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三强:不要叫我“中国原子弹之父”

钱三强:不要叫我“中国原子弹之父”
2024年06月28日 07:59 京报网_北京日报官方网站

他被誉为“中国原子弹之父”

却从不认可这个称谓

只愿谦逊地退到集体之后

他以卓越的科研成就

引领中国走进原子能时代

在被表彰的23位“两弹一星”

功勋科学家中

有15人由他动员回国

他就是核物理学家

我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

开拓者和奠基人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中国科学院院士

钱三强

32年前的今天

(1992年6月28日)

钱三强与世长辞

一起来了解他的故事

父亲送他四个字

成为一生的座右铭

1913年10月16日,钱三强在浙江绍兴的一个书香世家中出生,他的父亲钱玄同是中国近代著名语言文字家、新文化运动倡导者之一。

钱三强本名秉穹,意为“秉性纯良,志存天穹”。中学时,他喜欢打篮球,因在篮球队中年龄排行第三且成绩出色而被赠绰号“三强”。钱玄同得知后,认为“三强”两字不仅通俗易懂,而且寓意“品德强、身体强、学识强”,于是从1926年起,“三强”便成为了他的新名字。

1932年,钱三强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自此与物理学结缘。钱玄同对儿子的科学志向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鼓励,手书“从牛到爱”,希望他能发扬属牛的那股“牛劲”,以牛顿和爱因斯坦为榜样,在科学道路上不断进取。

△钱玄同手书“从牛到爱”

从收到父亲的期许起,“从牛到爱”就成为了钱三强的座右铭,时时刻刻鞭策着他,成为他终生行事的准则,也预示着他的人生发展轨迹:“铆足牛劲”刻苦钻研,“勇执牛耳”舍我其谁,甘当为民服务的“孺子牛”、为中国原子能事业奠基的“拓荒牛”、朴实无华的“老黄牛”。

甚至在他逝世后,其后人还将这四个字刻写在了钱三强的墓碑上。

虽然科学没有国界

科学家却是有祖国的

1937年,当卢沟桥的炮声响彻华夏,钱三强以公费留学生的身份,带着满腔的报国之志,远赴欧洲求学。望着渐渐远去的家乡,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学成归来,报效祖国。

在法国巴黎大学居里实验室,钱三强有幸成为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约里奥-居里夫妇的弟子,从事原子核科学研究。1946年,他与清华大学的同窗何泽慧结为连理。这对核物理学界的伉俪在难以计数的裂变径迹中发现了铀核的三分裂和四分裂现象。

此前国际上一直认为,原子核分裂只可能分为两个碎片。这个发现一经公布,便在国际科学界引起巨大反响,被称为二战后物理学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项成就。西方媒体将他们称作“中国的居里夫妇”,法国科学院将用以奖励科学领域杰出工作的亨利·德帕维尔物理学奖学金授予了钱、何二人。

1947年,年仅34岁的钱三强成为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最年轻的研究导师之一。那时,所有人都认定钱三强夫妇将会留在欧洲从事科学研究,但强烈的科学救国信念促使他们毅然回国,放弃了国外优越的条件,为祖国的强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面对外界的疑惑,钱三强回答道:“虽然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是有祖国的。”他深知,正因祖国贫穷落后,才更需要科学工作者的不懈努力。1948年5月,钱三强夫妇抱着刚半岁的女儿,回到战乱中的祖国,开始了他为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奋斗的历程。

引领中国迈入原子能时代

归国后,钱三强将很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科学组织中。1950年,他主持成立了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前身——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并吸纳了邓稼先、彭桓武、王淦昌、赵忠尧、杨承宗等一批有造诣、有理想的原子能科学家。短短数年时间,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就由初创时的十来个人,增加到1956年时的638人,成为中国原子核科学研究的核心力量。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部分工作人员合影(前排右四为钱三强)

1955年,钱三强代表中国与苏联签订了发展原子能的协定,确立了“一堆一器”(重水型原子反应堆和回旋加速器)项目,为中国原子能研究的硬件基础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在钱三强的领导下,经过不懈的努力,中国第一个重水型原子反应堆和第一台回旋加速器于1958年在北京房山坨里顺利落成,这标志着中国正式迈入原子能时代,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和国防安全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为中国核事业发展

奠定人才基础

1955年,钱三强带领40余名科技人员赴莫斯科实习。这些人回国后,都成为了原子能研究院的技术骨干。钱三强培养了新中国第一代核科学技术人才,为中国核事业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1959年,在中国的原子能事业步入正轨时,苏联单方面终止与中国的协定,撤走了全部专家。中国决定自力更生研制原子弹。钱三强临危受命,担任中国核弹研究技术上的总负责人、总设计师,同时还肩负起了向核武器研制关键岗位输送人才的使命。

在他的推荐下,著名核物理学家邓稼先奔赴荒漠,负责原子弹理论设计,从此隐姓埋名,一干就是28年;他推荐自己的“左膀右臂”王淦昌、彭桓武担任核武器研究所学术带头人,他们的誓言“我愿以身许国!”和“国家需要我,我去!”至今仍激励着无数科研人员;他邀请核物理学家王承书三次转行,从零开始,王承书三次坚定的回答都是:“我愿意!”;年仅35岁的朱光亚被他推荐到核武器研究所,并成长为我国国防科学技术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之一。吴征铠、程开甲、王方定等人,在钱三强的指派下,分别承担了关键技术攻关和组织工作,为我国原子弹的成功研制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还有许多重量级科学家——郭永怀、于敏、周光召、黄祖洽、陈能宽、吕敏、陆祖荫、忻贤杰、胡仁宇、林传骝……他们那段人生转折性的经历,几乎都与钱三强有关。在被表彰的23位“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中,有15人由钱三强动员回国。

1964年10月16日,激动人心的一刻终于到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的爆炸成功,震惊了世界。钱三强在完成自己科研工作的基础上,带领团队继续开展学术讨论和科研攻关。1967年6月17日,中国又成功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中国原子弹研制

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在中国第一颗原子爆炸成功后,钱三强就被西方媒体誉为“中国原子弹之父”。然而当消息传到钱三强耳中,他却表示自己绝对不接受这种说法:“外国人往往看重个人的价值,总喜欢用什么什么‘之父’这些词汇,我们中国人那是讲集体主义的,默默无闻更好。”

钱三强常自比“卵石”“沙粒”,他表示:“中国原子弹研制决不是哪几个人的功劳,更不是我钱三强一个人的功劳,而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相比于一些名头,他更愿意铺垫在千军万马去夺取胜利的征途上。他说,这是他的荣幸。

1992年6月28日,为中国原子能事业奉献了一生的钱三强与世长辞,享年79岁。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大会,隆重表彰为“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钱三强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让我们向这位伟大的科学家致敬,他的科学之光将永远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参考资料:

1.《学习时报》.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是有祖国的:纪念钱三强逝世31周年

2.“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公众号.他和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同一天生日

3.“新华每日电讯”公众号.59年前的今天,“东方巨响”震惊世界!那一天,也是他51岁生日 | 深读

4.“科技日报”公众号.59年前的这声巨响,成为他一生中最难忘的生日礼物!

5.“中国科协之声”公众号.科学家日历 | “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都是有祖国的”——钱三强

6.“北京科协”公众号.科学巨匠后人访谈|我的父亲钱三强:“从牛到爱”的科技人生

来源:北京科协微信公众号

作者:赵玲

流程编辑:u060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