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河流》中找到共鸣点,对河流的了解、热爱和保护,意义深远

从《河流》中找到共鸣点,对河流的了解、热爱和保护,意义深远
2023年03月24日 11:03 京报网_北京日报官方网站
新几内亚偏远地区的蜿蜒河流和牛轭湖

《河流》 尼克·米德尔顿 著 译林出版社

河流,是人类文明的摇篮。无论是距今3000年到5300年孕育于南亚次大陆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明,还是距今6000多年诞生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的苏美尔文明,抑或是距今5000多年发源于中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华夏文明,以及距今7000多年肇始于尼罗河的古埃及文明,无不与大江大河直接相关。

河流,是流动的赞美诗。刘禹锡用“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描述黄河从遥远的地方蜿蜒奔腾而来,一路裹挟着万里黄沙的景象,写出了黄河的地理地貌及河流特征。李白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诗句,写出了长江万壑争流、千岩竞秀的磅礴之势,又将诗人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将情与景完全交融。更有一首《长江之歌》,“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道出了人与河流的渊源与和谐。

河流,水也。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是长江黄河哺育了中华文明,也是长江黄河支撑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和复兴,更是长江黄河成就了我们炎黄子孙。对河流的了解,对河流的热爱,对河流的保护,其意义和影响深远。

本书作者尼克·米德尔顿算得上是一位奇人,他有着一连串令人炫目的头衔。首先,他是一位地理学家,游历过70多个国家,去过世界上最热、最冷、最潮湿和最干燥的有人居住的地方;他也是一名作家,目前已经出版了地理学相关专著16部,其著作被翻译成十几种语言,受到世界各地读者广泛欢迎;他还是一名电视节目主持人,撰写并主持的名为《极远之地》的电视纪录片,分别由英国第四频道和世界其他地区的国家地理频道播出;另外,尼克还在牛津大学教授地理学,是牛津大学圣安妮学院的研究员;最后,他曾作为顾问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以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英国政府国际发展部提供环境问题咨询。相信这样一位奇人撰写的《河流》一书,会给读者带来丰富的科学知识和渊博的哲理。

《河流》一书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板块:第一章和第五章为一个板块,偏重于科学维度;第二、三、四章为另一个板块,偏重于人文维度。作者这样的结构安排,颇具匠心。无论是人文背景的读者,还是理工科背景的读者,都可以在书中找到自己的共鸣点。同时,扑面而来的新奇内容,也能让读者在阅读之后获得满满的收获感。

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河流,是人类从文明诞生之初就面临的永恒主题。在这方面,中国人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道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元论,强调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中国人一直遵循顺应自然而非对抗自然的精神。古代大禹通过疏导之法治理河流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春秋战国时期秦昭王末年蜀郡太守李冰主持建造的都江堰堪称古代水利工程的经典之作,建堰2000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的效应愈来愈大。2000年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同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大运河、良渚遗址中的水利工程体系,都是中国古代先民创造的河流利用的奇迹。然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开发,导致河流泛滥,也造成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教训极为惨痛。

保护环境,保护河流,是人类的共同责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当前实施的长江大保护战略,就是保护河流的具体体现。《河流》一书在此时出版,也为我们提供了一本水情教育的优秀读本。加强水情教育,强化河流保护意识,任重道远,这也是我愿意为本书作序的出发点之一,愿以此与各位读者共勉。

(作者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水利部应对气候变化研究中心主任、《水科学进展》主编)

(原标题:从《河流》中找到共鸣点)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 张建云

流程编辑:u099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