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鸦片式躺平”瘫痪我们的灵魂

别让“鸦片式躺平”瘫痪我们的灵魂
2024年07月05日 14:38 京报网_北京日报官方网站

曹林

近日,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陆雄文在毕业致辞中提到当下流行的掼蛋,他说:当下掼蛋之风盛行,普通百姓掼蛋是游戏是休闲,肩负使命与重任的官员、企业家、职业经理偶有掼蛋,也是放松和调剂,但掼蛋之风横扫大江南北,吹进各层面、各角落,却是社会失去动力、失去企业家精神的表现,是逃避之风、颓废之风。我希望,我们的毕业生不要加入这一日渐膨胀的队伍,小掼怡情,大掼丧志。

这段拳拳忧患之言,激起舆论很大共鸣,有人说:“终于有清醒之人,看见背后的颓废之风”,也有人说:“玩物丧志,损志气、损人品、费时间,就是不想把时间放在这上面,我有好多事要做”。

陆院长批评的掼蛋式颓废之风,让人联想到一个更常见的问题:躺平。所谓“大掼丧志”,指的就是躺平吧!让人忧心的是,本来只是某种个人化自嘲情绪的躺平,在很多时候似乎获得了某种精神正当性,甚至弥散为某种互相强化的群体行为,如鸦片一般瘫痪着人们的灵魂。

(一)

有必要正本清源,透视一下躺平的精神病灶。躺平不可取,躺赢不可能,精神上不要被躺平所支配。

好吃不如饺子,舒服不如倒着,民间俗语中有生活智慧,说的不就是“躺平”吗?累了就躺,困了就睡,人之本能,有什么不可以呢?奋斗时奋斗,躺下时躺下,这是正常的生命状态。那么,躺平为何会引发如此大的争议,甚至形成代际、阶层间的分裂,一边义愤填膺,坚定地要躺平,一边痛心疾首,要把躺平的人拉起来,到底争的是什么?

中间的分野可能在于,存在两种“躺平”:一种是作为个人理性的恢复型躺平;一种是作为集体非理性的跟风式躺平。年轻人捍卫的是前者,而反对者指向的是后者,两者其实并不对立。

个人理性的躺平,这是个人权利。什么时候奋斗,什么时候躺下,追求怎样的生活状态,每个成年人是自身利益最好的裁判者和决断者。如社会学家韦伯所言,活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中,知道自己在某个阶段最需要什么,身体状况,心理状态,生命需求等等,做出符合自己利益的最优选择,也为这种选择承担责任。有年轻人选择躺下来休息一下,这是他们的理性和智慧:有的是焦虑和压力下的自我调整,有的是认清现实后降低目标收敛欲望,有的是给自己营造一个免于焦虑干扰的舒适世界,有的是为下一步冲刺积蓄能量。

“小确丧”更多时候只是一种互相取暖、消解焦虑的社交自救方式,你心不丧,便百毒不侵丧颓不入。表达出来,与别人分享,一起去面对,便不会压抑成为“攻击与自我攻击”的负能量,这正是网络表达对社会健康的重要之处,这种看起来丧的表达,是社会压力的一种减压阀。在社交媒体上丧一丧,颓一颓,嘲一下葛优躺,完成一次集体放松仪式,回到现实中继续努力拼搏。

人的生命周期中不可能永远处于一种亢奋的状态,有时激情澎湃踌躇满志,有时低落惆怅怀疑人生,起伏是常态。学者许纪霖曾说:你的三观也不能太单一,太单一的话很容易崩盘。最好有一种对冲,两种相反的气质你都兼有,这样的话你可以相对比较从容有余地面对人生不同的境遇。顺畅的时候可以成为一个儒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但是到过不去的时刻,你也不要和自己过不去,退一步海阔天空,这时候庄子会给你一些智慧。

成功和平凡就是可以让我们应对不同境遇的两种“对冲气质”,不把自己逼上绝路,不让自己崩盘。压力太大,承受不了卓越带来的焦虑,就适时选择躺平,这是正当的个人理性。低欲望,佛系,丧文化,摸鱼学,接受孩子成为普通人,躺平,平凡学,这些都是内卷压力下年轻人自我调适的生存理性。

图片来源:新华社图库

(二)

集体非理性地躺平是需要杜绝的。躺平的姿态千差万别,比如对抗式躺平,撒娇式躺平,逃避未来式躺平,犬儒式躺平。尤其让人反感的是“让别人躺平”,自己在努力,让在这个阶段应该努力去闯、去试、去拼搏的其他人去躺平。以下几种“破坏性躺平”尤其需要反对:

碰瓷式躺平:个人不努力,精神懈怠,思想滑坡,没有了行动力和创造力,不反思自己,而把问题推给社会:不是自己不行,是社会和环境不行;不是自己不努力,是单位、工作、社会没给我努力的机会。或者抱怨,我努力奋斗,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那些没有努力的,却飞黄腾达,我有什么理由不去躺平呢?或者抱怨,工作总会遇到种种环境阻力,做一件事比登天还难,不如躺平。听起来似乎有道理,其实是一种对环境和体制的碰瓷,社会不会辜负一个努力奋斗的人。

