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周期之下的投资逻辑:“投早投小”是趋势?

产业周期之下的投资逻辑:“投早投小”是趋势?
2024年05月26日 17:30 经济观察报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杜涛 实习记者 罗雪丽 5月25日,在中国医疗健康产业投资50人论坛(H50)的第七届年会上,“投早投小”这一投资策略被频繁提及。北极光创投的创始人、H50历任主席邓锋表示:“北极光在经过深思熟虑后,坚定地选择了‘投早投小’的策略。”在他看来,“早投早退”可能是一个更为灵活易操作的投资方式。

过去两年中,投资领域经历了一系列挑战,包括二级市场暴跌、IPO(首次公开募股)暂停等。这些挑战导致募资难度加大,美元基金减少,国资、地方基金比例逐渐上升。多位投资界人士共识是,未来国资与地方政府引导基金将继续占据主导地位。

清科集团创始人、H50理事倪正东认为,今后五至十年,国资将会是市场的引导角色,企业也必须和国资合作。产业需要国资,同时国资也将是市场最大的“粮仓”。史带财保董事长、史带资本总裁、H50历任主席董颖也认为,在目前的局势下,GP(普通合伙人)需要有耐心。

这一背景下,“投早投小”策略被视为目前应对市场变化的有效方式之一。邓锋指出,在当前市场环境下,资金募集策略、运营策略和投资策略都需要根据LP(有限合伙人)的变化而变化。做投资要“以始为终、以终为始”,从一开始的时候就需要考虑如何退出。北极光在此前一直在做科技和医疗健康早期投资,现在也将继续坚定地“投早投小”。

尽管“投早投小”策略具有诸多优势,但能否成功退出也成为投资者们关注的焦点。联想之星合伙人、H50理事陆刚认为,“投早投小”之后能否成功退出是个问题。从理论层面看,“投早投小”策略是有退出方式的,但在当前国资主导的市场环境下,民资和外资的占比相对较小,这可能导致“老股”在退出时面临无人购买的困境。

在他看来,过去在中国市场,投资人更像是在做“填空题”,当时市场上存在大量的空白领域,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资金。投资人看到社会缺什么就投什么。然而,随着“投早”的高点过去,市场的空白逐渐被填满,甚至在某些领域出现了过剩的情况。在这一阶段,投资者们需要转变策略,从“填空题”转向“问答题”。

“现在大家应该做的是‘投好投准’。”陆刚称,投资者在追求创新的同时,还应在本土市场寻找投资的新可能,并且还需考虑长期的风险问题。博行资本创始合伙人、H50青年理事陈垒则认为,虽然当前投资赛道越来越窄,但实际上这让投资者在定位时更明确、更容易。只要投准了好项目,还是会有收益的。

IDG资本合伙人刘羿焜说,相比2021年那个热闹的阶段,现阶段挑好项目的难度降低了,所以投资者们要坚定不移地把资金配出去。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