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输液发生药物外渗别慌张,学会这几招轻松解决!

静脉输液发生药物外渗别慌张,学会这几招轻松解决!
2021年12月08日 21:20 中国护士网官方网站

导语

收藏!

药物外渗指静脉输液过程中,非腐蚀性/腐蚀性药液进入静脉管腔以外的机体周围组织,轻者会导致局部组织出现红肿、疼痛现象,严重者局部皮肤组织坏死,甚至出神经肌肉关节受损,引起组织功能障碍。 

药物外渗是静脉输液治疗中常见的不良事件,若不及时处理会造成患者不必要的痛苦,甚至引发医疗纠纷。

引起药物外渗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目前,临床常见的容易引起药物外渗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药物因素

药物的细胞毒性、渗透压、浓度、p H值等容易引起血管痉挛、血管内膜组织的损伤及血管通透性增加等情况,使药物出现各种状态的外渗,一旦发生外渗则易引发局部皮肤水疱、皮肤破溃及组织坏死等症状。

引起外渗的常见药物包括化疗药物、血管活性药物、高渗性药物、抗生素、强酸强碱性药物等,如多巴胺、20%甘露醇等。

2、护士因素

护理人员实施静脉输液时,若穿刺技术不过关,会导致药物外渗发生率升高。

如:穿刺时针头穿透血管或针头斜面未完全进入血管,反复穿刺导致局部血管损伤;穿刺部位选择不合适,如选择下肢、远端、关节活动部位的静脉血管。

此外,护理人员缺乏静脉输液相关的知识和经验、低估潜在损伤的风险或缺乏监管等,如忽视患者的主诉、静脉输液穿刺部位因固定而被遮盖等,都是加剧药物外渗的因素。

3、患者因素

患者因素包括血管粗细和弹性、血流快慢等;若长期输液或经常需采集血液样本,往往会导致患者的血管弹性降低,进而导致血管内膜不同程度的损伤;或因患者进食导致注射针头移位而引起药液外渗。

如何防范药物外渗?

下面,再来说说如何避免药物外渗:

1、合理选择静脉输注方式和部位

评估输注药物的性质、输液量、输液时间、患者的血管及基础疾病等,再选择输注的方式,有条件者尽量选用中心静脉导管。

注意:

1)避免反复、多次穿刺及在48 h内同一侧静脉穿刺点下方重新穿刺;

2)避免在发生淋巴水肿的四肢和存在神经功能障碍的位置行静脉输液;

3)除了上腔静脉压迫症外,不应选择下肢静脉途径行静脉输液。

2、提高护理人员穿刺技术

加强护理人员(尤其是低年资的)的静脉穿刺技术培训,以提高其穿刺成功率。

一旦出现穿刺失败,应换人、换部位再行穿刺,避免反复穿刺造成血管机械性损伤。

3、加强巡视并记录

输液期间,加强静脉输液患者的巡视并做好相关记录。

每次巡视时,应检查静脉回血情况,重视患者的主诉,一旦发现药物外渗应立即停止输液,并采取相应措施。

4、做好健康教育

静脉输液前,应先向患者及照顾者讲解静脉输液的注意事项,嘱患者保持局部制动,告知其输液部位出现肿胀、疼痛等异常情况应及时通知护理人员。

当输液时,发生药物外渗怎么办?

若出现药物外渗,需要第一时间停用该药,对外渗部位损伤程度和范围进行充分评估。

1、普通药物外渗

此类药物对血管刺激较小,当此类药物发生外渗时,建议在24 h内使用减轻水肿的药物进行湿热敷

2、血管活性药物外渗

此类药物发生外渗时,容易给患者带来疼痛及局部皮肤出现红肿,建议更换部位穿刺,并在24 h内给予局部热敷,以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消除红肿。

3、刺激性较大的药物外渗

需要局部封闭治疗,使外渗范围内皮肤反应得到控制,减轻炎症和疼痛反应,严密观察皮肤变化,并根据渗出分级标准进行分级,判断皮肤损害的程度以及处理措施的效果评价。

根据药物的刺激性大小和严重程度,采用不同浓度的高渗药物外敷。

4、化疗药物发生外渗

极易造成皮肤肿胀,严重者造成组织坏死。

1)立即停止输注,尽量减少化疗药外渗的量,保留输液针头,有解毒剂的可以使用解毒剂;

2)于渗出部位注射利多卡因地塞米松封闭液,进行局部环形封闭;

3)24 h内冷敷,24 h后湿敷,局部使用硫酸镁或水凝胶、水胶体外用,根据需要使用镇痛剂;

4)抬高患肢,可适当选用物理治疗来改善局部血供。

5、药物外渗诱发局部水泡

当发生小水泡时,不可刺破,可使用无醇碘伏在小水泡处轻轻涂抹;

当发生大水泡时,使用无菌注射器将水泡内渗出液抽出,使用无菌碘伏在水泡处涂抹,并使用鸡蛋清进行外敷,具有显著的效果。

6、马铃薯切片外敷

使用马铃薯切片在肿胀部位敷贴,2h更换1次,有助于缓解外渗所引发的肿胀。

参考文献:

[1]徐洪莲.药物外渗伤口的护理[J].上海护理,2021,21(03):72-75.

[1]国红.浅谈药物渗出/外渗的相关因素[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19(70):233-234.DOI:10.19613/j.cnki.1671-3141.2019.70.186.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