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生儿病房,为了准确诊断治疗新生儿疾病,必须进行相关实验室检查,而这些检查都离不开采血,新生儿血管细小,采血的针头又相对较粗,采血难度较大,加之新生儿哭闹,容易造成采集失败或是采血的血量不足或是溶血,从而延误诊断、治疗。
不同的采血方法各有利弊,动脉采血一般选用桡动脉、股动脉。股动脉相对桡动脉更粗大,但采血难度相对较大,一般需要两人配合才能完成,需要暴露部位多,易受大小便污染,易误穿至静脉,影响抽血结果。
在新生儿的日常工作中我们发现采用桡动脉采血,操作简单、安全、实用,操作时间短,对新生儿损伤小,穿刺成功率高,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桡动脉采血的优点:
1、操作方便,可一人进行,采血时间短,成功率高。
2、穿刺暴露部位小,只需暴露前臂,无需穿脱衣服,不易引起患儿体温波动,可在暖箱内操作。
3、此处没有大血管和大神经,皮下脂肪薄,周围软组织少,造成的损伤小。
4、止血相对容易,不易形成血肿,合并症少。
5、简便、安全、快捷、有效,尤其对危重患儿和静脉采血有困难的患儿意义更大。
一、穿刺前的准备
1、物品准备:一次性采血针、采血试管,消毒物品。
2、穿刺人员:符合护士职业规范要求。
3、核对患儿,协助取合适体位。
二、选择血管的方法
1、目测法
患儿平卧,操作者左手握紧穿刺侧手掌,掌面相上,待患儿自然握拳,以拇指固定患儿手掌,食指置于穿刺点处绷紧皮肤。
其余三指放置患儿手掌背侧托于腕关节处,使之仰伸 35—45 度,掌面相上,手腕掌侧外四分之一处有一隆起即为桡动脉。
右手执采血针与皮肤成 15 度角,在手腕掌侧第二个腕横纹处穿刺,见回血连接试管,留取血液至所需量。
2、触摸法
患儿平卧,操作者左手握紧穿刺侧手掌,掌面相上,右手触摸手腕掌侧外侧,摸到的搏动处即为桡动脉,选择搏动最明显处为穿刺点。
右手执采血针与皮肤成 15—20 度角进行穿刺,见回血连接试管,留取血液至所需量。
3、十字交叉法患儿平卧,操作者左手握紧患儿待穿刺侧手,掌面向上,使患儿自然握拳,以拇指固定患儿手掌,示指置于穿刺点上处绷紧皮肤,其余3指放置患儿手掌背侧托于腕关节处,使之仰伸30-45度,常规消毒后右手持穿刺针与皮肤呈15-20度角以第一腕横纹(掌根处)与示指所指方向的十字交叉处为穿刺点沿桡动脉平行方向平稳进针,穿刺成功后血液会迅速涌入采血针胶管,见回血连接试管,留取血液至所需量。
三、穿刺方法及其技巧
腕部下方垫棉垫使手腕仰伸约 45 度,左手大拇指腹在腕横纹处垂直向下按压,按压力度使局部皮肤变苍白,按压时间 2 秒,反复 2~3 次,桡动脉逐渐充盈显露。
在动脉最明显处作环形消毒,在血管正上方以 15 度角进针,见回血连接试管,留取血液至所需量。
由于桡动脉较滑,可以使患儿手腕尽量向后延伸,从而使桡动脉固定,皮肤绷紧,更容易掌握进针的力度。
四、桡动脉采血注意事项
1、严格无菌操作,进行桡动脉穿刺时,针头进入动脉后易引起血管痉挛收缩,往往不能马上见到回血,需稍待片刻可见血液涌出。因此,穿刺后如未见到回血,不可急于进退针头,以免急于进退针头,造成穿刺失败。
2、皮肤消毒范围直径大于5cm,采血完毕后干棉签加压止血不能少于5-10min。对有出血倾向、凝血机制不良的患儿压迫时间应延长,防止出血和感染。
3、采血时要细心,动作应轻柔,避免对新生儿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4、同时抽取几个项目的血标本,一般先注入血培养瓶,其次注入抗凝管,最后注入干燥管,动作准确迅速。
五、小结
在新生儿桡动脉采血操作中使用“十字法”或“目测法”成功率较高,“目测法”穿刺点缩小,在最小范围且直观,迅速准确直观定位,有效缩短采血时间,简单易行,”触摸法”桡动脉搏动不明显,新生儿哭闹不合作,特别是循环衰竭的危重儿及肥胖儿,动脉搏动更不明显,另外,为了减少职业暴露,采血操作时戴手套,触摸动脉搏动就更加困难,而十字交叉法不存在这些问题,根据解剖位置在第一道腕横纹(掌根处)与示指所指方向的交叉点进针采血即可。
十字交叉定位法穿刺成功的关键,操作者左手以拇指固定患儿手掌,掌面朝上,使患儿自然握拳,其余4指放置患儿手掌背侧,食指托于腕关节处,不可托起关节上的肌肉,以免影响位置的判断,定位不准确,穿刺失败。其次,穿刺点尽量选择在第一腕横纹(靠近掌根处),此处桡动脉位置表浅,固定,走向较直,易暴露。穿刺点越近心端动脉走行越深,不易固定,穿刺难度较大。
十字交叉定位法的优点一次穿刺成功率高,尤其是对于循环衰竭的危重新生儿及哭闹不合作的新生儿更为实用,不会因为摸不到桡动脉搏动而导致穿刺失败;桡动脉采血操作简单、方便、易暴露、抽血后便于观察,护士可一个人操作,无需他人协助,减少了人力消耗。同时也减少了患儿着凉及减少感染的概率。患儿家长也比较容易接受此种方法。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