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江“治黑”500天:239亿猛药去沉疴,这本大账怎么算?

练江“治黑”500天:239亿猛药去沉疴,这本大账怎么算?
2019年12月14日 11:28 经济观察报

经济观察报 记者 董瑞强 空气中闻不到刺鼻气味,江边视野开阔。

这是位于汕头市潮阳区境内的练江入海口——海门湾桥闸国考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站,距汕头市区有28公里。

曾凡棠是长期研究练江水质问题的专家,他的身份是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水环境研究中心主任。12月3日上午,当记者在人群中询问练江的水质时,他指着手机上显示的海门湾水站最新一周水质曲线图说:“目前主要污染物数值(氨氮0.5毫克/升、总磷0.1毫克/升、化学需氧量30毫克/升),均已达到国家Ⅴ类水标准。这才是练江应有的模样。”

练江干流全长71公里,流域面积1353平方公里。其中,汕头段就有15条重要一级支流。上世纪90年代,练江两岸掀起了服装加工制造业的热潮,纺织、印染等上千家企业迅速崛起,但环境问题却变的日益严峻。由于布局无序,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大量印染企业长期非法排污,练江水质急剧恶化。

一位练江边上的当地居民说,“练江治理前,我们能回避多远就回避多远,谁也不想靠近江水,太黑太臭了,到处都是垃圾。”

汕头市政府有关负责人对经济观察报记者表示,“练江污染问题曾触目惊心,令举国震惊,而现在练江连同800多条支流硬是被整治的不黑不臭了,这放在一年半以前简直是不敢想象。”

这位负责人是此番练江治污攻坚战的亲历者,作为汕头市市长,他深知练江治理成败意味着什么。

他说:“此前不敢提出一个具体明确的治理目标期限,只能说是水质逐年改善,不敢明确哪一年能完成目标。”

解决练江治理黑臭水体的根子不在江里,而在岸上,根本之策是源头截污、雨污分流。重新铺设管网工程量浩大,资金从哪里来?这让经济特区汕头颇感为难。

经济观察报记者获悉,汕头市决心很难下。尽管两次督察狠批,但整改始终严重滞后。2018年6月首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回头看”之后,当地政府才全力加大人财物投入。

练江整治需要尽快进行切割“手术”——切断非法排污口,全面铺开源头截污工程。与之配套的一系列工程,诸如污水处理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也须加快推进。

短短18个月之后,这条被视为广东省乃至全国污染最重的河流,终于被当地政府和各方协力抢救了过来,在未来半年内即将完成一次异常艰难的大考。这500多天里,练江整治背后究竟经历了什么?

重压之下

2015年,广东制定练江污染整治实施方案,但此后中央环保督察进驻和两年整改,都没能让地方真正重视练江问题,整治计划基本落空。2018年前五个月,练江综合污染指数同比再上升8.8%。

曾凡棠介绍,练江流域人口密度是广东省平均水平的6倍,但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却严重滞后。2014年之前,练江流域生活污水处理率仅16%,远低于广东省83.5%的平均水平。

而管网费用投资更是少得可怜。在督察现场,当中央环保督察组副组长翟青提出质疑时,地方财政部门官员哑口无言。翟青说,“修建污水管网最重要的钱你们都不拿,你们钱都用在哪去了?”

督察组提出的问题一针见血。

不过,重压之下敲醒了当地政府和群众。汕头市市长郑剑戈对经济观察报说,中央环保督察的制度设计,给其带来了思想上根本转变,使练江整治从根本上扭转了被动局面。“过去一年不敢想、不敢做、做不了的事情,却在短短一年多时间内,取得了突破。”

督察组指明了练江治理的思路:一是市政主要领导到污染最严重的练江边驻点办公,亲身体验群众长期居住在臭水边上的感受;二是请人大、政协代表到基层巡查调研,监督落实整改;三是设置曝光台。在郑剑戈看来,形不成这样的制度,群众发动不起来,政府再有钱也干不成。

12月3日,监测人员在谷饶溪现场监测水质溶解氧数值为7.34毫克/升,在海门湾桥闸国考断面监测该数值为9.78毫克/升,而此前上述两地监测数据分别为是0.05毫克/升、0.37毫克/升(2014年历史最低值)。

曾凡棠解释称,溶解氧是反映水生态的一项基本指标,水质好,溶解氧的数值就高。溶解氧数值在2以下,水质危险;5以上安全,基本上各鱼种都可以生存。现在溶解氧已接近饱和。

