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一丹:打开胸襟,小地方都有大世界(很值得一读)!

陈一丹:打开胸襟,小地方都有大世界(很值得一读)!
2025年01月16日 10:33 教育在线报道

在每年的“陈一丹奖教奖学金”颁奖典礼上,陈一丹先生都会分享自己过去一年的经历和体会,带领武汉学院师生放眼世界、思考人生。本次年度演讲,他以《打开胸襟,小地方都有大世界》为题,畅谈过去一年的游历,对武汉学院的期许,以及对人工智能未来发展的见解。

以下附上演讲全文:

各位武汉学院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时光匆匆,如白驹过隙,转眼间又到岁末年终。首先祝贺获得“陈一丹奖教奖学金”的老师和学生,刚才我在台下听,为每一个努力过的你鼓掌,为每一个取得的成绩高兴。

我们每年相聚于此,已成为武汉学院的一个小小惯例,共同回顾与展望,去探寻时间留下的印记,去想象新一年孕育的机会。于此,集中讲讲过去一年的游历。

旅行是阅读世界的一种方式。而且,也有一定的方法。当我们让自己置身于陌生的环境之中,走访一所大学,一个城市,一个国家,一块大陆,一片海域和空域,尽量不惜力气,走更多的街道,进更多的建筑,游更多的当地,打开自己,把所有精神聚集于此,去看去听去体验。同时阅览相关资料,包括地理、建筑、历史、人文等等,让足迹所至,耳目所及之处沉浸其中。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即是让你行思结合,与更广大世界联系起来,让世界的角落成为你心灵的故乡。

过去一年我去了几个“小地方”,让人惊喜的,都是那些猝不及防的现场感受。

01.小地方与大世界

冰岛 —— 冰与火之歌

初识冰岛:冰川热土

若要在世界版图之上找寻一处能称作 “冰与火之歌” 的地方,那毫无疑问,非冰岛莫属,这里冰川与火山共融,英雄与精灵共舞。

冰岛是除新西兰以外世界上最后一个无人居住的大岛。冰岛有人定居不过是1000多年前的事,第一批定居的是以洞穴为家的爱尔兰人。公元930年,冰岛人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议会制度阿尔庭(Althing),让冰岛现实了约300年自治,后面因为出现内部权斗, 而委身挪威。

1918年冰岛宣布独立,1944年成立共和国,从这个意义上说,冰岛仍是非常年轻的国家。

刚抵达冰岛我们就遇到了火山喷发,不远处可见黑色火山、红色岩浆和白色烟雾,需封路绕行。冰岛地处一个巨大海底山脉——大西洋中脊之上,地球板块在此处分离,导致地壳较薄,地幔熔岩外涌形成了大量的火山活动。经年累月,冰岛的裂缝不断裂开,火山喷发熔岩不断覆盖,形成一个整体的岛。冰岛现在大约有300座火山,其中50座是活火山。

地质构造上,冰岛地跨美欧两大洲, 西南部的奥尔法乔峡谷就横跨在板块交界处,上面修有一座横跨两大洲之桥(Bridge Between Two Continents)。在这可实现一只脚在欧洲、一只脚在北美洲的奇妙体验。此桥也被叫做莱夫幸运桥(Leif the Lucky’s Bridge),为纪念冰岛中世纪探险家莱夫·埃里克松(Leif Ericson),他作为维京人,是欧洲第一个发现北美洲的探险家,比哥伦布还早 500 年踏入美洲。

莱夫幸运桥

Leif the Lucky’s Bridge

地心探险:进入火山内部

冰岛存在着世界上唯一一处可以允许游客进入火山内部探秘的景点。斯瑞努卡基古火山(Thrihnukagigur)在冰岛语中意为“三峰火山口”,这座休眠火山的内部隐藏了一座巨型岩浆房,可供游人进入其内部参观,我们先徒步到达入口,然后乘坐开放式缆车下降120米进入火山。缓缓下降过程中,想起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地心游记》。

