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天坛

黎云昆/文 黎云昆/文天坛居皇家坛庙之首。

天坛祈年殿(图1),是天坛的标志,更是北京城的标志。但祈年殿却不是祭天的,是祭祀谷神的。皇帝在祈年殿举行盛大祈谷礼,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祈年殿外形恢弘威严、具有擎天之势,三重檐圆殿,殿顶覆盖上青、中黄、下绿三色琉璃,象征天圆;瓦为蓝色,象征蓝天。

图1

天坛内祭天的场所是圜丘(图2)。

图2

圜丘有两个作用,一是冬至祭天,二是夏历四月祈雨。

圜丘为汉白玉石砌成的三层圆台。四面有栏杆、台阶。圜丘由内外两层围墙圈起,外围墙是圆的,围墙是方的,象征着天圆地方。内外两层围墙上面的琉璃瓦是蓝色的,象征着蓝天(图3)。

图3

圜丘其北有一座圆殿皇穹宇,是存放祭天用天神牌位的专用建筑。皇穹宇外有圆形围墙,南面有三座砖拱门,俗称“回音壁”。

皇穹宇是圜丘坛天库的正殿。用于平日供奉祀天大典所供神位的殿宇(图4)。

图4

皇穹宇殿,木拱结构,严谨、精致,上覆蓝瓦金顶,精巧而庄重。

皇穹宇两侧有东西配殿。

东配殿殿内平日供奉大明之神(太阳)、北斗七星、木火土金水五星、周天星辰等神牌。西配殿是供奉夜明之神(月)、云雨风雪诸神神牌供奉处。

皇帝祭天首先要通知天神,通知的方式是在点燃木柴,让青烟直上。在整个祭天仪式中,燔柴炉必须始终燃烧,以保持祭台上与天神联系畅通。

为焚烧木柴,在圜丘内棂星门南门外东设置燔柴炉(图5),由绿色琉璃砖砌成圆筒形,其东西南三向均有9级台阶,人可以由此上下炉顶,以便随时添加木柴。

祭天的木材是专用的,被称作马口柴,其材种、产出地、取材、规格,均有明确规定。

图5

《雍正畿辅通志》载:“《怀来县旧志》:杨木长柴,产寳凤山,柴烟直上,为郊坛焚燎之用。每年四月入山斫伐,九月编筏起解,务于冬至前交纳。又,《圣祖御制文集》:明时宫中用马口柴,取给于蔚州、昌平诸州县。其柴长四尺许,整齐白净,两端刻两口,以绳缚之,故谓之马口柴。”

清朱翊清《埋忧集》载:“宫中用马口柴、红螺炭,日以数十万斤。马口柴者,约长三四尺,两头刻两口,净白无点黑。今惟天坛焚燎用之。”

为了吸引天神的注意,在祭天大典开始时,还需将一头洗净了的牛犊,置于炉上,以松枝、苇把翻烧,让香味弥漫在天庭。

圜丘外墙西侧有一长竿直耸蓝天,以三根巨大的木戗杆支撑,即天灯灯竿(图6)。

图6

清赵慎畛《榆巢杂识》载:“天坛竖天灯桅竿,高数十丈。近因更换新木,工部行咨滇、蜀各省采办,开销至八万余金,沿途运费尚不计也。闻灯笼亦铁线织成、重千余斤。”有文章披露,此灯竿是金丝楠木的。

清震钧《天咫偶闻》载:“(天)坛旁有天灯竿三,高十丈。灯高七尺,内可容人,以为夜间骏奔助祭者准望。”

由此可知,天灯灯竿一共有三座。后来,这三个桅杆都被砍伐了。

现立的天灯灯杆,据介绍为1993年所建。根据当时的条件,三个天灯灯竿只恢复了一个,那两个底座尚在(图7)。天灯灯竿所用的材质估计不是木材,用的是钢筋水泥。从灯杆的细部结构(图8)可以看出,其表面用木块严密地包裹起来了。毕竟,现在要找这么高大、粗壮、通直的木材,已经很难了。