报复性躺平:高压反腐态势下,规章制度越来越完善,种种漏洞渐渐被补上,有些人习惯了过去各种“灰色福利”的滋养,现在没了,就满腹牢骚,报复性地躺平,在单位混日子,对工作被动应付,慵、懒、散、滑、慢。他们没有意识到,拿着一份工资,无论是公职还是企业,就应该兢兢业业。这种躺平,是一种不折不扣的腐败。

“掼蛋式”躺平:不只自己躺平,还拉着一群人形成互相掩护、互为队友的小圈子,营造躺平的温暖生态,美其名曰“智力游戏”“社交神器”“人际润滑剂”“团队精神”,把“起码比大吃大喝要好”“起码比整天刷短视频要高级”当借口,沉迷其中,颓废中丧志。

这些躺平属于“不正之风”,明显不正当,是强化监管可以解决的问题。但我们需要警惕的是一种看起来似乎有某种精神正当性的躺平,即盲从、跟风、自弃式躺平:

反正努力也没什么用,奋斗的性价比越来越低,还不如躺平。有一个著名的企业家曾说“建议大家不要过度努力,过度拼搏对身体是有伤害的。年轻人需要正视现实,这个世界并不总是公平的”还有名人强调:“奋斗不一定有回报,很多时候方向比努力更重要”。

但回顾他们的成长史,这些企业家、名人年轻时可能比谁都拼。说“不用太努力”的,往往多是努力后的某种释然,成功后的一种自谦;说“方向比努力更重要”,不是让你放弃努力,而是让你在努力中去找到方向!

图片来源:新华社图库

(三)

其实,躺平本身也是需要“资格”的,不是那种双手一摊啥也不干,不是消极无为醉生梦死,而是努力后的停顿,过载后的调整,奋斗中的奖励,带着汗水的休憩。没有尝试过努力,没有品尝过奋斗的果实,没有咬过牙的坚持,就接受躺平,这叫自暴自弃。

可以低欲望,应该休息,但不要失去奋斗向上的追求。特别是浮躁和迷茫的时候,就做好手中的事,用“具体的努力”对抗焦虑与迷茫。因为我们是在为自己努力,而不是为别人。那种“我不努力了,很多人的阴谋就别想得逞”“只要我不努力,老板就过不上他想要的生活”“别想忽悠我去努力”的想象,并不健康。

是的,有时候现实并不尽如人意,而且有些努力不一定会有回报。日本著名花滑运动员羽生结弦,挑战花滑最高难度的4A(阿克塞尔四周跳)是他的职业梦想,为此他付出了很多超常的努力,寄望能在北京冬奥会上圆梦4A,可这个挑战最终还是失败了,落地时未能控制住重心摔倒,只获得第四名。赛后受访时他没忍住泪水:“真的很不甘心,为什么努力得不到回报?我真的已经很努力了。”然而,羽生结弦放弃努力了吗?没有。后来羽生结弦宣布退役,转向职业表演滑,并将独自创立花滑表演品牌。他走向了另一种努力。人生,就是一个努力接着另一个努力。

接受“奋斗不一定会有回报”的价值观,是一种心安理得的躺平吗?不,这是正视这个问题后,有了这样的一些理性认知:

其一,努力不一定立刻会有回报,但不努力肯定不会有回报。其二,选择努力,很多时候倒不是“非要回报”,而是为了让自己不自责不后悔,不至于总是在遇挫时自责“当初为什么不努力”。其三,以“回报”定义“努力”,很容易在功利权衡中陷入摇摆、幻灭和虚无,“努力”本身就拥有不依赖于其他目标、让人内心充实、不辜负时光的存在价值。其四,选择努力,也才能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区分,哪些事是个人努力能办到的,而哪些事是努力不可及的,从而调适自己努力的方向。其五,看到“努力不一定有回报”,渐渐意识到很多问题不能只靠“个人努力”,不是“个人问题”,而必须依靠共同体的力量去推进,融入行业,融入社群,在推动社会进步中去解决。

说实话,我们当下并没有躺平的资本。老龄化社会的提前到来,需要这一代人更加地努力,才能撑起一个社会的繁荣。经济下行的世界形势,我们只能更多地奋斗,才能对冲下行带来的压力。学历水涨船高,对优秀的标准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这个现实也容不得我们躺平。

“大掼丧志”式的逃避之风、颓废之风,是躺平的一个缩影。人们迷恋躺平带来的安逸,躺出了正当性,躺出了茧房中的共鸣回音,这样玩物丧志式的躺平,是我们需要警惕和戒掉的精神鸦片。(作者 曹林)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