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不应是通向彼岸唯一的桥

高考不应是通向彼岸唯一的桥
2024年06月27日 18:09 经济观察报

经济观察网 言咏/文 各地高考陆续出分,填报志愿紧锣密鼓,所有现象都指向一个“卷”字。北京今年高考的高分段“卷出天际”:600分以上的10787人,占考生总人数的16%左右。这让很多家庭填报志愿的功课都得重做,因为分数排名比预估的下降了很多。竞争越来越激烈并不意外,曾经乘风破浪考出来的年轻人成为父母后,又推着孩子步步向前,并催生了一个名词——“考二代”。

填报高考志愿当然要深思熟虑,但可能没有一个时代像今天这样让人步步为营,不然不会生长出一个付费规模近10亿元的志愿填报市场。人们期待从张雪峰的语出惊人和AI(人工智能)的理性算法中,找到万无一失的答案。在这个答案里,兴趣、性格、禀赋、价值观等这些透着一个人鲜活气息的因素似乎最不重要。一位老师在试图劝退想报数学专业的孩子时说:“你知道一个人的热爱比起这个时代洪流的起伏,它是多么薄弱吗?”

“考二代”的家长们看起来是用自己的成功经验为孩子引路,实际却是投射了自己的焦虑。考上了名校、进入了“大厂”、无怨无悔地“996”,也难免遭遇降薪和裁员——当父母的人生经验如此,他们何来的松弛感?这大概就是洪流起伏的时代吧,也是我们无法改变的大环境。

但即便如此,我们也想说,面向更长远的未来,在填报高考志愿的抉择关头,一个人的热爱与那些世俗的考量同样珍贵——如果不是更珍贵的话。这意味着,在权衡选择的时候,我们是把人作为目标,而不是作为工具。越是在技术进步的背景下,越需要以人为基点出发考虑问题,因为只有这样,才不会在算法和模型的吞噬下,忽视了那些与人相关的视角。

有家长说,做出功利的选择是为了孩子未来能享有更美好的生活。但别忘了,这也是个多变的时代。首先,我们不知道今日的热门未来是否仍有竞争力;其次,如果真的与兴趣禀赋相悖,孩子会学得很痛苦、干得也很别扭,这或许会导向失去方向和动力的人生。一位在大学从事职业生涯规划的老师说,她最怕遇到没有兴趣的学生,只要有兴趣她就有办法撬动孩子,激发他们的内驱力。

其实很多时候,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再谈热爱已经晚了。在经过了十几年以高考为唯一目标的教育后,依然保有兴趣的孩子不多,不是被高强度的学习挤占了,就是被刻板的教育磨平了。

有人评价现在国内教育的氛围似乎是“不卷就会饿死”,这就是过度的危机意识在教育上的投射。这与我们对成功和幸福的定义过于绝对化、单一化有关,现实可能并没有惨烈到要以不得喘息的方式去竞争。当下的大环境确实充满了不确定,但相比于过去,这个时代也提供了更加多元的谋生方式,其中一些新职业是我们以前无从想象的,未来的变化也将更加出人意料。智联招聘最新发布的《2024蓝领人才发展报告》还显示,蓝领招聘岗位需求旺盛,薪酬比5年前增长超3成。

人生有无限可能。相比于“选错”专业,丧失对人生的想象力才是更大的禁锢。高考也不应是通向彼岸唯一的桥。前些日子,中专女生姜萍获得阿里巴巴数学竞赛好成绩的新闻刷屏,虽然夹杂着对是非真假的争议,但她确实让人们看到了某种光亮:人生不止一次被筛选的机会。这是教育应当前行的方向,给孩子更多选择的可能,而不是一生只能挤一次的独木桥。

从这个意义上说,高考不是结束,而是开始,更为漫长、复杂、丰富的人生画卷刚刚打开。愿青年们站在这个新节点时,仍然有所热爱、对世界充满好奇、拥有耐心和韧性,敢于在未来漫长人生中迎接失败,也迎接成功。这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