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52年的冬至,57岁的萧云从画了一幅《雪岳读书图》。这幅画,放在古代山水画中是那样的炸眼。古人画的雪景山水不胜枚举,可是线条多是柔和的,笔致多是恬淡的,这幅画的岩石却如斧劈刀削,刚性十足。山间的树木也都披着斑驳的雪,顺着山势回环,似乎是涌动的激情在山石间冲撞。可是,在山的根部,树木和山石之间,藏着一座极不显眼的小房子,开着窗,透出光,身着赭衣,头戴渊明巾的隐者正在临窗读书。看到这幅画,我热泪盈眶。世界、命运就像这巍巍雪山一样,萧云从却在天地间开了一扇窗,守住一抹微光,守住文明,守住希望。
明 萧云从 《雪岳读书图》(局部)故宫博物院藏
雪岳
那个时代的许多人,是相信宿命的。萧云从就相信自己生来就是要做画师的。他是安徽芜湖人,生于1596年,父亲萧慎余在萧云从出生前,梦见五代宋初山水画家郭忠恕来到家门,对他说:“萧家门楣要光大了,我来给您做儿子!”萧慎余惊醒后,儿子也呱呱坠地了。可以想见,萧云从从小就听父亲说起这个奇梦,一定会在成长中受到心理暗示。他后来的画上,也常常盖一方“郭恕先(郭忠恕字)后身”印。他读书勤苦,不仅吟诗作文,还“笃志绘事,寒暑不废”,但参加科举求取功名的道路却不顺遂,44岁才考中明“崇祯己卯科副榜”,47岁再考,还是中了副榜。既然在考场上不如意,他就下决心不再追求仕途,在家乡临着长江,离纪念晋代王敦的梦日亭不远处建起几间房舍,绕屋种了数株老梅,取名“梅花堂”,或称“梅筑”,优游于自己的诗文书画小世界之中。
可是,时代已经不允许他安居了。朝政糜烂,国事日非,随之而来的,是天翻地覆的巨大劫难。1644年,明朝灭亡。1645年,南下的清兵攻占扬州,这年三月,他的家乡芜湖也沦陷了。这期间,萧云从避居高淳。两年后回到故乡,看到“梅筑”在兵乱中被当作了马圈,自己亲手构筑的清雅精舍,已然满目狼藉。他只得带着儿子重新修补房舍墙垣,能做到的只是“略蔽风雨而家焉”。在这场巨大劫难中,许多亲友已然死去,他哀叹“触景内伤,忽然哀愤,溯其凄戾,横集无端,况予老矣,病矣,无能为矣!”江山易主,满目萧条,他近乎绝望。但生活还要继续,今后自己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呢?只是隐忍地、默默地活着吗?这恐怕是那个时代许多知识分子的自我叩问。
此后,萧云从除了和同道好友来往之外,总是关门作画,他画了很多山水画,画面中总有高人逸士在盘桓。我们从他的画跋诗文中能推测,他即便没有参与谋划一些地下反清活动,起码对反清义士的军事行动是支持的。《雪岳读书图》上,萧云从写了一首长诗,其中有句道:“漫漫夜读古人书,襄邓星分乌足鼎。二陵风雨已挥戈,皇旅云腾度渭河。铁骑金雕飞电下,将军高唱大风歌。严霜毒霰催天骄,犹有诗怀在灞桥。”并写跋语说:“壬辰长至,为以志社盟作雪岳读书图。时得三秦好音,附此小歌呈教。钟山梅下弟萧云从。”当时,陕西地区正不断有反清复明的军事行动,有局部胜利的捷报传来,也就是他说的“三秦好音”。他期盼大军能冲破沉重如山的铁幕,让山河生色、大地重光。
明 萧云从 《雪岳读书图》故宫博物院藏
招魂
明亡后,萧云从取别号“钟山老人”,并常在画上题款“钟山梅下”“钟山萧云从”,是因为明太祖朱元璋的孝陵在南京钟山,他借此表达追怀钟山陵阙,不忘故国根本的心志。在清兵侵入芜湖的那一年,眼看着国家沦亡,萧云从想到了坚守贞白之心的屈原,他“取《离骚》读之,感古人之悲郁愤懑,不觉潸然泣下”,于是开始创作《离骚图》系列版画,包括《离骚》《九歌》《天问》等篇的配图。既是为故国招魂,也期盼人们都能像屈原一样满怀爱国之心,不去屈节投降。有意思的是,萧云从逝世百年之后,《离骚图》残本传入内府,乾隆皇帝见了非常喜欢,又觉得没有把屈原的《楚辞》画完,就命四库馆绘图分校官门应兆补绘,重刻印制合成155图,赐名《钦定补绘萧云从离骚全图》。萧云从不会想到,他带有强烈反叛精神的画作,会被清朝皇帝珍惜和喜欢,这也算是用文化征服了对方吧。
《钦定补绘萧云从离骚全图》内页
