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建设大湾区首先要做“拆篱笆”

社论|建设大湾区首先要做“拆篱笆”
2019年02月22日 22:58 经济观察报

经济观察报 社论/文 当香港的金融、贸易与服务,澳门的旅游,珠三角雄厚的制造能力和创新潜力高度融合,将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这个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的区域将释放出怎样的能量,这种能量又将以怎样的路径辐射更广阔的市场?

2月18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全文发布。不夸张地说,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珠三角九市的粤港澳大湾区,承载着我们对整个中国经济未来图景的想象和期望。

现实而论,在南中国崛起一个比肩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东京湾区的先进制造业中心和科创高地,已经具备相当坚实的基础。即使如此,这样一个伟大梦想的实现也绝非易事。粤港澳大湾区的顶层设计可谓包罗广泛,考虑周详。即使如此,大湾区的最终景象,要靠市场之手去勾勒与搭建。

在大湾区的天空下,是百千万家公司。粤港澳大湾区承载着创新中国的梦想。正因如此,开放和创新出现在这份“纲要”的每一个章节。这也提醒我们,对于这个区域内的各主政者来说,当务之急,就是拆除各种有形或者无形的“篱笆”。理由很简单,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和人,政府首先要做的就是激活各类要素和资源,保证人才,资本,信息和技术等创新要素跨境流动和区域融通,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粤港澳大湾区还承载着融合的梦想。融合发展的第一个关键词还是开放。对这个涵盖“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种关税区、三种货币”的湾区来说,协调和沟通的难度可以想见。不过香港、澳门一直是国际都市,广东则是改革开放的先发地区。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这个区域的人们对开放内涵和价值的理解应当会更为深刻,我们相信,这是三地协力推进开放大局的共识基础。

对于粤港澳大湾区来说,这样的目标应当摆在战略优先级。粤港澳大湾区定位于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国际科创中心,承载着一个引领者的梦想。没有一个引领者是在封闭的环境和体系内成长起来的。开放是所有创新的催化剂,也只有在开放的环境下,创新者才可能拥有开阔的视野,才能对经济与产业大势有清晰的认知,才能在世界范围内吸取养分和能量,进而在激烈的竞争与碰撞中站立在更高处。

粤港澳大湾区还是市场的 “孩子”。开放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基石。开放推动改革与创新,进而促进各种创新要素充分流动,让创业创新者站到舞台中央,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如此,大湾区内各城市、各产业错位竞争、优势互补,创业创新者百舸争流,千帆竞逐的局面才可能真正照进现实。理解这一点,可以肯定,粤港澳大湾区对于中国经济未来的意义,绝不仅仅是一个世界级湾区的诞生。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