图7

图8

皇帝祭天,三个可容一人进入的大铁灯笼,高高挂起,彻夜通明,这是何等的壮观!所以还需要将另两个天灯灯竿及大铁灯笼恢复起来。

皇帝贵为天子,自然是要祭天的。这天的代表就是昊天上帝,又称皇天、天帝、皇天上帝、天皇大帝等,是主宰天地的至高无上的神,是超自然的最高的神,是代表天或等同于天的神。

皇帝祭祀之时,先鸣钟,后击鼓,乐声起,坛中各处香炉一起点燃,坛内坛外,香烟缭绕,俨然天宫景象。

皇帝由宫中启驾开赴天坛,行进队伍浩浩荡荡。其队伍之庞大,民国蔡省吾在《北京岁时记》中做了详细记录:“在冬至前夜,皇帝就离宫去天坛祭天,行进队伍庄严肃穆。为方便皇帝通过,紫禁城的午门与前门大开,这种场面是不多见的。皇帝的轿子由十六位贵族青年抬起,轿帘上绣满金龙,随从人员前呼后拥,大概有两千之多,其中包括王公大臣,亲随内侍,还有那五色斑斓的仪仗队伍。”

天坛圜丘除了祭天神外,还要祭祀雨神。

粮食问题是头等重要的问题。民以食为天,所以对谷神的祭祀被置于与天等齐的地步。但是,五谷丰登,没有雨神的照应,谷神也无之奈何。因此,还须像祭天神、祭谷神一样,还须祭拜雨神。这样对雨神的祭祀,也是天大的事。所以,谷神、雨神的祭祀也都在天坛内进行。

皇帝祭天,并不一定每次都亲自前往。他们很聪明,反正天下已经是老子的了,多一次少一次祭天,没大关系。以康熙帝的祭天为例,他在位61年,冬至亲祭45次,缺席16次。皇帝有重要事情需要亲自处理而分不开身,或者皇帝本人心境不好,都可以成为不能亲自祭天的理由。

皇帝祭天可以不来,但求雨一定要来。如果一冬不下雪,一春不下雨,那老百姓就会倾巢出动,外出逃荒要饭,就会出现大量的游民。当此之时,倘若有人登高一呼,则四处游民,必然群起响应,局面将不可收拾。这些暴动的游民就可能会颠覆整个政权。所以对于皇帝而言,久旱不雨是头等重要的大事,是天大的事,必须亲自处理。

对于求雨一事,皇帝不仅不能缺席,有时还需步行前往。

《明会要》载:“万历十三年四月,旱。上(皇帝)祷南郊,自宫中徒步至天坛。午后,乘马回宫,并步辇却勿御也。”

遇到大旱,万历皇帝为了表示他的虔诚,只得走着去。从皇宫干清门至天坛南门,步行要走18里,需花费2个多小时。当年万历皇帝23岁,年轻力壮。但他祭雨以后,回宫便不能再步行了,真走不动了,于是改为骑马。为了表示恭敬,他未敢启用步辇。

不过此次天坛祈雨,还真有成效,以致连绵大雨几天不断,最终便成了水灾。

清康熙、乾隆皇帝祈雨也都有过步行至天坛的记录。

《清稗类钞》载:“康熙某年孟夏,久旱,上虔诚祈祷,由干清门步祷至天坛,诸王大臣皆雨缨素服从,未至天桥,浓云骤合,立降甘霖。乾隆己卯,旱,上屡祷于三坛、社稷,雨不时降,乃步祷于天坛,次夕,澍雨普被,岁仍大稔。”

乾隆己卯,是1759年,那年乾隆已经48岁了,诸王大臣肯定还有更老的。

天坛在历史上也是几经磨难。

天坛在庚子变乱中遭受了严重的破坏。

八国联军曾在天坛斋宫内设立司令部。英属印度军就驻扎在天坛。

清罗惇曧《宾退随笔》载:“《太庙玉册》六十余份,份各百余块,块高五六寸,宽七八寸,厚半寸许,南书房翰林撰文后,恭楷书玉上,镌成,傅以漆金。庚子联军来,美国兵护守太庙,英兵欲取《玉册》,美兵举枪向之,乃止。美兵退后,英兵恣所取。及交还太庙,检其数,失去二百余块。天坛之苍璧,地坛之黄琮,日坛之赤璋,月坛之白琥,皆历朝法物,乱后并失矣。”

