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齐山东的丝路来客:青州画像石反映的中外交流|访古

北齐山东的丝路来客:青州画像石反映的中外交流|访古
2024年04月25日 08:03 经济观察报

文博时空/文 文博时空 作者 翟德芳 在青州博物馆,看完龙兴寺佛教造像展之后,我徘徊不去,在展厅中继续观赏,无意间,发现南北朝隋唐时期的展厅里有一排黑黑的画像石。山东本是画像石之乡,此次山东之行,我本来就准备重点考察几处画像石出土地,没想到在青州先就看到了,当然不能错过。我进前细看,才知道这批画像石不是汉代的,而是发现于青州傅家庄的“粟特艺术风格的石棺床构件”。这个倒勾起了我的兴趣,我将其细细地拍照下来,回家后又查阅了有关资料和研究文章,觉得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因此,这次意外的画像石之遇,也成就了这一篇访古文章。

01

青州画像石棺床的发现

1971年春,山东省益都县博物馆的工作人员钟轶、魏振圣在位于益都县城西南4千米的五里公社傅家大队傅家庄征集到一组线刻画像石。这些画像石是当地百姓在村东南兴修水利工程时发现的,征集到的只是部分石板,大部分石板已被砌于水库大坝底部,无法找到了。

据后来担任青州博物馆副馆长的夏名采先生的实地调查,认定这是石室墓的构件。他1985年发表在《文物》上的文章中写道:“据施工现场的群众介绍:墓向南,墓室呈长方形,南北长近5米、东西宽约4米,南有长约5米、宽近2米的甬道。墓室和甬道均用上、下两列石板砌成。此墓早年被盗,墓内除一方墓志外,未见其它文物。因墓志被压于大坝底基,墓主人姓氏已无法查考,仅知卒葬于北齐‘武平四年’(573)。”有此纪年,该墓年代为北齐应无疑义。

青州画像石的墓主人形象

由于墓志已经无法找到,所以墓主人身份成谜。不过,可以断定的是,墓葬中使用了画像石,墓主人肯定不是一般的平民。从画像石的内容看,若干块画像石中,都有一个北齐官人形象,他头戴上翘折巾式冠,长簪别于冠和发髻中,居于画面主体地位。此人应该就是墓主人。再结合其他画像石中出现的华盖、羽葆、团扇、牛车等只能是官府之人才可使用的仪仗图像,可以确定墓主人生前应该是北齐的贵族官员。

02

青州画像石的具体内容

这批画像石是将石灰岩质石板磨制加工后,用阴线刻出图像,线条细腻、流畅、简洁。画像石共九块,大小、厚薄不完全一致,高130-135厘米,宽80-04厘米,厚度为10-30厘米。由于时间久远,再加上遭受破坏,有些残损,我拍照时已经尽量保持平稳,但仍有许多线条不够清晰,所幸此前郑岩先生对此有过研究,临摹了全部画像,征得他的同意,我在这里会引用郑岩先生的几幅摹品,以便让大家可以清楚地了解主要的情节、场面。下面我就根据原始报告,介绍一下这批画像石的内容。

商旅驮运图(上)及郑岩摹本(下)

商旅驼运图:画面中央一人右手牵骆驼和马,左手柱木棍,向前方行进。此人深目高鼻,短发,上穿翻领衫,腰系带,带上有块状饰物,右佩筭囊,左挂短剑,下着紧腿裤,脚穿尖头鞋。骆驼背上有条纹的鞍具,鞍具右侧最下方为一个人面纹形象。驼峰右侧挂有一叠物品,外侧悬挂着釜,因负载较重,张嘴喘息。

商谈图(上)及郑岩摹本(下)

商谈图:此图画面中央,右侧一人端坐于筌蹄上,头戴上翘折巾式冠,长簪插于冠和发髻之中,内穿圆领衣,外套交领广袖袍服。腰系带,带上有块状饰物,并悬挂环状物与筭囊。下穿紧腿裤,脚穿尖头鞋。他左手执高柄杯,右腿盘于左膝之上。与其相对的人深目勾鼻、头发卷曲,身穿翻领联珠纹长袍,其他衣饰同第一图。此人面相肥胖,手捧高柄杯,上身前倾,双腿微曲,似正在倾听。此人身旁立一人,头戴巾子,内穿圆领衣,外套交领长袍,下穿紧腿裤,脚穿尖头鞋。双手托盘,内盛珊瑚状物。

饮食图(上)及郑岩摹本(下)

饮食图:画面中心为一人跽坐于垫子上,头戴折巾式冠,上唇留有短须,穿右衽袍服,右手搭于身前长几之上。其身侧跽坐一人,深目勾鼻,头发卷曲,穿左衽窄袖袍服,腰系带,手举华盖。旁有鞍具齐全的马匹,马尾下垂,俯首作喘息状。

主仆交谈图

主仆交谈图:画面为三人交谈场景。最前方一人身材高大,头戴折巾式冠,长簪横贯于冠和发髻之中。内穿圆领衣,外套交领右衽窄袖袍服。对面一人身形瘦小,深目高鼻,头发梳向脑后,左手上举于胸前,身体向前微倾,作交谈状。另有一人立于两人身侧。

象戏图

象戏图:画面中心为一人牵着一头驮有方形基座的大象。象背上所驮方形基座的座栏上有六个桃形饰物,方座下为边缘饰覆莲纹的垫子。画面上方描绘远山,山中有四角攒尖建筑物。

车御图(上)及郑岩摹本(下)

车御图:画面中央为一人牵引牛车前行。车前两侧各立一超出车顶的柱,上挂莲花饰件。左侧一人深目勾鼻,头发卷曲,牵牛而行。牛车右侧另有一人一马随车行进。

轿乘图

轿乘图:此石断为两块,下部左侧角残。画面中部前后各两匹马抬一行帐前行。帐下方一犬随行。画面右侧一人露出上半身。画面上部刻连绵山峦,山间有攒尖顶建筑,正面有门。出行图之一

