难一些,《岳阳楼记》是范仲淹被贬到邓州的时候,应巴陵郡滕子京所约,通过他对岳阳楼自然环境的描写,抒发个人情怀,特别是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他有忧国忧民之心,他既是一个政治家,又是思想家、文学家。我写这篇名篇比较多,长卷也有,大幅作品也有。

另一个在我展厅里,有一个15条屏。写的是曹操的《龟虽寿》,这篇也是脍炙人口的,这是一代枭雄曹操北伐返程路上发出的一种感慨,当时曹操53岁了,想想还没有一统天下,烈士暮年,感到很悲伤,但是笔锋一转,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还有雄心壮志,这是一种积极向上心态,能够激发后人的。这篇诗歌,就要写出沉着、大气、厚重,字和心情一致,我在写“千”的时候,一笔下去,有一泻千里的气魄。运用黄庭坚、米芾的长枪大戟、风枪阵马,使作品耀耀生辉。当然,也有不足。

第三篇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当时我临了郑板桥的八分书,郑板桥写得错落有致,布局也很好,我就想《醉翁亭记》写成什么样?你要写成很秀不符合醉味,你要把它写成憨厚、很厚重也不符合醉味。我就突发奇想,错落有致,在中轴线摇摆,使字有股醉味,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山水之间也,实际写醉也不是醉,咱们体现的是那种味道,体现官民同乐,欧阳修治理滁州,自己和民众一起游山玩水,那股醉味,那种乐。

张子才:回头看看,您怎么看待自己取得的成绩?

张作龙:我2004年、2005年在新疆做过个人书法展。2006年在北京也做过个人书法展。2012年我在河南做过个人书法展,要说展览,还是比较多的。我应中尼友好协会邀请也做过个人书法展,也到过孔子学院讲学。我认为展览并不重要,重要能把作品拿出来,让大家给予批评,听取大家意见。丑媳妇总要见公婆,每搞一次展览,就要有一次提高。大家批评一次,就提高一次。

张子才:作为普通书法收藏者,怎么辨别您作品的真伪呢?

张作龙:东晋大书法家卫夫人,她是王羲之的老师,她说,善于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我认为,她讲的骨就是写字的骨力,就是骨气、刚、硬,在我的书法中,更多地体现一个刚上,一个骨力上,一个骨气上。特别是作为军人,应该有骨气,但不是傲气,这就是我追求的风格。

张子才:如何看待做人和书法的关系?

张作龙:好好做人,好好学习书法,相辅相成,也是我追求的,也不一定做到,腹藏诗书三千卷,人品当居第一流,就是说满腹经纶也好,书法也好,做人还是往第一流上去争取。

张子才:未来的书法创作,有什么计划?

张作龙:认真的临习古帖,讴歌我们现代,讴歌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人民的幸福生活,新农村建设,今年建党100周年,我们应该为这个时代写点什么。学习书法,是我一辈子的事了,已经融入生活,融入血液当中了,一种爱好,一种乐趣,一种追求,追求中华文化,融汇贯通,把祖国的文化发扬光大。

张子才:非常感谢您能接受我们的采访,未来已来,我们祝您艺术之树长青。谢谢。

龙的传人人物专访

龙的传人人物专访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