天坛在庚子变乱中,不仅丢失了其他的东西,还把历朝法物法苍璧(图9)丢失了。

图9

据《皇朝礼器图式》载:“天坛正位苍璧。谨按《周礼春官》:大宗伯以苍璧礼天。注:礼神者必象其类,璧圜象天,《疏》:苍元皆是天色,故用苍也。本朝定制:天坛正位,用苍壁。圜径六寸一分,好径(中孔径)四分。通厚七分有奇。”

天坛正位礼器遗失,的确是无法弥补的损失。

天坛在在张勋复辟的闹剧中也遭受了重创。

1917年6月,张勋率领约5000名“辫子兵”进入北京,随后在7月1日宣布溥仪复辟,改称该年为宣统九年,并通电全国改挂龙旗。张勋自任首席内阁议政大臣,兼直隶总督、北洋大臣。这场复辟行动遭到了全国上下的强烈反对。

张勋的部队一部分就驻扎在天坛。冯玉祥“乘夜率部由丰台出发,到了右安门,绑了四五十把天梯,天亮时即爬入城内,开了城门,由先农坛攻入天坛之侧,将敌兵一部及警察缴械。时陈光远部已到,复合兵在天坛猛攻,从午后直打到天明三点钟,对方始挂出白旗投降,即把他们全数解除武装。张勋看见大势已去,早已逃入荷兰使馆。”(冯玉祥《我的生活》)冯部与陈光远(江西督军)部对天坛发动猛攻,从午后直打到天明三点钟,打了15个小时,天坛遭破坏的程度可以想见。

这场战斗为什么要打那么长时间?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北洋政府期间,军阀相互开战,一般不会往死里打;二是,虽然战端已起,但政府方面一直寄希望于和平解决,只要张勋撤出北京,不再追究张勋的责任;三是无论是冯玉祥还是张勋,他们装备,都非常差,很多士兵根本就没有枪,手里拿的是大刀片。

另据天坛资料介绍“1917年7月张勋复辟辫子军驻扎天坛,赶走制宪委员。12日辫子军和讨逆军在坛内枪战5小时,使天坛遭受严重损毁。”此说与冯玉祥所记有所不同,一并抄录。

冯玉祥还提到时任北京步军统领(即九门提督,掌管京师警卫)的王怀庆倒卖天坛树木:“他(王怀庆)此时在北京拿着卫戍司令在手里,却想尽钻营搜刮的门路。他和薛总监、聂提督三个人合起伙来,先是偷拆北京城墙的砖,拿去出卖;接着原为旗人所有的坐落在西山的土地、落魄的清室遗族的府第大宅,他们都设法以贱价买来,以高价卖出,从中攫取大利。天坛、社稷坛等公地的树木,他们也设法偷着变卖。”(同上)

抗日战争后,天坛的磨难并没有结束,1948年,2000余名流亡学生强占天坛,砸开库房任取器物,折砍树木用作燃料,天坛库房被洗劫一空。

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军队在天坛设有军械库和飞机场。

上世纪50年代,在当时的大环境下,天坛公园园内,还搞了果园;搞了林良间作;开办了饲养场,饲养了马和羊。

上个世纪60年代末,因为战备的需要,京城挖出大量的地下防空洞弃土,这些弃土最后都堆积在天坛附近的空地上。形成了一座占地达六公顷,高度达32米的大土山,严重的破坏了天坛原有的意境。当时计划把这座土山留下来,准备在上面栽植树木。但这座土山后来还是被搬走了。

在天坛内还兴办过园林机械厂,一些单位和住户也搬了进来。

据北京晚报记者赵莹莹2018年7月5日报道:“天坛全局共有273公顷,目前天坛管理处实际管辖的有201公顷,其余72公顷仍待腾退、修缮和恢复。目前,在天坛内坛与核心游览区还有19户住户未腾退,外坛还有43家单位、6000户住户未腾退。”

