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浪潮来袭,写论文这件事能不能“人机共舞”?

AI浪潮来袭,写论文这件事能不能“人机共舞”?
2024年05月15日 22:12 京报网_北京日报官方网站

​​近期,各大高校陆续发布本年度毕业论文写作规范。值得关注的是,许多高校对人工智能(AI)的应用设定了明确规则,禁止利用AI实施学术不端行为,并规定了AI生成内容检测、学生自查自纠、教师专项指导等配套机制。受评论君邀请,今天我们来聊聊这件事。

​在学术写作领域,AI的“双刃剑”效应尤为凸显。从利的角度来说,AI能够根据用户指令进行“跨领域、跨语言、跨体裁”的信息整合,不仅可以在资料整理、图表制作、语法检查等方面完成大量简单、初步、重复性的工作,而且有助于激发灵感创意、拓展视野思路,一定程度上提升学术写作的效率和质量。

​但是,过犹不及。在弊的方面,AI由于训练不足、算法偏颇、样本缺陷等原因,生成内容或多或少包含谬误。特别是,面对专业学术问题,AI的“作答”时常“不走心”“不靠谱”,存在无中生有、张冠李戴、倒果为因等错误。由此“一键生成”的结果,大多是千篇一律、言之无物的“水货”,或是“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更为严重的是,“不问出处,拿来主义”的信息整合方式,容易诱发剽窃和侵权等乱象。在强调求真务实、严谨细致、客观公正、锐意创新的学术领域,这些“问题内容”严重背离学术工作的宗旨与原则,干扰误导后续研究工作,甚至引发科技安全、文化安全等方面的风险隐患。

​需要明确的是,学术写作是学术训练的重要方式,是学术成果传播应用的前提,也是学术业绩评价的重要依据。一旦放任AI学术写作野蛮生长,将会助长投机取巧、惰于思考的风气,导致学术精神、研究能力、教育质量的倒退。只不过,如果对AI学术写作“一棒子打死”,又容易陷入因噎废食的误区。比如,有的高校和学术期刊采取“封堵”策略,杜绝所有AI技术应用,影响产出的同时也把前沿“拒之门外”,显然得不偿失。无论是使用者,还是监管者,都有必要认识到,“一禁了之”既不现实,也无必要。在此背景下,一些地方的“新版规则”弱化了“堵”的色彩,着力于“规范应用”,体现了平衡包容、精准治理的思维,有利于兼顾“发展和安全”“活力与秩序”等目标。

图片来源:中国青年报

应用不等于滥用。对学术写作而言,AI理应是“助手”,而非“替身”,更不应沦为学术不端的“帮凶”。它可以用来查漏补缺、提高效率,但绝不能用来捉刀代笔、造假作弊。当前,一些高校和期刊规定AI生成内容在学术作品中的比例上限,反对完全依靠AI来确定写作思路、完成作品关键部分。这些具体要求,在清晰厘定AI学术写作边界方面不失为有益探索。值得期待的是,经过实践检验,部分行之有效的规则有望提升为标准。与此同时,也不妨加强AI使用者的解释说明义务,要求详细披露使用AI的方式、范围,并阐释其创造性贡献,为学术成果的客观评价提供充分的信息支持。

​当然,AI再先进,也不能逾越学术红线。生意红火的AI代写服务是AI学术不端的助推因素。除了加大对“AI枪手”等灰色产业的打击力度之外,还有必要强化AI服务平台的合规义务,要求平台采取合理措施标注信息来源,提示违规风险,整顿虚假内容,压实AI学术写作规范的平台责任。

​就在近日,OpenAI发布“有史以来最好的”最新多模态模型,人机交互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随着“人机共舞”的更多可能性,新的规则和范式理应未雨绸缪。相信,在“开明疏导,完善规范”的思路下,“AI向善、学术向好”的良性循环将得以形成。“人”的领舞和“机”的伴舞,将会更加和谐、更为精彩。

​这正是:

​AI代写,一键生成。

​学术殿堂,岂能儿戏。

​(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学院)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作者:黄骥

流程编辑:u060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