斯瑞努卡基古火山内部

Thrihnukagigur

往上看,岩浆房的内壁凝固了岩浆晶体,四周反射着绚烂的红、蓝、紫、橙等瑰丽颜色,在灯光的照耀下无比迷人。导游对我介绍说,这是火山喷发释放的铜、铁、硫等矿物质塑造出的斑斓色彩与独特纹理。

地貌壮游:瀑布上的双彩虹

冰岛不仅仅有冰川火山,而且还有各种湖泊、苔原、地热、间歇泉、雪峰、荒漠、瀑布等自然景观,以及地标式的黑沙滩、柱形玄武岩和可漂流其中的峡谷,堪称地球的地质地貌大观园。

玄武柱岩

塞里雅兰瀑布(Seljalandsfoss)位于南岸,坐落冰岛一号环岛公路旁,瀑布从青翠的崖壁飞泻而下,形成水幕,与周围无边的绿野黄花相互映衬。

有一条小道可走到瀑布的后方,路面极其湿滑,我们小心翼翼到达瀑布后面,感受水花的冲击和水雾的弥漫,隔着水幕我想,这不就是北欧版的“水帘洞”吗?

如果说塞里雅兰瀑布是秀美,那么黄金瀑布(Gullfoss)则以气势宏大摄人心魄,湍急的水流顺势而下,发出的轰鸣雷霆万钧,上下一大一小的两层瀑布蒸腾的水雾中,呈现出梦幻的金褐色。

我们在沿途还留意到一些生态设施,这是帮助三文鱼洄游的阶梯(box)。

三文鱼洄游的阶梯(box)

然而让人意外的,是路上看到了劲风吹散了一个不知名的瀑布,双彩虹在阳光下舞动,令人心醉。能看到这个奇观,恰恰正是因为当天天气恶劣原计划取消,狂风大作,机缘巧合,不期而遇。

瀑布上的双彩虹

冰岛教育:终身学习典范

冰岛不属于欧盟,有自己的货币冰岛克朗。作为一个发达国家,在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时面临国家破产,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激烈手段,于2011年后逐渐走出经济危机。

冰岛人口仅有39万,但教育发达程度位居全球前列,冰岛实行10年免费义务教育。在这里终身学习是全民风尚,很多三十多岁的人还在求学。

国立大学冰岛大学建于1911年,作为冰岛最主要和规模最大的高校,设有五所学院,提供400多个专业,特色专业包括地质学、海洋学、渔业等。并且免学费,仅收取注册费。

冰岛大学《海豹上的赛门杜尔》雕塑

Sæmundur on the Seal

雷克雅未克大学是冰岛最大的私立大学,成立于 1998 年,历史相对较短,然而研究实力很强。大学只有 4 个学院,以实践性的应用型专业为主,毕业那年不以理论论文,而以真实项目或实用的毕业设计完成。

雷克雅未克大学

Reykjavik University

我个人的直观感受是,大学不能简单比较哪个更好,只是不同。找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所在,都需要不断创新,与时代同步。

小小的冰岛,是北欧神话的保存之地。冰岛语是古老的语言,在北欧神话里,世界是一棵树——世界之树,有巨人、神、精灵、矮人以及我们人类。北欧神话在现代文化创意产业中焕发出了新的活力。电影《雷神》系列、《魔戒》系列和《霍比特人》系列,以及游戏《魔兽世界》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产生了广泛的文化影响力。

突尼斯 —— 世界的十字路口

我们第二站抵达突尼斯,当时已入夏,天气干爽炎热。突尼斯面朝地中海,背靠撒哈拉,与意大利的西西里岛隔海相望。它地处非洲与欧洲的交界处,身在非洲,却不像非洲,神似欧洲,却不是欧洲,在世界的十字路口,历史与文明的交汇形成独特的文化交融现象。