1653年(顺治十年),58岁的萧云从受扬州盐商郑侠如(字士介)之邀,到郑的私邸休园小住,期间,他画了《胜情遥寄图册》。多年以后,黄宾虹看到这幅画,在题跋时写道:“不独笔墨精高,且寄感遥深,非寻常酬世之作……较新安诸老如渐江、梅壑为胜云。”为什么黄宾虹感受到萧云从在画中“寄感遥深”呢?是因为图册中有两幅画清晰传递了他的心声。图册的第三幅上,萧云从写道:“西台恸哭图,宋谢皋父事,用赵子固笔法为之,盖其志同也。”画上,一人登上临江的巨石,面对苍茫烟水,正以袖拭泪。那是南宋灭亡后,谢翱登上富春江边的西钓台,在恸哭哀悼为国殉难的文天祥。他在《登西台恸哭记》中写道:“再拜,跪伏,祝毕,号而恸者三,复再拜……江山人物,睠焉若失。复东望,泣拜不已。有云从南来,渰浥浡郁,气薄林木,若相助以悲者。”谢翱恸哭,也不敢明目张胆说是在哀悼文天祥,而说是在哭“故人唐宰相鲁公”,假托是在哭唐朝的忠臣颜真卿。这种吞声泣血的哀痛,在萧云从心中也是一样的。萧云从说画这幅画用的是赵子固(赵孟坚)的笔法,是因为赵在宋亡后,隐居起来发誓不做元朝的官,坚守着自己的民族气节。图册的第七幅,就画了赵孟坚的故事。画中,松竹掩映中,赵孟坚高卧在草堂中,大门外,一只黑狗拦着门,来拜望族兄的赵孟頫身着红袍,正怏怏不乐地离开。画上题:“赵荣禄仕元,省其晜子固,子固高卧松檐,闭门拒之。今就子固画法如图。荣禄笔意虽优,余无取焉。”元代姚桐寿在《乐郊私语》中写道:宋朝灭亡后,赵孟坚隐居在家乡嘉兴广陈,已经当了元朝官员的赵孟頫从家乡湖州来拜访。赵孟坚听说是他来了,连大门都不给开。在夫人劝解之下,才让他从后门进来。刚一坐下就问:“最近湖州的弁山、太湖都还好吧?”赵孟頫说:“很好。”赵孟坚就说:“弟奈山泽佳何?”意思是家乡山水很好,你为什么不隐居起来,何苦坏了自己的名节呢?一句话说得赵孟頫满面羞惭,坐不下去了,就起身匆匆告退。这还不算,赵孟坚叫来仆人,让好好清洗一下赵孟頫刚坐过的座椅,怕脏了自己的东西。萧云从说,我还是用赵孟坚的笔法来画这幅画,赵孟頫的笔法虽然很秀美,但我是不会用的。
萧云从《胜情遥寄图册》内页
家山
朝代会有兴亡,虽然换了统治者,换了衣冠发式,但“惟有青山不改容”,家乡的山山水水也还无恙,刻在灵魂深处的文化血脉依然流淌。萧云从寄情故国山川,尽力用丹青妙笔再现他深爱的山水胜景,把灵魂安放在对民族文化的追寻之中,来度过自己的余生。1648年(顺治五年),萧云从应太平府推官张万选之请,创作了《太平山水图》43幅,计有《太平山水全图》1幅,当涂山水15幅,芜湖册水14幅,繁昌册水13幅。萧云从倾尽平生所学,将家乡名胜采石矶、牛渚、望夫山、黄山、天门山、白山、杨家渡等都纳入画卷,每幅画分别模仿王维、关仝、郭熙、夏珪、马远、黄公望、沈周、唐寅等历代画家笔意,每幅画都题一首古代诗人的诗作。堪称对故国文化、家乡胜景的一次辉煌礼赞。画卷被雕镂制作为版画,流传海内外,成为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
如今,人民大会堂内陈设的大型铁画《迎客松》、《梅山水库》和铁字书法《沁园春·雪》,是1959年至1960年芜湖老艺人储炎庆和几位弟子制作的。芜湖铁画的诞生也和萧云从有关。清人韦谦恒《铁画歌》诗序中说,“汤鹏字天池,吾邑人。少工铁,与画室为邻,日窥其泼墨势。画师叱之,鹏发愤,因锻铁为山水障,寒汀孤屿,生趣宛然,传至白下,可值数十缗。”铁匠汤鹏创造了铁画工艺,想从邻居画师的画中汲取作画方法,遭到了斥责,这个画师就是萧云从。试想,萧云从就想安静地画画,邻居天天叮叮当当打铁,本来就闹腾得他心烦,再加上“打铁怎么能打出画来呢”的思维定式作怪,也就不会给汤鹏好脸色了。可是,汤鹏是个有天分、肯钻研的奇人,铁画创作越来越出色。可能是后来凭着这份毅力和出色的作品打动了萧云从,也就悉心加以指导了。清代诗人黄钺在《汤鹏铁画歌》中写道:“萧君隐德如沈周,寄情诗画娱清修。汤亟造清遂所求,皴为减笔林不稠。寒山古寺宜深秋,间有衰柳维扁舟。请看真本铁笔遒,果与萧画无别不。”于是,大画家与工匠联袂,造就了“直教六法归烘炉”“丹青无光卷轴掩”的绝妙工艺。清代著名诗人梁同书、赵翼、钱载、谢墉、吴烺等人纷纷为铁画作长诗,在艺坛留下了佳话。
1673年,78岁的萧云从谢世,临死前,他拉着同道好友们的手说:“道在六经,行本五伦,无事外求之,仍衍其旨”。说完,吟了最后一首诗,溘然长逝。
仔细审视《雪岳读书图》,会发现画中不止读书的隐者一人。小屋的右侧,一条弯曲的山径上,有一人正拄杖踏雪而来。“吾道不孤”,萧云从也有同道、有知音、有后来者,他们将会络绎不绝,为这江山更好、文明永续奔赴而来。
来源:北京晚报·五色土
作者:王秉良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