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丨无障碍设施“有碍”,折射“无心”之失

锐评丨无障碍设施“有碍”,折射“无心”之失
2024年05月21日 16:06 京报网_北京日报官方网站

马路上的盲道会不会中断、电梯按键上有没有凸起的盲文、公共厕所的门能不能容下轮椅的宽度……这些健全人可能根本不会考虑的问题,却是残障人士每天一问的烦心事。据新京报报道,北京多处公共场所的无障碍设施存在缺陷,残障人士出行还达不到畅通无阻。

建设无障碍城市,北京早有行动。从2019年11月开始,北京市全面启动全市无障碍环境建设;2022年北京冬奥会前夕,北京已正式成为残疾人友好城市。即便如此,北京无障碍设施“有碍”仍较为普遍。据报道,有的地方“人为障碍”多,盲道、盲文站牌旁,电动车横七竖八,经常将路面堵得水泄不通;有的设计不合理,盲道拐个弯遇棵树就消失不见、无障碍通道坡度大极易溜坡、残疾人手动操控旋转门比较费劲;有的地方压根没有无障碍设施,部分商场内直梯按键无盲文、进卫生间必须上台阶,老地铁站无直梯只能找工作人员帮忙。不好用、不能用、没得用,是无障碍设施最大的障碍。

地铁站门口,停放的电动自行车正好压在盲道上。图据报道

于不会使用智能导航、走路全凭记忆的盲人而言,处处躲着障碍走,很容易东绕西绕地迷失方向;于腿脚不方便的残疾人而言,“有障碍”设施横行,意味着得更早出门,为路上偶遇麻烦留足时间。此外,残障人士还要忍受意想不到的磕磕碰碰、风险隐患,有时付出的甚至是生命的代价。2019年,国内无障碍出行理念的重要推动者文军,滑着轮椅经过一家酒店,因可直行的车道被汽车挡住,他不得不拐进一条小巷,掉进了没有警示标识的地下车库,不幸殒命。不能、不想、更不敢出门,是不少残疾人心里的隐痛。

无障碍环境里障碍重重,有城市规划滞后、运营方考虑不周等客观因素,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缺乏换位思考,没有设身处地为残障人士着想。曾有网友表示:“不记得见过盲人独自在街上走,修那么多盲道是否必要?”虽然只是个别网友的极端看法,但也反映了部分人对残障人士不理解、不尊重,进而想当然地忽视残障人士的需求。地铁、公交、商场等提供的是公共服务,残疾人理应在其服务范围内,现实情况总不尽如人意,说到底还是对残疾人权益保护不够上心。无障碍设施“有碍”,正是“无心”之失。

应该看到,无障碍设施不是小众需求。据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统计,目前中国有8500多万残障人士,此外,老人、孕妇、儿童也经常使用无障碍设施。涉及衣食住行、教育、医疗、政务服务等公共场所,应尽快设立、完善无障碍设施。即便短期内建设跟不上,服务也要跟上。比如,北京地铁工作人员会全程陪同接送残疾人,有残障人士表示:“与其他城市相比,在北京乘地铁出行还是相对容易得多”。更重要的是,每个人都要有关爱残疾人的意识,在市政建设和公共服务中要站在残障人士的角度想一想。“无心”障碍少了,物理障碍就会越来越少。

残疾人的幸福指数,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城市的温度与文明程度。北京更应以首善标准,做无“碍”有“爱”的表率

来源:北京晚报

 实习记者 李霞

流程编辑:u031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