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北京与水源地“双向奔赴”

共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北京与水源地“双向奔赴”
2024年12月12日 13:14 京报网_北京日报官方网站

“丹水千里连京邓,碧波永续渠首情”,2018年建校的邓州市北京路学校,就是利用对口协作资金建设的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

自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通水以来,丹江口水库累计向北京供水超106亿立方米,七成直接用于城市生活用水,直接受益人口超1600万,为北京的供水安全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饮水思源。北京牢记水源地的无私奉献,坚持首善标准,高位统筹推动南水北调对口协作工作,十年来累计安排资金55亿元,实施协作项目1232个,推动水源地绿色高质量发展,实现保水富民两不误。

南水进京的十年,也是北京与水源地“双向奔赴”、对口协作的十年。十年间,随着一批批对口协作项目的落地,水源地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北京和水源地关系更加紧密。

水清了鱼多了白鹭回来了

漫步在十堰市茅箭区的马家河畔,水清河畅,岸绿景美,不时有白鹭飞过。

漫步在湖北省十堰市茅箭区的马家河畔,水清河畅,岸绿景美,不时有白鹭飞过。沿着河边一路看去,有的市民沿步道健身慢跑,有的坐在长凳上歇脚休息,还有的开起了手机直播……看一座城市的幸福指数,仅从一条小河就足见端倪。正如当地的宣传语:花样茅箭,如是生活。

而在过去,这样的场面无法想象。在当地人的记忆里,马家河曾经是一条出了名的“臭河”。由于生活污水、工业污水都往里面排,人们路过这里大老远就会捂住口鼻,更不用说在河边遛弯了。在治理之前,马家河的水质已是劣Ⅴ类水体,市民对此很有意见。

“十堰是先建厂后建市,先生产后生活,先建设后规划,基础设施先天不足。”茅箭区发改局副局长熊治武介绍,由于城市基础设施薄弱,再加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治理起来难度较大。

从地图上看,马家河是汉江上游丹江口库区的二级支流,全长40公里,最终通过泗河流入丹江口水库。可以说,马家河不但关系到城市环境的好坏,也影响着“一泓清水永续北上”。自从北京与十堰建立对口协作关系以来,便将“保水质”作为工作重点,马家河综合治理示范段项目正是京堰对口协作项目之一。

小河清,才能大河净。为了根治污染,项目对河道两岸支沟进行全线截污,同时清淤疏浚,使多年来沉积在河底的污泥、垃圾得到了彻底清理。通过创新污水、清水、混流水的“三水分治”模式,确保“每一滴雨水入河道,每一滴污水进管网”。同时,项目还通过拓宽河槽,进行景观美化,加大日常管护力度,不断给马家河“美颜”,还将河道防洪能力提高到了50年一遇。

马家河综合治理示范段已经成为了十堰市内一条知名的亲水廊道。

水质的变化,动物最先感知到。几十年前,马家河水质清澈,里面曾经有很多小鱼小虾。经过综合治理,鱼虾又回到了马家河。如今的马家河有鱼有虾,还引来了吃鱼虾的白鹭。

马家河及泗河的水质已达到国家地表水Ⅲ类标准。而马家河综合治理示范段,更是成了十堰市内一条知名的亲水廊道。每逢天气好的时候,来河边遛弯、锻炼的人都很多,甚至有人干脆在河边搭起了帐篷露营。生态环境的改善,大大提升了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十年来,北京重点支持库区及入库河流生态修复,开展泗河、犟河、老灌河、淇河等河流流域综合治理,开展环库生态隔离带、生态林建设,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这些对口协作项目在促进调水水质稳定达标的同时,也让水源地人民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红利”。

移民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丹江口市三官殿街道所辖的蔡湾村,被称为“坝首第一村”。

保水能富民,富民促保水。丹江口市三官殿街道所辖的蔡湾村,距丹江口大坝直线距离2公里,是一个集山区、库区和坝区为一体的移民安置重点村,被称为“坝首第一村”。蔡湾村常住人口732户、2752人,移民占到将近一半。随着南水北调对口协作的不断推进,村里的人居环境旧貌换新颜,村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

一排排白墙灰瓦的居民小楼,宽敞明亮的便民服务大厅、充满烟火气的幸福食堂、热闹的村民广场……走进蔡湾村,这里的优美环境让人羡慕不已。和一般人理解的农村不同,这里村容村貌整洁,基础设施完善,村内还设有污水处理站和厨余垃圾处理站。