艺术瑰宝:马赛克博物馆

首都突尼斯市是一个繁华的港口城市,一条运河穿城而过,同时它也是文化名城,见证过多个文明的兴衰更替,这里保存着众多历史遗迹,如迦太基古城遗址。巴尔多国家博物馆(National Museum of Bardo)位于西北郊,始建于1882年,是非洲第二大博物馆,藏有从公元前九世纪至今的各个时期的马赛克壁画,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镶嵌画收藏,又称为马赛克博物馆。

巴尔多国家博物馆,又名马赛克博物馆

National Museum of Bardo

马赛克(Mosaic)一词源自拉丁语 Musa,即文艺女神缪斯。所以马赛克的本意是指献给缪斯女神的作品,用来装饰缪斯神殿,最早可以追溯到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后由腓尼基人带到北非被广泛运用,镶嵌画富于耐久性,被称为“永恒的绘画”,“洗不掉的壁画”、“踩不烂的地毯”。

馆藏题材十分丰富,反映着当年的田园生活、自然风光、渔猎、航海、体育竞技、戏剧歌舞、葬祭仪式以及神话和宗教故事等。

镶嵌画仿佛把将近3000年的历史片断拼接了起来,借以阅读这块土地上的人类史诗,身处博物馆犹如钻入了一台时光机器,看到历史在此交汇、文明在此碰撞。今天这种古老艺术依然有旺盛的文化生命力,被广泛运用在时装等现代艺术之中。

历史深处:迦太基的美丽与哀愁

杜加古城(Dougga)是突尼斯的一处古罗马遗迹,位于首都突尼斯市西南约100公里处,据考古推测约始建于公元前6世纪末,现存有大量气势恢宏的建筑群。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杜加古城

Dougga

我们乘车抵达时,眼前是一望无际的农田和橄榄树林,古城遗址就在前方小山丘上,随导游拾阶而上,参观古城。

导游介绍,突尼斯是迦太基帝国的发祥地,迦太基人善于航海和经商,迦太基历史上曾与古罗马争雄称霸,经历漫长的布匿战争,混战多年,最终于公元前 146年被罗马打败。

杜加被罗马攻陷之后,通过向古罗马提供粮食,成为帝国的粮仓。今天我们在古城遗址看到的遗迹和文物,大多是罗马人征服迦太基人之后所建,所以富有罗马风格。

戏剧是帝国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里还有一座能容纳三千多名观众的半圆形剧场,依山而建,座位层层堆叠而上。我们参观时,不免遥想当年盛况。

半圆形剧场

Amphitheatrum

罗马人每到一处都会建神殿,首都神殿(The Capitol)位于城内的最高点,建于公元166年,圆柱精美而华丽。据介绍,在杜加遗址中,至今还有许多镶嵌画沉睡在泥土中。

首都神殿

The Capitol

迦太基在腓尼基语中意为新的城市,看到当年的“新的城市”早已成为历史的烟尘。这些历史遗迹仿佛是过去的一声叹息。

蓝白小镇:地中海的时尚生活

参观完古城,我们继续折返向北而行,很快就来到西迪布萨义德(Sidi BouSaid)小城。这座小镇白色的墙,蓝色的门窗相互映衬,花木点缀其间,空气中夹杂着草木清香和海水味道。

西迪布萨义德

Sidi BouSaid

我曾经去过希腊的圣托里尼岛(Santorini),那里的蓝白小屋依山而建,起伏连绵,凸显小岛的旅游胜地。这里虽是非洲,感觉更似欧洲地中海世界和阿拉伯世界的混合,更显人居和质朴些。我拍一张照片,白色的墙壁上爬满了玫红色的三角梅,繁花怒放,特别亲切,因为三角梅也称簕杜鹃,是深圳的市花。在深圳的街道和公园当中,随处可见绽放出鲜红花朵的三角梅。深圳每年都举办三角梅花展。其实,这花原产于南美洲巴西。花与我在此相遇,此刻,彼此都是异乡的故知。