企业“转身”

练江一改往日黑臭的模样,让很多人始料未及。在他们看来,这是当地印染企业的一次“转身”。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当地印染服装行业开始蓬勃兴起,至今已创造了不少高端内衣品牌。企业发展了,经济增长了,但肆意排污、垃圾到处堆埋,给环境造成了很大破坏。

据曾凡棠介绍,练江流域总共有400多万人口,成千上万家印染小工厂,都是劳动密集型,用工量很大,生活污水直排。仅非法排污口就查处上万个。

记者在潮南区纺织印染环保综合处理中心了解到,目前入驻通用厂房的75家企业已全部开始安装设备,自建厂房的52家企业也已全部入园建设。2020年底所有企业投产。预计该园区总产值将达到200多亿元。

如何处理好治污、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是当地政府考虑比较多的。当地政府负责人表示,企业入园是倒逼其转型升级,让它们发展的更好,而不是让其死掉。

他给经济观察报记者算了一笔账:这些企业的产能、工艺和技术大多是几十年前的,生产1吨布,大概需要100吨-130吨水,但入园后,我们要求其更新工艺、设备和技术,1吨布只需30吨水,产能翻了至少3倍,产值也将大幅提升。不过,一些企业一开始不想搬进来,说到底是成本问题。以前它们主要是靠偷排,靠污染环境、牺牲环境,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到市场上进行恶性竞争。

为此,汕头市出台了一系列奖补政策。比如,实施政府、银行和企业三方合作,银行不抽贷断贷;组织各类银行,现场给企业对接,尽快解决贷款问题。潮南区拿出2亿元作为风险基金。

企业也有一本账。一家入园企业负责人说,我们运用了新技术设备,预计产能比以前将扩大10%-20%,效益将会较大提升。

此外,购买新设备,汕头市财政补贴30%。也就是说,企业购进1亿元设备,将补贴3000万元,现在封顶最多补5000万元。“这样的补贴力度是很大的。企业升级设备后,将极大提高市场竞争力。”当地政府负责人说。

让企业入园还有另一重考虑,便于集中管理。汕头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周昭勇表示,“所有企业都集中在园区,谁还能再偷排?而且我们对企业排污数据实时监控,污水排进处理厂集中处理,也有相应补贴。这样企业将从以前靠违法偷排降低成本的方式,转换成靠提高技术、工艺来增强竞争力。企业的生命力会更加持久和高效。”

在周昭勇看来,在中央环保督察和地方严格监管双重作用下,企业违法偷排的时代将一去不复返。

一家入园企业的负责人说,“用原来老的工艺,生产1吨布至少需要100吨水,产生了大量污水。我们在入园前就开始谋划新的生产工艺了,往新型设备、技术上去考量。”另一家入园企业负责人称,预计今后生产成本将会降低20%左右。

两本大账

资金始终是练江整治的焦点。

据汕头市政府官方数据,截至目前,汕头市练江整治在建的主要重点项目总投资239亿元,其中,10个污水处理厂二期及配套管网项目总投资127亿元,2个纺织印染环保综合处理中心基础设施项目总投资72亿元,15条重要支流清淤、堤岸加固、绿化美化工程总投资33.9亿元,海门湾桥闸重建工程总投资5.98亿元。

此外,广东省政府对汕头市10个污水处理二期配套管网项目给予建设资金80%支持。2018年以来,汕头市本级财政已拨付两潮(潮南区、潮阳区)练江流域综合整治资金27.6亿元。截至今年11月底,练江综合整治累计完成投资210亿元,其中去年6月16日以来新增投入就达近123亿元。

不过,曾凡棠预计,要彻底治好练江,至少需要上千亿元投入。

在环境历史欠账面前,这本经济账该怎么算?当地政府负责人介绍,治理练江仅依靠两潮财力,是天方夜谭。往年我们也是处于一种没钱投、不敢投的状况,两潮财政加起来才40多亿元,涉及300多万人口,当时大家持怀疑态度。

周昭勇告诉经济观察报,现在我们购买第三方服务实现了常态化管理,两潮一年管理费在1000万元左右。练江水浮莲长的很快,如果不舍得花这1000万元,以后就有可能一年要花3000万元来清理都清不完。花小钱来实现常态化管理,这个钱花的值。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