然而就在一年半之前,蔡湾村则是另一番景象:房屋老旧、电线老化,部分房屋还存在漏水发霉、墙皮脱落的现象。村民意见最大的,是村内污水排不出去,垃圾不能及时处理,道路破损严重等问题。由于移民安置点建成已十余年,村内的设施亟待焕新。

蔡湾村的前后变化,离不开对口协作的支持。通过南水北调对口协作机制,北京市海淀区甘家口街道与丹江口市三官殿街道“结了亲”。2022年起,蔡湾村依托北京市对口协作项目,聚焦村民诉求,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对人居环境来了一次大提升。

“我们充分征求群众意见,梳理出74项问题,并请来北京的规划师对村子进行整体规划。”三官殿街道办事处党工委副书记蔡佑东介绍,承担这项工作的规划师来自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就是甘家口街道辖区内的一家“国字头”单位。

2023年春节刚过,改造工程正式启动。通过外立面改造,村民的房屋焕然一新,漏水问题得到解决;在北京市对口协作资金的支持下,村里还实施了管网改造、村民广场改扩建等工程,将生活污水集中净化处理,人居环境大为改善。就连剩饭剩菜这些厨余垃圾,都可以制作成有机肥料,实现变废为宝。蔡湾村巨变的背后,北京对口协作起到了重要作用。

“环境好了,才有好的心情嘛。”58岁的蔡湾村村民董德斌晚饭后在广场上溜达,心情显然不错。董德斌原先是渔民,家住库区172米水位线以下,2010年移民“上坡”。他现在的家是一套187平方米的二层小楼,如果算上后院,总面积能达到200多平方米——若在大城市,这妥妥是座“豪宅”。

随着人居环境改观的,还有村民的收入水平。过去,村民主要是种菜捕鱼,“看天吃饭”。现在,依托对口协作项目,蔡湾村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不断拓宽村民增收渠道。同时,蔡湾村还依托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文旅资源,打造研学基地,发展民宿经济,让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如今,村民年人均收入从2011年的不到1万元,已增长到2023年的2.1万元。

搬得出还要稳得住,能发展、能致富。十年来,一系列对口协作项目的落地,促进库区渔民上岸转型发展,带动水源地5万余名群众增收致富,为“一泓清水永续北上”提供了坚实后盾。

对口协作拉动城市发展

走进淅川县第一高级中学,楼群错落,银杏成行,仿佛置身于大学校园。

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整个库区移民超过34万人,为清水北上作出了巨大贡献。饮水思源,北京关注民生事业,支持水源地教育、医疗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一批对口协作项目相继落地。

位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的河南省淅川县,集山区、库区于一体,既是移民大县,又是教育大县。走进淅川县第一高级中学,楼群错落,银杏成行,仿佛置身于大学校园。这座学校位于淅川县城新区,占地717亩,建筑风格地域特色突出,但如果仔细观察,你还会发现这里的“北京元素”。

淅川县曾经是国家级贫困县,教育基础薄弱。为了解决学位紧张问题,当地决定在县城北部迁建淅川县一高。在迁建过程中,北京雪中送炭,先后投入对口协作资金用于教学楼建设和校园智能化建设。迁建项目不但带动了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还迅速拉动了县城北部新区的建设。如今,学校周边已是车水马龙、高楼林立,成为当地一张亮眼的城市名片。

丹水千里连京邓,碧波永续渠首情。在人口众多的河南省邓州市,北京深入开展教育领域对口协作,通过完善学校配套设施,改善教学环境,有效缓解了当地义务教育阶段学位紧张问题。2018年建校的邓州市北京路学校,就是利用对口协作资金建设的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

在南水北调对口协作中,邓州市结对的是北京市西城区。多年来,西城区多次组织专家到北京路学校讲学,北京路学校也多次派出管理团队和教师到西城区的学校跟岗实习。短短几年,学校就发展成为当地的名校。越来越多的家长慕名而来,在学校周边置业、落户,带动了邓州东部城区的发展。

在对口协作工作中,北京坚持以“保水质、强民生、促转型”为主线,发挥北京的科技、教育、医疗、市场优势,推动100多所中小学“手拉手”,40余家医院结对合作,补齐水源的民生短板,不断增强水源地群众的幸福感。

吃水不忘“守井人”。十年来,北京累计安排资金55亿元,支持实施协作项目1232个,互派挂职干部506人次,培训干部人才1万余人次,引导北京优质企业落户水源地,为当地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十年南水进京,十年紧密协作。十年来,水源地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产业转型持续推进、自身发展能力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在这场“双向奔赴”中,北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交出一份令群众满意的答卷。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