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怪杰:交易员是六边形战士

金融怪杰:交易员是六边形战士
2021年10月14日 16:55 经济观察报

周浩/10月9日是周日,当天中午,当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发表新加坡将进一步推进“与新冠共存”的讲话,相关政府部门随后推出了若干条“疫苗航线”,即只要接种过新冠疫苗,就可以免除隔离在新加坡与相应国家之间正常旅行。

当很多人还在纠结是否应该去海外旅行时,抑或有人在批评新加坡政府抗疫不力时,新加坡航空的网站竟然因为“技术原因”来崩溃了,可以想见当若干条航线被宣布重新开放后,大量的新加坡居民去新航网站查阅航线以及机票等信息,这让新冠疫情爆发以来一直“冷清”的新航网站一下“受宠若惊”地崩溃了。

从专业投资者的角度来看,这样的一个颇有戏剧性的事件,是十分值得玩味的。这到底是代表着航空业即将迎来爆发,抑或只是大家憋了太久之后受到了一个外来信息的刺激而作出的举动——相信很多人只是想看看票价,真的要安排出行仍然会有很多顾虑。

换个角度来说,新加坡航空的股价应该对此作何反应?会不会有其他的行业或者公司因为抗疫政策发生变化而出现基本面的变动?相信很多研究员们在政策宣布那一刻起,就开始根据各种假设、根据模型推导并作出判断。而对于直接管理着资金的交易员来说,一场赌博才刚刚开始。

上面的这个情景,几乎是每个交易员每时每刻都会经历的。交易到底由什么因素来决定,是什么让明星交易员成为了“六边形战士”?我今天想推荐的这本书是《金融怪杰——华尔街的顶级交易员》,这本书中记述了作者与若干顶级交易员的访谈。作者杰克·施瓦格,本身也是一位成功的交易员和投资者,也因为此,他与被采访者的对话也就显得更加贴近市场。

虽然大多数人不会成为顶尖的交易员,但我认为,交易员很多的思维方式却值得借鉴,而更重要的是,不要轻易否认任何一种交易模式,也不要迷信任何一种交易策略。正像我们的思维方式一样,要做到“不狭隘”,才能不断打开新的天地。

技术分析有用么?

在看了这本书三分之一时,我发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即作者采访的前几位交易员都十分看重技术分析。作为一个研究宏观经济的分析师,我对技术分析有天生的厌恶感,并且很多时候认为这是一门“巫术”。事实上,在全球金融市场分析和研究中,技术分析本身是一个相当大的流派,但现在几乎很难在主要的国际银行中找到有关技术分析的研究报告——通过画几张图来得出一个结论,在很多学术权威看来,这基本上是不入流的。

受过经济学训练的我也天然地对技术分析充满排斥,然而《金融怪杰》中的这一段记录,让我怀疑自己是否太过狭隘。布鲁斯·科夫纳是一位顶级的外汇交易员,在分析了一段时间加拿大元汇率的基本面后,他得出了跟市场一致的结论,即加拿大元的走势符合基本面的判断,上涨和下跌的概率都很低。但加拿大元在某一个时点上却出现了技术上的突破,这个突破出现在美国和加拿大之间的贸易协议发布之前几天。

出现这样的情况,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消息被提前泄露,但对于科夫纳来说,技术上的突破说明市场的平衡被打破,再配合上贸易协议的发布,几乎可以相对容易地判断市场的平衡被打破。这样的一种微妙变化,事实上只有沉浸在市场中的人才能感受到,而通过分析市面上的各种信息和各种数据,大概率不会得出任何方向性的结论。从这个角度而言,技术分析的存在和发展、并拥有无数顶级交易员拥趸,在很大程度上表明我们的学习是没有界限的,不断地通过各种现实中的情境来充实自己的“武器库”,才能让自己“不狭隘”。

金融怪杰

作者: [美] 杰克D.施瓦格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副标题: 华尔街的顶级交易员

