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鸿兵:美国通胀还在甩锅疫情 简直就是“方脑壳”!

宋鸿兵:美国通胀还在甩锅疫情 简直就是“方脑壳”!
2022年01月17日 17:49 宋鸿兵

美国通胀率已经创下40年来新高,但是美联储的专家们却还在甩锅“疫情”,简直就是“方脑壳”!

据美联社1月12日报道,2021年12月,美国CPI增幅已经达到7%,创近40年来新高,并且按照1982年美国CPI(含房价)的计算方法,如今的美国CPI指数增幅则已经接近了10%。

然而,正当全世界都在预期美联储将采取紧急“刹车”——加速缩减购债、提前加息,以抗击通胀之时,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却再次释放出“犹豫”的信号。

1月11日,鲍威尔在出席美国国会参议院听证会时表示,2022年晚些时候我们可能允许收缩资产负债表规模。美联储正迈向提高利率、缩减资产负债表的路程。如果美联储看到通胀持续的时间比预期的要长,那么将不得不随着时间的推移进一步上调利率。

鲍威尔表示,美国经济目前状况比上次缩表时要强得多。预计通胀压力将持续到2022年年中,只有通胀持续时间更长,美联储的政策才将作出回应。

对于通胀的原因,美国的一些市场分析人士则在抛弃了“暂时性通胀”的说法之后,又抛出了“供给侧驱动通胀”的新概念——将美国当前通胀的原因直接甩锅给了“疫情”。

他们认为是疫情导致的全球供应链“打结”在推高通胀,而不是美联储的货币“放水”政策。

一方面是美国民众不得不面对的严重通胀威胁,另一方面却在将通胀甩锅给“疫情”。甚至一些经济学者认为,如果不是疫情导致的供应链“打结”,美联储再超发10万亿美元也不必然导致通胀。2008年之后,美联储连续三轮的量化宽松政策不是也没有导致美国出现通胀吗?因此这次通胀也不是美联储的错,因此美联储的缩减QE进程也大可不必操之过急。

然而,真实的情况是什么呢?

最新数据显示,在考虑通胀因素后,美国实际工资收入在2021年下降了约2.4%。美国经济和主要以工资为收入的美国民众正在通胀中遭受煎熬。

美国的通胀形势还有进一步恶化的可能。截至2021年12月份美国PPI(生产价格指数)增速继续维持高位,达到9.7%。PPI连续20个月的大涨已经严重威胁美国企业的盈利能力。

美国加州港口的拥堵也已经持续半年之久,尽管美国政府一再下令“724”小时的加班,但是拥堵至今未能缓解。×

如果单算美国商品价格的增幅,美国CPI增幅已经达到10.7%,已经创下1975年以来的最高纪录。实际上,美国经济已经接近爆发严重通货膨胀的临界点。(通常经济学界认为,年物价上升比例在6%~9%就被认为是严重的通货膨胀)

那些主张美元“放水”与通胀没有必然联系,并把通胀甩锅给供应链“打结”的专家和官员们,显然忘记了现在已经不是2008年,忘记了现在已经不是全球化“如日中天”的时候。

2008年美联储三轮量化宽松,美元大放水没有导致美国通胀的根本原因是,那是全球供应链还没有今天如此脆弱。美国通过全球化的资本市场和生产体系来吸收美元洪水,并不是华尔街已经打破了货币、商品与价格之间的铁律。

而如今资本市场早已是“水满为患”,而全球化的基础则正在变得脆弱不堪。

西方模式下的全球化生产体系——那种以资本利益最大化、效率至上绝对化的生产模式,已经让世界经济变得异常脆弱。在去除一切多余成本、冗余保障之后,任何一次疫情、一次自然灾害、任何一次罢工都足以让世界经济陷入动荡。

其实在疫情暴发之前,这种全球化的脆弱性就已经显现出来。巴西矿山的一次暴雨就足以引发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暴涨。苏伊士运河的一次堵船就足以让世界经济陷入混乱。美国加州港口的一次罢工,就引发了美国供应链混乱长达半年之久。而此次疫情只不过是一个更大的导火索。过于精细的即时生产模式在历经几十年的发展后,已经走到了自身的反面。

正所谓“物极必反”。正是由于全球化所依赖的底层结构已经脆弱不堪,在美元大洪水的冲击下,全球供应链的“打结”才引发了全球通胀的高企。

然而,一部分西方经济学者,尤其是美联储似乎到现在也没有明白“物极必反”“反者道之动”的道理,没有意识到全球供应链结构正在发生改变,依然在希望疫情过后供应链就会恢复,通胀就会消失。

用四川话讲“方脑壳”。美国依旧在以一种“刻舟求剑”的方式,用过去的习惯和思维来解释和指导当下的美国货币政策,显然是十分危险的。

我们对此也应做好心理准备。目前的全球供应链“打结”只是表面现象,并不是短期能够缓解的。这将是世界经济一次结构性的重组,需要大量的投资和时间才能完成。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