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成长,就是不断颠覆自己的认知

所谓成长,就是不断颠覆自己的认知
2020年12月20日 23:03 孙凌Reborn

01

前几天,我听了金融学家香帅的一个分享。

她提到刚升任博导的时候,遇到房地产限购的政策,觉得这种抑制需求的做法,完全不可思议。

于是那年,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研究生面试的时候,会遇到一个问题,浅析自己对于房地产限购政策的看法。

而在这个问题的回答中,谈到认可限购政策的学生,最终基本都没有通过。

但香帅说,如今她要对自己当初的轻率道歉。

我大学本科专业是金融学,虽然没怎么好好学,但也知道市场经济、看不见的手,以及堵不如疏,而绝大部分行政强制干预,都会使结果更糟糕。

比如房价限购政策刚出来时,会发现许多地区的房子,都是越限购越涨,而限购也完全是阻碍市场经济的有效性。面对房价问题,我们应该有更多的解决策略,而不是一刀切。

但如今十年后看来,限购政策的受益者是谁?

显然不是十年前的有钱人。

而恰恰是那些当年并不有钱的人,如今让他们还有购房,以及留在大城市的机会。

02

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没有限购政策,或许北上广深,乃至新一线城市的房子,基本都被十年前的有钱人握在手里,全国资金涌入,房价一路推高。

他们如今人人都是包租婆、包租公,而现在的年轻人在这些大城市里,将连留下来的那一道窄门都没有。

而这样的城市氛围,会发展的理想嘛?年轻人还会有激情动力嘛?

或许提出限购政策的决策者,都不曾想过,强行抑制房价增长,也是在限制城市间的财富流动性。

而控制房价这个举动,让中国的年轻人,拥有了留在大城市的那一丝希望,也让四五线城市的房价不至于全线崩塌。

上周,人民日报发文痛批互联网科技企业做社区团购,抢小摊小贩的生意。我起初也不理解,还在“成长精进群”里发,科技改变的连接效率,我们不应该抑制。

因为如蒸汽机革命、电力革命,都是人类无法阻止的,我们只能去拥抱,相反第一批拥抱的人,大多成为了受益者。

但此前的每场变革,都是历经几代人的时间,人类逐步去适应,而如今呢?

我们一代人,要经历好几次大的浪潮变化。

这个社会确实是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但人终是会老的,学习能力终是会下降的,那些摆摊卖菜的老人,并不是不努力,而是仅仅只能靠这些生存。

于是,我现在更加理解了,国家政策其实是对弱者的一种保护,而只有让弱者还有机会,整个社会的运转,也才能更加良性。

我上周的文章里,谈到了张桂梅先生,我真心非常钦佩他,他对于那些山里的孩子而言,就是一个未来希望的灯塔,让这些孩子拥有更多生活的可能性。

而受到各种争议、批判的高考制度,却让山里的孩子,有了走出大山的可能性。

03

今天我刚做完年底述职,来到新公司两个月的时间里,让我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存在即合理”,作为总部平台角色,我们需要给各个城市赋能,实现牵引。

但我自己如今,很讨厌“赋能”这个词,因为总部对于城市而言,并不是高人一等的,并不是我教你,你得听我的姿态,而更多应该是协助的角色。

许多城市业务的运营现状,确实会存在许多问题,但并不能直接忽视他们的努力,而去指指点点。因为现状,很可能就是磨合下来,最适合这个城市的运营套路。

总部人员需要足够的接地气,一点点去帮助城市的业务数据变得越来越好,这才具备发言权。

而保持空杯,真的是我们需要去刻意注意的。

熟悉的朋友知道,我开了一个群,在共同学习《资治通鉴》,其中有一段魏文侯问李克,选择宰相的标准,李克的回复是,需要从五个方面考察一个人。

一看他平时亲近的人,二看他富贵时资助的人,三看他显达时保举的人,四看他遇困时有所不为之事,五看他贫穷时有所不取之利。

我第一次看到这里,也会拿这个标准去审视身边的人,但这周翻到华杉老师解读这个篇章时谈到,识人用人这五条,不要光用来审视别人,关键还是对照检查自己。

想想自己平时亲近什么人,富贵时资助什么人,显达时举荐什么人,遇到困境时是不是不义之事宁死不做,贫穷时是不是不义之财宁死不取,以上进行自我反省。

对于工作述职而言,我一直觉得这是绝佳的自省机会,因为可以从老板、同事这里听到许多自己的缺陷,以及发现自身日常难以发现的问题。

而学习这件事也是如此,一定不是加强重复记忆,只有颠覆改变原有认知,才能称为“学习”。

个人些许思考分享给大家,希望有所启发,晚安。

作者孙凌,认证生涯规划师、校园市场运营专家,辞掉公务员后连续创业,长期专注于年轻群体行为研究,分享个人思考、成长故事、职场干货及理财经验,共同精进。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