尼泊尔 —— 世界屋脊南麓

11月,我受邀前往尼泊尔的加德满都。

尼泊尔是释迦牟尼的诞生地,早有向往之心,加上平素爱走名山大川,几年前我拜访过邻国不丹,这次有机会亲睹珠峰之壮美,内心很是殊胜喜悦。

尼泊尔120多种语言,因为有100多个少数民族,官方语言为尼泊尔语。尼泊尔首都所在的加德满都谷地,群山环绕,呈碗状,由首都加德满都和帕坦、巴德岗组成。巴格马蒂河(Bagmati River)流经此处,沿着河岸步行即可参观众多文化遗产古迹。

我们首先前往帕斯帕提那(Pashupatinath)神庙,神庙只对印度教徒开放。寺庙内供奉的是湿婆神像,湿婆神是印度教三大神(梵天(Brahma)、毗湿奴(Vishnu)与湿婆(Shiva))之一,掌管毁灭与重生。神庙边上是露天火葬场,印度教的习俗是骨灰将撒入河中,随波而逝。对岸裹尸洗净,火光熊熊,此岸灯香仪式,声乐奏响,两岸站满了信众和游人。面对死亡,如此肃穆、庄严、达观和包容,让我们时时刻刻升起敬畏的心情。

帕斯帕提那神庙边上的露天火葬场

加德满都南部,一河之隔是帕坦(Patan)。作为尼泊尔古城,这里古迹如云,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亚洲重点保护的18座古城之一,城中有许多古老的庙宇。帕坦的杜巴广场,其建筑艺术也非常高超、精湛,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这归功于当地极具艺术天分的能工巧匠们。

帕坦

Patan

当地还出过一位跟中国联系密切的历史人物——阿尼哥(Arniko),1244年在帕坦出生,在中国元朝生活工作几十年,将覆钵式佛塔引入中国,主持修建了北京的白塔寺(妙应寺)。

阿尼哥已成为中尼友好的“代名词”,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尼泊尔馆被命名为阿尼哥中心。

随后我们前往奇特旺国家公园,这是尼泊尔的国家公园,也是世界自然遗产。由喜马拉雅山流下来的冰川之水汇集成的拉普梯河(Rapti River),蜿蜒流经,公园以独角犀牛闻名,孟加拉虎、亚洲象、白斑鹿和鳄鱼都栖息于此。密集丛林里的动物并没有想象中多,但充满了各种鸟叫声。清晨白雾茫茫,我们见到了犀牛一家三口和犀牛鸟,独角犀是濒于灭绝的动物,极其珍贵。

奇特旺国家公园

Chitwan National Park

世界之颠:因为山在那里

这次有幸乘坐直升机近距离一睹珠峰雄奇。

第一个角度是在珠峰的正南面。黎明前起飞,经过山地村庄、梯田、群山,俯瞰庙塔、骡驮队、雪山,冲破云霄,看见了正面的珠穆朗玛峰,湛蓝天空下,神圣清澈。

珠峰的正南面

第二个角度是在珠峰的西南面。经过翡翠色的墩其尔湖(Gokyo Lake)和世界最高的冰川—昆布冰川(Khumbu Glacher),贴近昆布冰瀑(Khumbu Icefall),空中爬升接近珠峰,目测高度在第一营地和第二营地之间,约海拔6000米处。

昆布冰瀑

Khumbu Icefall

第三个角度依然是在珠峰的西南面,直升机暂停在海拔5550米的卡拉帕塔(Kala Pattar),一块平整的黑色大石岩上,我们走出机舱十分钟,呼吸着稀薄的泠冽空气,仰望着珠峰,稳定雄伟如锥型的金字塔。

珠峰的西南面

第四个角度是在珠峰的南面下方。返航前停留在海拔最高的酒店——3880米处的珠峰景观酒店(Hotel Everest View)休息,我们点了一份早餐和红茶,带着一份惬意和欣赏。景观台的北面是唐瑟谷峰(Thamserku,意为“黄金门”),南面抬头即可见珠峰和洛子峰,以及左右两旁的塔波切峰(Taboche Peak)和阿玛达布拉姆峰(Ama Dablam,意为“母亲的项链”)。晨曦的映照下,珠峰闪耀着圣洁的雪白光芒。

