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话人才培养与青年成长, 北京演艺集团第五届“人才演出季”人才论坛举行

共话人才培养与青年成长, 北京演艺集团第五届“人才演出季”人才论坛举行
2024年10月18日 19:07 京报网_北京日报官方网站

戏曲、民乐、曲艺、木偶、杂技、儿童剧……10月15日,汇集9台17场演出、覆盖超3万观众的北京演艺集团第五届“人才演出季”落幕。在“新生代,新京彩”的主题下,京演集团建平台、搭舞台、摆擂台,集结旗下院团近百位演艺人才,将他们推向舞台中央,绽放才华,亦接受历练。演出暂告结束,但对青年人才培养的探讨仍在延展,10月18日,“追光”北京演艺集团第五届“人才演出季”人才论坛在南锣剧场举行,围绕“人才的培养”“艺术的传承”两个话题,沿着走出校园、参与创作、入职院团、打造精品、收获成果的人才成长脉络,院团艺术家与“掌门人”、行业专家、中国戏曲学院师生代表等多方代表分享了感受和建议。

“追光”北京演艺集团第五届“人才演出季”人才论坛在南锣剧场举行。本报记者 方非摄

“真正接触这个行业的时候,我们发现一切和我们想象的都不太相同。”中国木偶剧院演员队副队长、青年队队长杨蕊说。在她看来,从校园到院团,年轻人应该尽快完成心态、思维等方面的转变,以木偶技艺为例,许多青年演员并非“科班出身”,而是从其他专业转行而来,“从剧本的研读到角色的塑造,再到后期团队的排练磨合,我们能感受到,在剧院的时间每一刻都很珍贵,每一步都要经过深思熟虑,我们要尽快融入这种气氛。”如今,木偶技艺在国内绵延传承近两千载,在赓续传统文化的路上,杨蕊认为年轻人从前辈艺术家身上汲取“追求极致”的精神,学习“他们对每一句台词,对每一个动作、眼神、调度近乎完美的要求。”

木偶技艺展示。本报记者 方非摄

好演员的光彩离不开好戏的托举与成就。在内容生产方面,北京儿童艺术剧院创作部副主任、青年导演王泽认为,为年轻人提供温暖宽容的“摇篮”非常重要:“北京儿艺的主创人员相对紧缺,我们只有3位导演,但今年要排7部原创作品,所以我们正在推出更年轻的导演。我对他们说,我不会限制大家的创作,演砸了,我们来兜底,有了试错的空间,他们才敢于也能够进步、成长。”

对青年人才的鼓励帮扶,被今年的“人才演出季”充分实践。北京演艺集团与中国戏曲学院首次深度联动,把“‘京’彩文化,青春绽放”行动计划文艺行活动与演出季相结合。在“校企联合专项剧目创作暨人才培养项目”中,中国评剧院、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北京市曲剧团遴选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学生的优秀作品进行孵化,最终,评剧《渔樵歌》、河北梆子《西川图》、北京曲剧《“无才”拾金》3部作品于日前成功首演。

评剧《渔樵歌》的剧本出自2021级本科生陈炫宇之手,作品打破传统三国戏的英雄叙事,转而选择祭奠亡夫的小乔视角,借渔樵闲人的漫论引申至历史变迁与人生意义,既有新意,也耐人回味。在导演韩剑光、作曲和唱腔设计戴锡英等多位主创艺术家的努力下,“第一次走进排练厅的时候,我好像看见自己的文字在演员身上流动起来。”陈炫宇永远记得那一刻的惊喜与感动,也坚定了未来继续钻研戏曲的信念。在培养青年兴趣、积蓄人才储备的层面,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与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主任颜全毅非常肯定“校企合作”的积极意义:“打通高等艺术院校的理论优势、人才优势、培养优势,与一线院团通力合作,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人才培养新模式。”

本报记者 方非摄

“打造一支高思想、高审美、高追求的艺术人才队伍,将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输出更多的新鲜血液,让更多观众充分享受‘演艺之都’的发展成果。”京演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赵佳琛说。京演集团副总经理董宁表示,未来,“我们继续发挥文化体制改革示范引领作用,探索引才育才新模式,持续为首都演艺人才搭建展示平台,创新多元合作模式,助力更多优秀演艺人才推出优质文艺精品,走进群众生活。”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