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研院|秦朔:面对商业力量反噬,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政研院|秦朔:面对商业力量反噬,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2019年10月17日 16:35 经济观察报

经济观察网 记者 程海瑞 近几天,关于培训机构韦博英语在全国多地的线下门店关门、校区员工工资被拖欠以及大批学员交涉退款一事,在网上引起热议。

除了对事件本身的关注,现代商业社会中的“韦博英语”并不鲜见。那些所谓的大公司,常常因为所谓的经济原因,不能保障员工的基本权益;而这些公司负责人们,也与承诺有着明显的差距。

跳出事件本身,中国商业文明研究中心发起人秦朔,对此有更深层次的定性,他称其为商业力量的反噬。10月16日,在中国社会企业与影响力投资论坛2019年会上,秦朔对此事件评论道,商业社会的逻辑是适者生存,反噬的现象伴随着商业力量的生长永远存在,换言之,这就像人性,他永远那里纠结,相互挣扎。”

何谓反噬?

什么是商业力量反噬?

秦朔举例认为,电商江湖在双十一到来前的“二选一”的大战,就是商业社会中的一个反噬现象。

实际上,“二选一”之下的电商平台和客户之间的博弈,年复一年地掀起波澜。秦朔认为,电商平台往往以打破垄断、降低中间费用的商业逻辑来获得社会价值认可,而当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它却又强迫商家在两平台之间进行抉择,发出“二选一”的言论。可见一个企业强大到一定的地步,就成长为当初它们所“讨厌”的样子,或者离这个形象越走越近。

其实,商业力量的反噬,存在于所有的商业形态中,当公司越来越强大、独角兽企业越来越多,企业常常违背与社会的隐性契约,异化为对社会的伤害,独角兽企业也可能成长为“野兽”。

所谓隐性契约,可以这样理解:在商业社会中,劳动者帮助资本或者和资本结合在一起来为人类创造价值,这个价值在近现代的资本主义化后,更多被资本所分享。

秦朔说,如果一个企业不能对劳动者负责,也就违背了它和社会的隐性契约,就谈不上为人类创造价值。从整体上看,商业力量对人类福祉的提升,是无远弗届的正面作用。对中国来说,商业力量正日渐变强,而他们对商业文明的进步、对社会福祉提升,能不能做出更大的贡献?情况未必乐观。

为什么会有这种担心?秦朔认为,正如人性在贪婪和良知中挣扎,企业的良知是基于企业对于其自身社会价值来做反省。如果企业一方面进行高排放的生产,另一方面又捐助环保类的公益项目,这就是对社会价值的被动响应。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不论中国还是西方国家,对于传统资本主义商业模式的反思越来越多。在这个背景下,面对不断曝出的“韦博英语们”,我们需要反省的是:中国商业力量的反噬,是不是也随之越来越强?

避免反噬,应如何作为?

为了避免商业反噬,如何推动企业进行反省呢?

目前,中国A股有3000多家上市公司,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企业真正公布自己的社会责任报告。即便对于这些较完善形态的上市公司来说,社会责任意识也有提高的空间,企业需要按照可持续发展原则规范自己的行为,把社会责任意识贯彻到自身的意识形态中去。

在商业力量中,企业对社会价值的反省,可以依靠不断完善的机制来进行约束。秦朔对经济观察网表示,“在商业文明中,应该既有做什么的自由,又有不做什么的约束。”这种约束,包括法律约束,通过设置公司法中不同的条例和细则,来明确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通过国际契约,来界定企业在国际中要承担的角色。

从现实来看,中国存在很多三角债问题,大公司随意拖欠供应商的供应款;房地产商以大欺小,长期拖欠建筑公司建筑款,导致中小企业出现资金紧张;电商平台以强欺弱发出“二选一”言论……

对于这些问题,秦朔对经济观察网表示,企业首先要有平等意识,商业文明面前,不分大小,一律平等。

显然,平等意识不可能仅凭呼吁就能唤起,店大欺客的现象古已有之,当商业力量在反噬,那要促使企业自省,必须要有相应的约束机制,使得企业不仅对股东负责,还要对员工、社区、供应商、投资者、经销商等广义的利益相关者负责。

实际上,从全球来看,通过投资领域的约束机制,企业反省的效果或许更明显。近些年,关于社会责任与绿色金融等方面的指数体系不断出现,很多长期资本遵循避免伤害的原则,不投资这些指数体系之外的企业。所以,对于体系之外的企业来说,不仅会受到政府层面、社会的惩罚,还受到了银行与投资者的疏远,甚至最终遭到资本市场的唾弃,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企业对社会价值反省的主观能动性。

这些运用市场规则的手段,或许才是监管之外的有效力量,它能有效推动企业与其外部利益相关者友好相处,成为社会中健康的商业力量。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