观景台北望

第五个角度是之前飞抵尼泊尔时,从客机曾俯瞰喜马拉雅山脉,皑皑珠峰与连绵诸峰,形成画卷。

从客机俯瞰喜马拉雅山脉

当晚,我依然沉浸在珠峰对心灵的震撼之中。对着地图和资料确认出照片和视频中各山峰的名字、位置和高度,却是一种游戏的乐趣。

攀登珠峰有19条路线,分为传统的南坡路线(尼泊尔)、北坡路线(中国),还有其他17条路线。尼泊尔一侧属于南坡路线。登山者通常会先到达位于海拔约5364米的南坡大本营(Everest Base Camp,简称 EBC)。这个区域有全世界14座 8000米以上雪山中的4座,这次在直升机上有幸都一一看到了:珠穆朗玛峰(Everest,8848米,世界第一)、洛子峰(Lhotse,8516米,世界第四)、马卡鲁峰(Makalu,8463米,世界第五)以及卓奥友峰(Cho Oyo,8201米,世界第六)。

珠峰南侧登顶路线

全世界14座8000米以上雪山中的4座

对着照片和视频,回过神来:直升机靠近珠峰时,实际靠近着中尼边界,普莫里峰(Pumori)、凌川峰(Lingtren)一直到珠峰、洛子峰,一座座雪峰,峰的一边是中国,一边是尼泊尔,眼见咫尺的还有中国境内的章子峰(Changtse)。

还有造型奇特的努子峰(Nuptse),从直升机飞跃西侧看是一座尖峭的高峰,出舱在南侧看似一幅巨墙,恰是“南墙西峭”。每年都在流动的昆布冰川,冰川大大小小的裂缝纵横交错,一脚不慎就可能坠入深渊,被称为“恐怖冰川”。其中从南坡大本营到 1 号营地(C1)必经的昆布冰瀑(Khumbu Icefall), 被公认为是珠峰南坡攀登过程中最凶险的路段之一。据统计,此路段已造成49人遇难。

如此难行和危险,珠峰却构成了一个巨大吸引力。100年前,1924年英国登山家乔治·马洛里和安德鲁·欧文尝试珠峰遇难,是否登顶至今成谜。此前,马洛里被问到,为什么你想要攀登珠穆朗玛峰?他留下一句流传至今的名言“因为山就在那里。”(“Because it's there.”)

丹霞山 —— 故地重游

从大学时,每年暑期都会选择一地去旅行,这已渐渐成了我的一个人生惯例,从一个人到两个人,再后来一家人,走过的路越来越长,在一起的队伍越来越大。三十三年后携孩子们重游广东韶关的丹霞山, 丹霞山顾名思义是丹霞地貌,山名古人取自“色如渥丹,灿若明霞”之意。当年住山脚下的招待所,天未亮年轻人都起来摸黑登山,守在山顶等待看日出。那是好奇,新鲜,充满朝气。现在多了一份轻松、自在和赞赏。不变的是,“岁月流淌,丹霞依在。美好回忆,美好憧憬。”

丹霞山

南洋理工 —— 合作之行

前不久,我到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NTU),与校方共同推动达成一项长期合作,通过增设人工智能课程、支持研究项目及开展国际合作,共同推进人工智能未来在教育领域的研究与应用。在合作仪式之前,我特意早到一小时参观了南大校园。

地标 No.1当属被称为“小笼包”的建筑,这是NTU的学习中心,建于2015年。它打破了传统教学楼机械、严肃的形式,不设正门,可以从建筑四周各个通道进入中庭。圆形教室则打破了传统的教室结构,让学生和教师处于更平等的互动空间中。这不由让我想起今年在美国东西岸曾访问过的学校,米尔顿中学(Milton Academy)学生活动中心已成学生之家,史蒂文森中学(Stevenson School)的学生活动中心与露天圆形剧场浑然融合一体。学习和活动中心,实在是学校里不可或缺的学生社群设施。

