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行普惠故事】去“豫”见泡桐的地方

【工行普惠故事】去“豫”见泡桐的地方
2024年06月16日 18:51 新浪河南财经

“黄河九曲十八弯,最后一弯在兰考。”河南兰考曾因特殊的地理位置饱受风沙、盐碱、内涝之苦。上世纪60年代,兰考广植泡桐以治“三害”。80年代,民乐专家偶然发现兰考泡桐制成的音板结构均匀、透音性能好,是制作民族乐器的上佳材料。兰考人抓住商机,从卖木材、做音板逐步转向做乐器、开作坊,当地民族乐器产业由此兴起。

昔日风沙苦,今朝琴韵长。当年为防风固沙种下的泡桐,现已成为兰考人民脱贫奔小康的宝贵“材”富。

兰考泡桐

小村庄的“致富经”

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堌阳镇徐场村是一个仅有百余户人家的豫东小村,几乎家家户户都以生产制作民族乐器为生。从古筝、琵琶等民族乐器到琴包、琴凳等配套产品,村里生产的产品涵盖20多个品种,30多个系列,年产值上亿元,被誉为“民族乐器村”。

采用兰考泡桐制成的古筝

近年来,兰考县积极推动民族乐器“产业+旅游+文化”融合发展,在徐场村旁建起民族乐器文化产业园,打造了音乐客厅、乐器创意园、乐器产业区、乐器文化园、生活配套区等5个功能区,各项配套设施功能完善,形成集民族乐器“生产制作、展示、销售、电商、物流、演艺、培训”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走进产业园,快递员忙碌的身影随处可见,大多入驻商户都开通了线上销售渠道,向全国各地的民乐爱好者们展示和售卖精心制作的民族乐器,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独特魅力传播到更广阔的天地。

深耕产业谋发展

徐场村村民徐先生涉足民族乐器行业已有十余年时间,名下某乐器公司现已具备一定规模,主要生产古筝、古琴,年产值超过一千万元,是村里的明星企业。面对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和文化自信的日益增强,徐先生对民族乐器市场的广阔前景有着清晰的认识:“随着时代的进步,只有品质卓越的产品才能立足市场。”

兰考古筝制作工艺展示

然而,公司进一步发展面临着资金瓶颈。徐先生表示,更新生产设备、扩大规模和采购高端原料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而大部分资金早已投入到生产过程中——以制作古筝为例,从木头到成品需要经过板材处理、制作底板、烤面工艺、涂胶粘合、质检装配等数十道大工序和上百道小工序,是一个繁复而漫长的过程。为了保证板材的稳定性,木板静置、浸泡、晾干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往往需要耗时数年,资金消耗大且回报周期长。徐先生仔细盘算了手头的资金,对未来的发展之路感到些许犯难。

兰考古筝成品

金融助力奏华章

工商银行兰考支行在走访徐场村及民族乐器文化产业园时发现,由于民族乐器制作周期长,占用资金多,不少乐器企业与徐先生一样面临相同的困境。在深入了解民族乐器产业的经营特点和资金需求后,兰考支行为当地民族乐器产业经营主体量身打造了数字普惠产品“民族乐器贷”,徐先生成为了该产品的首批客户之一。“利率优惠,额度满意,放款迅速”,徐先生连连称赞,“有了这笔贷款,我就可以放心升级产品线了,再也不用担心资金周转不开了。”

工行兰考支行走访企业

“民族乐器贷”推出两个多月以来,工行兰考支行已为当地17户民族乐器产业小微主体提供了近3000万元信用贷款支持,与兰考人民共同谱写出一首产业富民的幸福乐章。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