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中芯国际财报会:管理层如何应对涨价压力、疫情干扰、长短料难辨

拆解中芯国际财报会:管理层如何应对涨价压力、疫情干扰、长短料难辨
2022年05月14日 09:34 经济观察报

经济观察报 记者 沈怡然 5月13日,中芯国际(688981)举办了2022年Q1财报说明会。数据显示,Q1销售收入为18.4亿美元,环比增长16.6%,同比增长66.9%。毛利7.5亿美元,环比增长35.7%,同比增长200%。毛利率40.7%,超过了业绩指引。

在会上,董事长兼首席财务官高永岗表示,本季的销售收入和毛利率增长明显,第一由于疫情原因,公司将原定的部分工厂岁修延后,第二疫情对天津、深圳工厂的影响低于预期。但是中芯国际对下一季的预测不甚乐观:预计Q2季度收入仅仅环比增长1%至3%,毛利率会低于Q1,介于37%至39%的范围内。

从业绩和预期的转折可以看出,Q2将是一个对中芯国际充满考验的阶段。简单来说,这家中国内地芯片制造的龙头企业,正在应对宏观经济波动对毛利率的蚕食,由于总部基地在上海,还在应对疫情封控等人为因素导致产能无法如期交付、无法扩张的问题。

同时,企业感知到芯片业一种较为明显结构性短缺的现象。联合首席执行官赵海军在会上称,“就手机来说,目前看今年至少要减少2亿部产量,这部分减少主要来自中国厂商的生产”。他认为,消费电子已经属于存量市场,进入去库存阶段,开始“软着陆”;高端物联网、电动车、显示、绿色能源、工业等,属于增量市场,尚未建立足够的库存。

芯片是电子产业的支撑,此刻的中芯国际正在努力分辨出下游的哪些需求是过剩的,哪些是恢复快的,有竞争力的,哪些是增量,哪些是存量,以求开拓增量,锁定存量。

宏观经济波动和疫情干扰

中芯国际在上海、北京、天津、深圳建有三座8寸晶圆厂和三座12寸晶圆厂,在如今行业高景气度及国产替代的大背景下,公司正处于产能扩张期,还有3座工厂在建中。

2022年以来,中国多地为应对疫情采取了封控措施,上海封控的一个多月给中芯国际带来了极大考验。高永岗表示,目前上海厂区已经采用闭环管理的办法应对封控。过程中,公司多管齐下,一手抓安全抓生产,第一时间进行了闭环经营,实施了场所分区分类管理,疏通运输物流;另一手保后勤稳士气,储备防疫物资,做好应急处理预案和工作保障。

中芯国际首先应对的难题,是产能交付的影响。

Q1的疫情影响主要来自天津地区。赵海军表示,中芯国际在天津厂房受到当地封控影响,时间大约只有9-11天就结束,加之天津厂生产的8寸晶圆属于增量产能,占公司比重较小,目前已经靠增量把这部分影响“抹平”。

总体上,Q1疫情对中芯国际的影响,是低于管理层预期的,过程中基本上保证了生产和运营的连续性,和客户订单的交付。

相比之下,目前Q2的上海疫情对该公司造成了更大影响。目前中芯国际的上海工厂采用闭环管理办法。高永岗表示,上海疫情的整体影响不好判断。从公司角度,基本上保证了生产和运营的连续性,和客户订单的交付,可以说工厂内部的影响是可控的。

赵海军称,中芯国际尚未取消任何一个客户的订单,“截至今日,Q2阶段4、5月的订单,尽管前一段时间交付得慢一点,但也基本上在6月底可以交付”。“但是从今天到六月底的过程中的订单,可能就没办法在6月底结束”。赵海军表示,中芯国际会努力在后面的时间里,或者利用上海之外的工厂补回这部分缺失的产能,预计要在6月底补回来,如果疫情延续,这部分损失就无法补回了,或者要拖到下个季度。

对于未来的预估,赵海军表示,疫情还在持续,且疫情对整个长链的影响是不可控的、无法估计的。这主要体现在供应链周转上,中芯国际所生产出的晶圆,需要到下游封装和运输等等,影响需要Q2结束,甚至上海疫情完全结束之后,才能给出一个确切答复。