南洋理工大学(NTU)学习中心

NTU学习中心内部

武汉学院的图书馆6、7、8层正在装修、完善,而体育馆也在绿色、安全的建设中,这将会成为我们承载学生活动的两个场所。

我们也路经了2023 年新完工的“大地之室”(Gaia) ,这是 NTU 的第八座零能耗大楼,也是当今亚洲最大规模的木制建筑,目前是大学商学院所在地。

大地之室

Gaia

NTU另一个标志性景点是云南园。这就涉及到校史。NTU作为一所创办于1981年的年轻大学,其校址前身是民间筹款创办、成立于1955年的南洋大学。云南园包括南洋大学的建校纪念碑、牌坊、七座亭台,以及山丘上的校训 “自强不息,力求上进” 八字。南洋大学原来的牌坊已经拆了,这是90年代重建的。据介绍,云南园得名于捐赠的橡胶种植园,而种植园也见证了华人华侨、 海外劳工的奋斗与辛酸,志气与情怀,是研究华侨史、经济史等的重要资料。一段风雨往事,让人感慨。

云南园

02.打开武汉学院的未来之路

这次分享谈到的北欧冰岛、北非突尼斯、南亚尼泊尔、粤北丹霞山、东南亚的NTU等,都是小地方。然而,无论身边还是远方,打开胸襟,小地方都有大世界。

武汉学院是一个小地方,却是我们师生的大世界。过去一年往返于湾区和大湾区之间,我与校董会、学校管理团队常常探讨、常常思考武汉学院的未来。

提前应对人口结构之变

办学, 常要看到窗外世界,看到宏观之变。

我们来看一组数据,2019年到2024年,高考报名人数每年均超过千万,年年创新高,2024年达到1353万,招生形势火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为什么还要提出预警?

原因在于人口结构在迅速变化。

我们看到2016年新生儿1786万人,创下阶段新高随后连续7年下跌。而且我们要注意到,2023出生人口902万,与2016年相比下跌884万人,降幅接近50%。

同时,下一个25年,也就是到本世纪中叶,中国高校本科招生人数会有一些怎样的变化?我们委托第三方研究机构做了一个简单的测算。

这个测算建立在三个假设前提上。

假设一,是未来中国高考本科招生率提升速度与前15年(2008~2023)一致,直到2040年,超过40%,追平发达国家水平,之后在这一水平维持。

假设二,中国分级分段的基本教育制度不变,也就是大概6岁上小学,12岁小升初,15岁上高中,18岁考大学。

假设三,中国的人口出生总数在经历过去几年的大幅下滑后,会逐渐稳定在830万的水平上,这也是联合国人口预测的结果。

据此推算,中国本科招生人数在未来十年会振荡上行,维持在每年招生400万人以上的高位,并在2035年达到607万的峰值,比2023年招生数高27%。

这个尖峰是2016年开放二孩后的生育小高峰和2023年疫情放开后小学集中入学高峰叠加的结果。

在短期冲击过后,招生数迅速回落,虽然本科招生率仍在增长,但招生数在达峰四年后会快速降到400万以下,并在340万的水平上逐渐稳定。到2050年,预计本科招生人数为346万,较2023年下降28%,较2035年的峰值下降43%。

十年后,我们学校在哪里?

我们“爬坡类”大学,走过了本科评估,有了一个稳稳的基础。

从刚才的图表中,我们看到喜中有忧,忧中有变。未来十年,大学招生仍保持稳定,未来小学和初中首先面临学校数量过剩问题。从大学角度看,生源危机已经在路上,甚至非常急迫,韩国、日本、中国台湾所走过的路也即将重演。

我们又到了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十年后,我们学校在哪里?十年后,我们是否还活着?这是个问题。

忧中有变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要看到本科院校招生比例依然不高,尤其重点大学录取率依然较低。中国高校扩招以来,专科院校和招生人数扩张速度快于本科院校和招生人数的扩张速度。这给我一个启示,对于优质教育资源,永远是稀缺的。所以破解之道,就是紧抓教育质量这个关键, 办高质量的高等教育。

