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循环缺血患者如何护理?

后循环缺血患者如何护理?
2024年11月07日 23:05 中国护士网官方网站

后循环脑缺血患者的护理

病例

患者王x,男,63岁,主诉:“头晕、头昏,行走不稳1周”。1周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头昏,晨起明显,行走不稳,脚踩棉花感,无意识障碍及肢体抽搐,无恶心呕吐,无心慌气短胸闷,无言语不利及吞咽困难等其他不适,上述症状持续存在。脑梗死病史5年,遗留左侧肢体活动欠灵活,无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病史。经颅超声多普勒检查示:大脑各动脉血流频谱形态改变,波峰圆顿。

诊断:后循环缺血。

什么是后循环缺血?

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是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约占缺血性卒中的20%。

PCI就是指后循环的TIA和脑梗死。其同义词包括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后循环的TIA与脑梗死、椎基底动脉疾病、椎基底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

后循环缺血主要病因和发病机制

(1)动脉粥样硬化是PCI最常见的血管病理表现。导致PCI的机制包括:大动脉狭窄和闭塞引起低灌注、血栓形成及动脉源性栓塞等。动脉粥样硬化好发于椎动脉起始段和颅内段。

(2)栓塞是PCI的最常见发病机制,约占40%,栓子主要来源于心脏、主动脉和椎基底动脉。最常见栓塞部位是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远端。

(3)穿支小动脉病变,包括玻璃样变、微动脉瘤和小动脉起始部的粥样硬化病变,好发于桥脑、中脑和丘脑。

后循环缺血的危险因素

PCI的危险因素与颈动脉系统缺血相似,除不可调节的年龄、性别、种族、遗传背景、家族史、个人史外,主要是生活方式(饮食、吸烟、活动缺乏等)、肥胖及多种血管危险因素,后者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脏病、卒中/TIA病史、颈动脉病及周围血管病等。

后循环缺血的主要临床表现

PCI的常见症状:头晕/眩晕、肢体/头面部麻木、肢体无力、头痛、呕吐、复视、短暂意识丧失、视觉障碍、行走不稳或跌倒。

  PCI的常见体征:眼球运动障碍、肢体瘫痪、感觉异常、步态/肢体共济失调、构音/吞咽障碍、视野缺损、声嘶、Horner综合征等。出现一侧脑神经损害和另一侧运动感觉损害的交叉表现是PCI的特征表现。

  PCI的常见综合征:后循环TIA、小脑梗死、延脑外侧综合征、基底动脉尖综合征、Weber综合征、闭锁综合征、大脑后动脉梗死、腔隙性梗死(运动性轻偏瘫、共济失调轻偏瘫、构音障碍-拙手综合征、纯感觉性卒中等)。

后循环缺血的护理

上述病例,患者身上存在的护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有跌倒/坠床的危险:与头晕相关疾病有关。

护理措施

1)加用床档,预防坠床;

2)活动时动作宜缓慢;

3)指导病人休息和饮食,头晕时宜卧床休息。

4)向患者及家属进行预防跌倒的宣教知识:预防跌倒“十知道”。   

2、知识缺乏:与患者发病不了解病情有关。

护理措施

1)向病人介绍疾病的病因、发展及治疗;

2)指导患者合理用药,不能自行增减药物药量;

3)饮食指导:低盐低脂饮食。 

3、潜在并发症:脑卒中

护理措施:

积极治疗原发病:脑梗死。

2)合理饮食,低盐低脂,避免生冷、辛辣刺激性饮食,戒烟戒酒。

3)遵医嘱用药。

4)定期复查头颅CT等辅助检查。

5)保持情绪稳定,避免心情紧张和疲累,坚持锻炼,运动宜适宜。

6)注意中风先兆症状,积极预防再次脑梗死。          

后循环缺血预防

参考国内外相关的防治指南控制各种血管性危险因素。鉴于栓塞多见,应积极开展病因检查。诊断明确者应进行抗栓治疗。单用或联合使用抗血小板制剂有重要的预防作用。

健康教育

应积极开展PCI的健康教育,更新观念和知识,加强宣教,正确掌握PCI的早期表现、危险因素,实现早发现、早诊断。帮助患者及家属建立科学的预防观。

延安大学咸阳医院神经内科五病区  王盼盼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