译者: 戴维

出版时间: 2015-5-1

反向交易还是正向交易

长期浸淫在金融市场的人对“反向交易”不会陌生,这背后其实有“预期理论”的影子,也就是说市场中如果对一件事情有充分的预期,那么这样的预期大致也已经反映在价格中,从这个角度而言,做一个“正向交易”获利的可能性要远远小于“反向交易”获利的可能性。

然而,很多事情都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绝大多数的投资者在市场最为悲观时往往难以乐观起来,正说明了从众心理是人类的本能,而交易员在很多时候就是要克服自己的本能反应,而作出一个让别人觉得“匪夷所思”的决定。

在《金融怪杰》这本书中,几乎所有的顶级交易员都提到了“反向交易”,正如巴菲特所说“别人贪婪的时候我恐惧”,但是如何找到那个即将出现翻转的市场时刻,却考验着每个人的耐心和技巧。

马克·温斯坦可能是本书中交易范围最广的交易员,包括股票、股票期权、股指期货、外汇以及商品期货,他说:“我总是寻找动能正在丧失的市场,然后反向而行,即上涨动能正在逐步丧失的市场,我就做空;下跌动能正在逐步丧失的市场,我就做多。”

这当然是一个典型的反向交易,但很不幸的是,和其他的交易员一样,温斯坦很难描绘出自己如何判断市场情绪的翻转一刻。当顶级交易员们认为市场将出现变化时,他们会采用各种方式,包括技术、基本面、周期等等各种方式来分析市场是否即将出现反转,但最终让很多人作出决定的却往往是一个词——“直觉”。

作为交易员,“直觉”并非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不断交易中培养的,而几乎所有的交易员们都经历过倾家荡产的时刻,这恰恰说明交易能力是可以提高的。对于在中国A股中不断孜孜以求的个人投资者来说,这些顶级交易员的经历也许能表明,学会交易员的逆向思维,其实能够很好地提高自己的胜率。

乐观者还是悲观者

市场中总是有人“看多”,也有人“看空”,因此会有“悲观者”,也会有“乐观者”,那么到底哪种人才能在交易中获胜呢?《金融怪杰》告诉我们,其实哪种人都可以成为交易员中的佼佼者,市场有涨有跌,正是反映出不同观点在交易中的碰撞。当然,“悲观”并不代表恐惧,而“乐观”也不意味着狂热,因此,无论是“悲观”或者“乐观”,重要的是对自己的判断有信心,而非盲目。

与此同时,在不同的金融市场中,“悲观”和“乐观”会在一定程度上客观存在。比如说国债市场的交易员总是希望看到债券价格上升,这意味着债券收益率下降,一般而言这意味着经济的疲软,央行不得不采取降息等货币宽松的方式。在股票市场中,对于同样发生的场景(比如说降息),股票交易员们却会认为公司的盈利会改善,因此股价会上升。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有些矛盾的逻辑——一边认为经济疲软,一边认为公司会更赚钱——本身是由这两种金融市场的特性决定的,但也意味着天生的“悲观者”和“乐观者”都可以找到合适自己交易的场所。

我们的身边有两类人,有一类是“悲观者”,总是对世界的未来充满着怀疑,也有一群“乐天派”,总是把未知看成是事情改变的起点。对这两类人来说,改变天性是不可能的,但有一点可以确定,通过寻找适合自己的人生赛道,“悲观者”和“乐观者”都可以在金融市场中找到合适自己的寓所。

还有另一类“悲观者”,他们看到的是“风险”,但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他们却能够赚取更多的利润。拉里·海特创设的投资公司有这样几条交易原则:任何一笔交易中,所冒风险不要超过交易账户净资产的1%;通过追随趋势而下单,不会因为突发事件来改变系统内的预设交易;分散交易;离开波动过高的市场。事实上这样的几个交易策略并不复杂,但通过长期的坚持,海特的结论是:风险管理能够帮助投资者赚到大钱。推而广之,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也是如此,有效的风险管理在大多数时候都可以帮助家庭和公司实现更长期的稳定发展。

