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观社论 | 宽信用重在稳地产

经观社论 | 宽信用重在稳地产
2022年08月19日 20:30 经济观察报

经济观察报社论 7月的社融、信贷数据在连续两个月超预期增长后,又掉头向下,但广义货币(M2)却增速不减。这表明,有效需求少了,借款人难觅之后,流动性淤积在银行里,并未进入实体经济。宽货币没有带来宽信用。

其带来的影响是:市场利率持续走低,资金空转;7月高达7.95倍的货币乘数暗示杠杆率高企以及可能的资金错配等。内外因素紧约束下,人民币汇率也在承压。进一步讲,骤降的信贷数据意味着稳增长、保就业的压力较大。

尽管随着经济新旧动能的转换,中国信用扩张的路径也在变化,但宽信用的基本盘目前仍是房地产和传统基建,经济增长承压之时,房地产更难替代。

数据在证明这一点。7月的经济数据昭示中国经济基本面的 “服务业、工业生产、固定资产投资”等三个环节均受到地产拖累;7月的财政数据显示,地产不景气拖累了相关税种和土地出让收入,是造成地方财政缺口的主要原因之一。7月的金融数据就不用说了——当前信用扩张乏力的原因在于房地产市场疲软。

从历史经验看,商业银行的有效需求中,最主要的构成来自地产。如果目前的信用扩张仅针对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等结构性领域,而对地产和城投等方面仍维持强监管,那么社融总量中可能很难体现宽信用的成效。同时,少了来自房地产的融资需求也是种信用缺失。这几乎是一种常识。

可做佐证的是,今年五六月房地产销售有所好转,尽管有被疫情、政策压制的需求集中释放的因素,但央行5月祭出非对称 “降息”、下调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也是推动力之一。

融资收紧与销售下滑共同拖累了当下的房地产行业,使之陷入困境。虽然近期房地产相关宽松政策频出,但目前成效欠佳。8月15日央行意外在公开市场 “降息”10个基点,旨在刺激融资需求,或有稳地产的政策意图,不过这一政策可能象征性意义更大。

在融资条件不放松的情况下,房地产若要走出困境,更多要靠销售。可是购房者观望情绪较浓,有效需求相对不足,加之担心房价下跌,地产市场循环不畅。与此同时,据专家初步测算,如果下半年融资环境无显著变化,平均每家上市房企仍将面临约100亿-150亿元的净现金流出,销售回款难以覆盖到期债务的房企数目或许将维持历史高位,不排除违约风险抬升的可能。

整个行业陷入的困境,究其本质还在于信用缺失,而且尚无有效途径推动信用的有效修复。

复盘国外房地产大牛市的繁荣与落幕,可归纳出房地产神话破灭三部曲:资产价格下降、流动性枯竭、信用紧缩。要避免步其后尘,对照来看,房价可能是底线。地产销售不稳,经济也难稳。稳房地产市场主要靠“稳房价、稳地价、稳预期”。

稳预期则主要对应稳市场销售。比较稳妥的做法是,护好基本盘,撬动信用支点,通过增信等方式扶持健康的市场主体;且保持货币金融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政策上多些确定性,少折腾,诚意增进企业、居民对未来的信心,逐步找回消失的借款人,让其愿借款,敢买房。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