出行图之一:此石断为三块,中部略残。画面中心为后腿弯曲的骏马,马头微低,马鞍、镫齐全,马尾下垂。马左侧站一人,回首与身后的人作交谈状。身后之人手执华盖与前人相视。马前一人作牵马状。

出行图之二

出行图之二:此石断为三块,右侧中部缺一角。画面中心为一人骑骏马,右手握缰绳,脚踩马镫。马前一人面向他而立。马后紧跟一人,左手执障扇,障扇后有羽葆露出。

这批画像石每幅画像均为单独的画面,反映了墓主人生前的活动经历。画像中人物及鞍马等造型准确、姿态生动;人物面相圆润丰腴,服饰写实;马匹或转首、或嘶鸣,生动传神。画像描绘了许多生活细节,特别是商旅驼运图和商谈图更为珍贵,反映了当时中外贸易的情景。画面线条流畅,形象塑造技术精纯,是代表北朝雕刻艺术水平的珍品。

在这些画像石的图像中,屡次出现深目,高鼻,短发,身着翻领上衣和紧身裤,腰佩囊袋的胡人形象。胡人腰上所佩的囊袋叫“筭囊”,里面装有算筹,是古代计数运算的工具,在贸易结算中必不可少。《商谈图》中的胡人衣着华丽考究,面相丰满,当为胡商的形象。有必要特别指出,这时的“胡人”已经不是战国秦汉时期的北方民族,而是通过丝绸之路、从遥远的中亚来到中原的西方商人。有研究者认为,在北朝隋唐时期,粟特人是欧亚大陆丝绸之路上的商业民族,此胡商很有可能就是一位粟特商人。 

青州画像石的粟特人形象

从青州画像石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来自西方的文化因素已很多样,比如画像石上作为装饰的忍冬纹,比如人物的服饰,比如“筌蹄”这样的带有异域风情的用具。在《商谈图》中,我们甚至可以看出,墓主人的坐姿也与通常所见的中原汉人不同,他并不是正襟危坐,而是右腿盘于左膝之上,显得比较随意、自在。由此可知,当时通过丝绸之路,来自西方的文化元素已经融入到北齐之人的日常生活中。

据郑岩先生研究,近些年,一批北朝至隋代进入中原的西域粟特人的墓葬相继被发现,包括西安北郊北周天和六年(571)车骑大将军大天主康业墓、北周大象元年(579)同州萨保安伽墓、大象二年(580)凉州萨保史君墓、甘肃天水石马坪北朝墓和太原王郭村隋开皇十二年(592)虞弘(北周时曾任职于“检校萨保府”)墓等。

粟特人在中国史籍中被称为“昭武九姓”,他们善于经商,主要信仰祆教(拜火教),南北朝以后曾大批进入中国新疆和内地。北朝及隋唐时曾设立专门管理祆教和粟特人事务的官职,称作萨保、萨宝或萨甫。青州发现的粟特人墓葬在以上发现中属于年代比较早的,又处于丝绸之路的最东端,由此可知北齐时期中外贸易往来、文化交流已很频繁,青州地区作为中国北朝东部地区重要政治和经济中心,在丝绸之路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粟特艺术风格石棺床出土地点分布图

03

青州画像石的时代际遇

看完这批画像石上的胡人形象和商业特色之后,我通过翻查资料,还知道了青州画像石身后的曲折遇合。

前面说过,这些画像石是发现于1971年,当时正是“文革”中期,在那个动乱年代,偶然出土的这几方画像石,施工者竟然没有把它们作为“四旧”砸毁!幸运的是,当时益都县(青州的前身)文物机构还存在,文物工作者还在为保护文物而工作,将它们收进博物馆,保存了下来。

不过画像石入馆后,因正处于“批林批孔运动”之中,人们无心整理,也无处发表,期间博物馆办展览,还将画面中有狗的一件和一些残件作为基石,砌进了房基。1983年秋,中央美术学院的专家到博物馆参观,见到部分画像石,认为这批资料非常重要,应尽快整理发表。当时还是博物馆研究人员的夏名采便将保管的8件加以整理发表。1988年博物馆新馆建成,砌入房基的画像石重现于世。

青州画像石的资料公开后,它们的价值逐渐被挖掘出来,并以其重要性被确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对其的研究也有了长足的进展。比如有研究者就认为以往所定名的《贸易商谈图》实应为《大齐职贡图》,它表达的是北齐鸿胪卿(主管外交事务的最高长官)崔国,正在代表朝廷接受波斯萨珊贡使进献奇珍异宝螺杯、珊瑚的场景。以《大齐职贡图》为核心,《大齐职贡图》(原贸易商谈图)、《迎接贡使图》(原主仆交谈图)、《送别贡使图》(原饮食图)、《骑马羽团出行图》(原出行图)、《备马华盖出行图》(原出行图)表现的是墓主生前履行职责和出行的情景;《马轿出行图》(原轿乘图)、《象舆出行图》(原象戏图)、《胡人驼马出行图》(原商旅驼运图)、《牛车人马出行图》(原车御图)则以墓主形象的缺失来表达他死后的出行场景。

在我的访古之行中,与这样一批来自异域的形象不期而遇、并可以形成文字介绍给大家,也算是一种缘分吧?最后要特别感谢郑岩先生允许我使用他临摹的图像资料,给读者诸君的阅读带来方便;我在文中也引用了他的一些研究成果,再次感谢!

作者介绍

图片 | 翟德芳

排版 | 小谢

设计 | 尹莉莎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