人性的弱点

交易员也是人,但他们比绝大多数人更清楚两件事情。首先,人类很难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最早的郁金香泡沫到后来的各种金融危机,人类总是认为自己从过去的一次失败中获取了足够的教训,但最后却难以避免再一次的失败。“这次不一样”的侥幸心理,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我们会不断重复着自己认为自己不会犯的错误。

第二,成功的交易员和投资者心中有坚定的信念,比如说很多顶级投资者相信央行一定会出面解救市场,或者说有人坚定地认为市场中某些扭曲的环节会在一个时点消失。在很多时候,这样的一些“坚持”看起来是非常可笑且危险的,但往往这会让一些人脱颖而出,成为真正的“六边形战士”。

眼下的恒大危机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这两种“人性”的交错,恒大的危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相信自己的“逆势加码”可以不断取得成功。即使历史无数次证明过度的杠杆和融资必然会走向无以为继的时刻,恒大的掌舵者们却似乎无意吸取历史中的若干教训。而多数情况下,一旦事情走向了反面,绝大多数人会认为自己的“运气不好”,为自己寻找各种各样的客观理由,正是因为这样的“自我逃避”,才让恒大这样的悲剧一次次上演。

与此同时,当恒大危机导致金融市场出现巨大的动荡时,绝大多数人却又不相信中国监管当局的“控场能力”而开始各种担忧。市面上出现的各种“崩溃论”以及“危机说”,在很大程度上表明投资者面临市场动荡时的手足无措和各种“迷思”,事实上只要回看一下2013年“钱荒”以来的各段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的金融监管部门在处理类似恒大危机时,经常上演“极限操作”,最终一次次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金融危机的底线。这既有效地惩罚了过度投机者,也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金融系统的稳定。相信这一次,恒大危机也可以转危为安,但投机者必将付出代价。

找到合适自己的交易方式

对于每个人来说,最重要的仍然是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交易方式,顶级交易员们的经历至少告诉我们两件事情,第一是需要长期的交易历练,只有通过不断的交易,才能培养自己对市场的“直觉”;第二,是要真正地爱上交易,不要对市场充满恐惧,事实上很多人虽然很想赚钱,但却对市场充满了各种担忧,而不能真正地拥抱市场。从这个角度来说,如果心里有太强的恐惧感,那么交易也不会是一件让你开心的事情。

当经历过市场的波动后,很多人会发现自己并不适合做交易——至少他们自己这么认为。本书中提到了一位著名的投资人吉姆·罗杰斯,当作者向罗杰斯提出采访的请求时,罗杰斯表示自己愿意参加访谈活动,但接着他提醒说:“然而我可能不是你想采访的那类人。我通常持有头寸的时间会长达数年。另外,我可能是世界上最糟糕的交易者之一。在完全正确的时间进场交易,我永远做不到,在交易中我无法精确择时。”

罗杰斯提到的这些与“交易”有些区别的事情,事实上是“投资”。与“交易”相比,“投资”似乎更加稳健,但事实果真如此么?

很不幸的是,很多长期持有、对“进场”时点并不讲究的“投资”,经常让很多人亏得一文不名。从这个角度来说,“交易”和“投资”并非存在着天然的界限,而很多时候,我们也很难区分自己到底在“投资”还是“投机”。

回到本文最开始的新航的交易案例,在“疫苗航班”宣布的那一刻,新航是否极泰来,还是会认为市场只是“过度乐观”,只有时间会给出答案。但顶级交易员告诉我们的是,无论如何,当一件事情开始吸引你的目光时,都值得你为此花上时间,并尽可能地做一笔自己认为正确的交易。当然,如果你做错了——至少在一个时点上,你可能是这么认为的——那么也不要沮丧,只要控制了自己的风险,那么你至少已经开始像交易员一样思维了。

(作者系德国商业银行高级经济学家)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