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走新时代民办高校创新发展之路——写在黄河科技学院建校40周年之际

勇走新时代民办高校创新发展之路——写在黄河科技学院建校40周年之际
2024年05月23日 11:23 新浪河南财经

四十年风雨兼程谋发展,四十载砥砺进取谱华章。从1984年到2024年,作为经教育部门批准的全国首所民办普通本科高校,黄河科技学院扎根中原大地,弦歌不辍、薪火相传、求实创新、砥砺奋进,用40年的生动实践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以立德树人、教育报国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厚德博学 砺志图强”的校训,以敢为人先、踔厉奋发的坚韧品质书写着“开拓、拼搏、实干、奉献”的学校精神,道出黄河科技学院作为民办高校的使命追求,谱写了一曲教育报国、自强不息的壮歌。

回首过往,艰苦创业,敢为人先立民办高校标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但是专业人才缺乏成为一大问题。如何把求学者、办学者、教学者三股力量凝结起来,共同为社会服务,是学校创办人、董事长胡大白在建校之初一直认真思考的问题。

胡大白原是郑州大学的一名教师,1981年受学校委派外出讲学,却不幸意外大面积严重烫伤,持续高烧昏迷,几度濒临死亡边缘,在病床上一躺就是三年。郑州大学对她因工伤致残非常关心,按“享受工伤待遇”为其安置,不工作也可拿全额工资。但是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使胡大白不甘心让国家养一辈子,她还是想为国家和社会做一些有益的事情。这时一篇新闻报道给了她启示:在世界、全国高等教育入学率排名中,我国、河南省的入学率都未位居前列。这篇新闻进一步激发了胡大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干事创业激情。

1984年,她拖着尚未痊愈的病体,在丈夫杨钟瑶的大力支持下,开始了探索民办高等教育的艰苦创业之路。她从丈夫杨钟瑶推着的自行车后座上起步,从家里全部的30元积蓄办起,由高等教育自考辅导班到地方办学机构,从国家正式批设的民办专科到民办本科,又从本科教育到联合培养研究生,四十年如一日,披肝沥胆、风雨前行。办学之初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辅导班,被权威媒体赞誉为“全国自学考试的一面红旗”。2000年3月,学校经教育部门批准成为全国首所也是仅有的一所民办普通本科高校。在顺利通过教育部门本科高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时,专家组对学校一致认可。在顺利通过教育部门本科高校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时,专家组赞誉学校“情怀大、格局大、手笔大、作为大”。

在探索和创办民办大学的过程中,胡大白始终坚定一个信念:不论公办高校还是民办高校,根本任务都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都必须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历经10年的不懈努力,黄河科技学院终于得到上级党组织的批准,于1994年在学校建立党总支,胡大白“十年找党”的故事还被传为“佳话”。1997年,学校建立了“校党委”,成为全国首所建立党委的民办高校。2000年,胡大白作为民办高校党委书记代表,参加全国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

知所从来,思所将往。一部黄河科技学院校史,既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探寻教育兴国之路的生动记录,也是我国民办大学历经风雨的发展缩影。40年的发展,黄河科技学院始终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高素质人才。

且看今朝,育人为本,改革创新勇立时代潮头

四十年砥砺奋进,四十年春华秋实。学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学校拥有在校学生3万多名、专职教工2200多名、各级各类高端人才150多名、“双师型”教师800余名;学校占地面积3000余亩,校舍面积110多万平方米,各科类实验室136个、实验分室428个,校外实训基地252个,教学科研仪器总值5亿元,馆藏图书387万册;具有比较完善的体育和艺术教学设施。学校为广大学生学习、生活、成长、成才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忆往昔,黄河科技学院创办之初“无资金、无校舍、无师资、无设备”,秉承着一腔教育热情,胡大白“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干”,就是想为更多的学生提供一个深造的机会和比较好的学习环境,就像天下父母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她说:“更多的学生要求学,只有百分之几的升学率怎么行?国家和地方都需要人才,一时又拿不出钱建设更多的高校怎么办?”为此,黄河科技学院确立了“为国分忧,为民解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办学宗旨,开始了创办民办高校的求索路,为实现“办一所对学生负责任的大学”的办学愿景不懈努力着。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经过40年的不懈努力,黄河科技学院做到:

1984年,起步高等教育自考辅导班;

1985年,经郑州市教育部门批准,成为正式地方办学机构——黄河科技专科学校;

1989年,经河南省教育部门批准,更名为郑州黄河科技大学;

1994年,经国家教育部门批准,正式成立民办黄河科技学院;

2000年,经国家教育部门批准,正式成为全国首所民办本科高校——黄河科技学院;

2002年,在全国民办高校中率先招收留学生并正式开展中外合作办学;

2004年,学校成为取得学士学位授予权的全国首所民办高校;

2000年升本以来,学校先后探索构建“本科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养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2013年,学校入选全国首批应用科技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单位;

2014年,学校教改成果“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荣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2019年,入选教育部门“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产教融合促进计划建设院校;

2021年,学校获批河南省硕士学位授予重点立项建设单位,入选河南省“十四五”时期重点建设的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高校;

2022年,获批首批国家级别创新创业学院。

…………

学校连续6年位居武书连中国民办大学综合实力排行榜前列。

作为民办高校,黄河科技学院始终保持着清醒敏锐的时代眼光,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国家战略之后,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创业创新的风潮。黄河科技学院适应新形势、把握新要求、锚定新任务,投资建立的黄河众创空间获批全国首批众创空间,并与学校大学科技园双双被纳入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管理服务体系,更好地服务广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创业基础”课程获评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学校还被教育部门评为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校,获批全国首批大学生创业示范园、全国创业孵化示范基地、首批国家创新创业学院,等等。学校在中国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发明专利排行榜中排名第四、位居全国民办高校前列。学校建立的河南中原创新发展研究院、河南民办教育研究院等新型智库发布的一些成果被省、市应用,并先后获评为全国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机构、河南省高校首批品牌智库、河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等。

四十年栉风沐雨、励精图治,黄河科技学院开辟了前进的道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四十年躬耕教育、桃李芬芳,黄河科技学院培养了30余万名高素质人才;

四十年弦歌不辍、薪火相传,黄河科技学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优良传统。

继往开来,勇毅前行,创建一流应用科技大学

时代潮流,浩浩荡荡,唯有创新者永立潮头;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唯有奋斗者乘势而上。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交织激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发展。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感召下,黄河科技学院依旧如一轮喷薄欲出的太阳,热血沸腾、充满干劲。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面向未来,黄河科技学院将认真总结40年办学经验,大力弘扬“开拓、拼搏、实干、奉献”的学校精神,深入推进“1248”发展战略——锚定以质量为导向创建具有自身特色的一流应用科技大学的目标,坚持“教育公益性”和“以本科教育为主”两大原则,深入推进体制机制、教育教学、学生工作、数字化转型四项改革,着力构建党建思政引领体系、现代大学治理体系、产教融合赋能体系、科教融汇创新体系、学生职业发展体系、教师成长支撑体系、质量监控标准体系、后勤服务保障体系八大体系,推动学校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体系和教育治理等方面的改革,继续发扬“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高办学层次和水平,积极投身建设教育强国的伟大实践,在“建设什么样的大学”的艰苦探索中勇立潮头、走在前列,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努力把黄河科技学院建设成为一流应用科技大学,为教育强国建设、教育强省建设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筚路蓝缕、弦歌不辍,历经四十载发展的黄河科技学院正值韶华。庆祝建校40周年暨高质量发展推进大会的隆重召开,必将成为黄河科技学院建设发展的新起点和“加油站”。黄河科技学院努力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团结协作、共谋发展、改革创新、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取得更大成就、展现更大作为,在创新民办高等教育的探索和实践中,在“为国分忧,为民解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办学宗旨下,继续绘就创新发展的绚丽篇章,努力写好新时代民办高等教育的奋进之笔。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