现在,天坛再也看不到这些有伤大雅的场景了。

历史上,天坛是皇家祭祀的场所,普通百姓是不可以随便进入的。

不过,局部的开放,或在特殊的节日也对普通百姓开放。

明沈榜《宛署杂记》载:“端午日,士人相约携酒果游赏天坛松林、高梁桥柳林、德胜门内水关、安定门外满井,名踏青。妇女如之,比之南京雨花台更盛。”

沈榜(1540~1597),字二山,今湖南湘临市羊楼司人。曾任顺天府宛平知县时,任职期间留心宛平时事。因此可知,当时,北京踏青是要去天坛的。

明刘侗《帝京景物略》载:“五月一日至五日,家家妍饰小闺女,簪以榴花,曰女儿节。五日之午前,群入天坛,曰避毒也。”即北京端午上午,可以群入天坛,以趋避虫毒(蜈蚣、蝎子、壁虎、蛇和蟾蜍五种有毒动物)。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载:“京师及边镇最重午节。至今各边,是日俱射柳较胜。士卒命中者,将帅次第赏赉。京师惟天坛游人最胜,连钱障泥,联镳飞鞚。豪门大估(贾)之外,则中官(宫内、朝内之官。)辈竞以骑射为娱,盖皆赐沐请假而出者。”由此可知,端午节,天坛不仅游人如织,而且官员还在此以骑射为乐。

天坛内神乐观还曾是燕游胜地。

清朱一新《京师坊巷志稿》载:“《春明梦余录》:神乐观在天坛内之西。《藤阴杂记》:天坛道院即神乐署,昔为燕游之地。……乾隆七年,因游人杂沓,奏禁栽花,拆毁酒肆,至今不植花卉,惟古松尚存。”文中提到,乾隆七年因游人踩踏花木,不再种植,而且还拆毁了园中的酒肆。可见当时游人之盛。

清恽毓鼎《澄斋日记》载:“(壬子正月初一日晴)自新历一日开大清门放车马,通东西长安门,又启天坛、先农坛恣士女游览。”光绪壬子年为1912年,此时已入民国,从正月初一至初十,天坛、先农坛各开放十日,任人入内游览。

1913年经议事会制定天坛为公园,内务部也允许外国人执外交部发行的“门照”进入天坛参观。1914年袁世凯为复辟帝制,于冬至在天坛举行祭天大典,天坛开放事暂缓,同时取缔外宾游览。

至1917年(民国六年)始定于次年阳历新年,天坛斋宫、皇穹宇、祈年殿一律开放,任人购票游览,并拍照。

有意思的是,天坛不独在上世纪50年代养过羊。在光绪年间也养过。

民国许指严《十叶野闻》载:“戊子岁,上随慈禧谒东陵,见牧羊,爱其肥白,问近侍何物,始知为羊。命购数十头蓄宫中,内监为之刍牧。顾羊群好啮百卉,宫园不可容也。上问何地为宜,或献策云:“天坛草肥地旷,可供牧羊。”上然之。司坛官某郎中,不知其奉诏也,沮不能入。内监怒,立批其颊。郎中欲往诉,而探知确为帝意,无可辨,然不胜其辱,遂自尽而死。事闻于慈禧,慈禧怒,命亟逐羊而重谴内监。帝欲庇之,不能得,愤甚。”

光绪戊子年是1888年,光绪皇帝10岁,不认识羊,爱其肥白,而喜欢羊。遂命太监将羊牵至天坛饲养,但司坛官不让进,挨了太监打,又探明确是皇帝的意旨,只能自杀身死。慈禧知道后,随即命人将羊逐出天坛,并重重地惩罚了涉事太监。

天坛的植物也有其独特之处。

明谈迁《枣林杂俎》载:“京师外城天坛柪榆钱。凡榆春钱,天坛榆之钱以秋。”榆树结榆钱当在春季,但天坛的榆树则在秋季结子。

《京师坊巷志稿》载:“天坛中隙地产益母草,守坛人煎以为膏售人,颇地道。春时又产龙须菜,生食香脆可口。”

不知今日这几种植物还在否。

如今,天坛以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宏伟的建筑风格,成为东方古老文明的写照。天坛已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任由中外游客观光游览。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