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金融开放风险,洞察支付系统架构

防范金融开放风险,洞察支付系统架构
2019年09月17日 18:00 宋鸿兵

■文 | 鸿学院院办

新一轮的金融开放已进入密集实施阶段。今年7月,国务院金融委办公室推出11条举措,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

在对外开放的同时,如何防范、应对开放带来的国际市场风险也是我们必须关注的重点。央行行长易纲曾回应说,“扩大金融业开放正是中国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主动选择,开放不等于放松监管,通过合理安排开放顺序,有序把握开放节奏,在开放过程中完全可以有效防控风险。”

国际经验表明,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是一把“双刃剑”。虽然金融开放有助于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但也面临着金融安全的问题,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会对我国金融市场造成冲击,带来新的金融风险。

与制造业开放不同,金融业特别是证券投资的开放,其资金进出规模大、速度快,如果有越来越多的外资机构进入中国市场,在宏观方面,资金的快进快出会对国际收支、外汇市场等方面造成压力。如果短期资本过快流动,会对货币体系带来冲击。

尤其是中国巨大的金融体量决定了短期资本跨境流动规模可能非常巨大,2014年以来中国汇率机制改革伴随着外汇储备的急剧下降,警示未来资本账户如果可自由兑换,那么投机资金跨境流动所可能引发的汇率大幅贬值或者货币危机的风险将不容低估。

此外,在互联网金融等金融创新领域,境外机构的进入可能引入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的新玩法,带来金融系统性风险。互联网金融可能引发的风险更加隐蔽,即便一个国家不开放互联网金融业务,市场也可能由于互联网的联通而出现非正规金融机构从事相关业务的问题,这就相当于国内外金融市场通过互联网而实现了联通,比如尽管国家已经明令禁止比特币等“数字货币”在国内的交易,但仍有人敢铤而走险提供中介服务。

金融机构自身也面临更加剧烈的风险管理和金融监管挑战,金融开放将带来跨行业、跨市场、跨区域的风险传递。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孙国峰表示,金融市场混业经营带来的风险可以被归纳为:业务不透明的风险、道德风险、监管套利、投资者保护不力。尤其是金融控股集团内部,不同的金融业务存在着跨行业、跨市场传递的风险,因此需要建立内部的防火墙以隔离这个风险,进行穿透式监管。

金融开放虽然将带来巨大的监管压力和风险,但好在我国的金融开放并非是不受控的全面开放。

金融开放分为金融市场开放和金融账户开放,当前中国的金融开放仍然只是局限在金融市场层面。即外资可以更自由地在中国展开金融服务活动,但是资本的流入流出却是受到管制的。

不过随着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与话语权愈发重要,人民币国际化的稳步推进,中国金融账户的开放恐怕是一道早晚要面对的难题。

因此在在金融开放与金融改革问题上,要坚持先改革后开放的顺序,由此降低金融开放可能引发的金融系统性风险。

那么既然要改革,就要搞清楚从哪里改。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金融体系的设计缺乏一种逻辑清晰的框架,导致出现了很多结构复杂、重复冗余、效率欠佳的设计,最典型的就是支付系统。

我们之前曾讲过美国的支付系统,它是现在全球最重要、使用最频繁的支付系统。

相较起来,中国的支付系统起点低、起步晚,虽然自改革开放之后奋起直追,工作成果也不乏亮点,但距离世界先进水平仍有一段差距。比如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二维码支付系统,在网联清算系统上线之前,各第三方支付平台需要分别与各家商业银行建立联系,分别清分、结算,安全上的漏洞是千疮百孔,一旦遭遇黑客大规模的攻击,可谓是一触即溃,后果不堪设想。好在网联清算系统及时堵上了这个漏洞。

宋老师在鸿学院核心课程《中国支付系统》中,用丰富的历史材料,为我们梳理了从钱庄时代到现在的中国支付系统进化历程,同时通过与美国支付体系进行横向对比,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金融的底层技术架构。

我们只有理解了底层的支付渠道,才能更深刻地理解现代金融体系。免于被一些新概念、新名词搞得头晕眼花,同时在危急时刻,能够准确地判断哪里可能出现了流动性枯竭短缺问题,从而及时预警全身而退。

无论你是否从事金融行业,通过学习金融支付系统这一现代世界最复杂的体系知识,相信能帮助你更好地培养理解事物本质的能力。

洞察世界潜流变幻,掌握市场趋势先机!

深度核心课程只需49元即可永久回看!

扫描下方二维码立刻收看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