我们面临下一个阶段的挑战:十年后如果我们学校还活着,是苟活着?还是一所优秀的高校?这是一个现在就需要迫切面对的问题。

所以,今年4月武汉学院的珠海战略会取得的成果很及时,很重要。凝共识,定方向,提出武汉学院未来聚焦于应用研究型大学数智化升级的战略布局,实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

学校自身看,我们正坚定走在高质量发展的路上。生源稳居同类高校前列,高质量就业率(包括升读硕士)86%,比省内平均水平高十个百分点左右。但长远依然有隐忧,放松不得。未来的发展之路,一个是深化优势,牢牢抓住“应用型、重特色、国际化”办学定位,继续深化内功,继续深化国际化招生和国际化输送培养,促进国际双向交流生态;一个是提升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加强科研实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所以,十年的窗口期做些什么?冲破它,就是大浪淘沙后的黄金。一所大学,唯有优秀才是我们的责任和出路。

全力拥抱人工智能为我所用

人工智能正在蓬勃兴起,我们要适应数字化时代的发展趋势,也要借助AI应用的研究,来促进教学和学校体系提升。4月的战略会上,围绕武汉学院如何在新时代数字化浪潮中应对挑战这个重大议题,校董会和学校管理团队形成战略共识:学校必须加强迭代各专业建设,优化专业布局,并对其进行数智化赋能,以提供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更具影响力的应用型研究成果。

老师们,同学们,武汉学院交叉学科数智应用研究院今天挂牌成立了。武汉学院发起的大湾区人工智能应用研究院也于 2024年11月在深圳登记注册,筹备待蓄,将于2025年中挂牌。

今天,我也带来了一个机器人到了现场。腾讯的机器人实验室发布了护理机器人小五, 小五拥有四腿轮足、灵巧手,以及安全人机物理交互等多项能力,可以协助照顾病患和老人。小五的训练中大量使用到现在流行的机器学习技术。在未来老龄化的社会,像小五这样的机器人在居家照护中存在广泛需求,发展空间巨大。

有请小五登场。

“小五”现场演示

陈一丹先生与腾讯“小五”机器人实验室团队合影

在座的各位,现在和未来都将亲身体验到人工智能对我们的生活、工作、教育等等方面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时代大浪潮在,我相信,武汉学院会拼出一条路来。

03.生命的张力与祝福

前面提过,冰岛的三文鱼和人工洄游阶梯。即使湍急瀑布,也挡不住它。

秋天,我和家人前往太浩湖(Lake Tahoe)地区徒步,沿泰勒溪(Taylor Creek)而行,溪中一群群红色鲑鱼已达终点,嬉耍翻腾,这是用手机伸入溪水中拍的。

洄游的三文鱼

每年第一场秋雨后,鲑鱼就从太浩湖游回泰勒溪,找到自己出生的地方产卵。此时,鲑鱼身体会变成鲜艳的红色。鱼卵会在次年春天孵化成幼鱼,到初夏时顺流而下,游入太浩湖,成年后再洄游到泰勒溪产卵,如此循环往复。

人类,生物学上的智人,自然比其他灵长类动物、其他哺乳动物、其他鱼鸟爬行动物高维和能力丰富。然而即使如三文鱼,拼其生命之全部也要完成到达宿命中的出生地,就此单一使命而言,堪称伟大。在大自然面前,生命的张力,如同洄游的三文鱼逆流而上。

最后附上一张照片,这也是在12月“一丹奖”颁奖典礼上分享过的小故事。照片上我与太太在湖边仰望的彗星,名字叫A3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绕太阳运行一周需要80,660年。没错,就是我们国家紫金山天文台首先发现的。面对八万年一遇的彗星,一句古诗冒了上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许下大愿:世界和平!

正值2025开春之际,按中国传统习俗,

祝老师同学们灵蛇献瑞,蛇年大吉。

来源:武汉学院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