更多外部因素干扰着中芯国际的生产:上游原料供应的迟滞,大宗商品供给偏紧造成通胀压力。

半导体是一个国际化、高度垂直分工的产业,芯片厂扩厂需要搭建生产设备,以硅片作原料,以及生产过程中的离子注入、刻蚀、薄膜沉积、掺杂等工艺中都要用到特殊气体和胶,其中很多耗材有保质期限不可多囤,且它们来自进口,需要走国际运输。

赵海军表示,全球半导体的上游都处于供不应求之中,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公司扩产。在采购方面,供应商交货推迟,海运、空运物流受阻等。除采购之外,工程师能否进入工厂装配以及装配效率,也对扩产有影响。总体来说,对中芯国际有影响,但是影响可控,且管理层在预计的产能增长中,已经考虑到各种延误的因素。

中芯国际全国有三处在建工厂,目前只有深圳的工厂扩产进度是符合预期的,该工厂一直在做试产,预计今年底实现量产。“各方面都在涨价,涨价幅度大的原材料甚至价格超过30%”,赵海军表示,综合来看,涨价至少会蚕食掉公司10%的毛利率,高成本对业绩的蚕食尤其会在2022年体现,因为2021年所用材料仍是涨价前的一批。这也是中芯国际对Q2预期较低的因素之一。

就在5月12日,有消息称全球代工龙头台积电正在和客户协调,未来将对晶圆代工统一涨价6%。对此,赵海军表示,中芯国际也在与客户协商调价,但并没有宣布要统一涨价,考虑到长远的战略合作,还是以协商态度来做,以求让双方取得共赢。

芯片的结构性短缺

在本季财报会上,中芯国际提出了对半导体市场的另一个洞察:行业趋势已经从全面紧缺向结构性紧缺转移。

赵海军表示,总体来说,在万物交互、数字化转型、绿色能源和汽车智能化的背景下,芯片对下游市场供不应求的趋势没有变。但是,经过去年市场加速消费和库存积累,特别是中国进入严控疫情趋势后,不同终端和区域市场之间正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中芯国际的制程工艺节点以成熟制程为主,所能生产的芯片类别广泛。以应用分类,中芯国际的晶圆收入主要来自智能手机、智能家居和消费电子、其它四大类,分别环比下降2.5%、环比增加1.1%、环比降低0.6%、环比增加2%。

从区域来看,赵海军表示,确实看到美国市场、欧洲市场正在迅速复苏。相对来说,中国的部分市场还是需求过剩的。如果客户只服务于中国市场,那么很可能已经进入库存过剩阶段,如果它们在海外还做了大量工作,可能情况会比较好。

赵海军所指的消费电子,包括智能手机、PC、家电等,海外战争、疫情带来的大面积商业停摆,大幅削减了厂商对消费电子的预期,“就手机来说,目前看今年至少要减少2亿部产量,这部分减少主要来自中国厂商的生产,这也意味着芯片公司会有很多这方面的订单被取消掉,绝大部分发生在中国手机的销售商,现在很多订单已经取消掉了”,赵海军称。

但是,一部手机除了主芯片之外,还需要射频、电源、传感等其他功能的芯片,赵海军表示,手机中的一部分芯片还是短缺状态。就PC来说,目前居家办公学习带来的一波需求基本结束了,但是PC中电源供电、Wi-Fi方面的芯片元器件还是缺少的。

这是电子设备业典型的“长短料”现象,这也正是中芯国际管理层正密集讨论的,作为一家掌握绝大部分本土产能的芯片供应商,如何分辨哪些芯片将面临库存过剩,哪些有着持续的需求,从而开拓增量、锁定存量。

赵海军称,“接下来,大家都能做的一定是过剩的,只有一两家能做、或是单独跟用户一起开发的,可能会比较好”,还有“国际头部客户一定好,后边的一定不好;做国际市场的一定好,只做中国市场的一定不好”。“从这三个条件,立刻就能看出谁手里有存货”。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