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0亿泡汤,李宁扛不住了?

2100亿泡汤,李宁扛不住了?
2024年03月22日 18:03 创业家传媒

李宁被传将“私有化”。

作者:苏子秋

头图:李宁官网截图

来源:首席品牌观察(ID:pinpaigcbao)

近段时间,随着娃哈哈的爆火,“国货之光”四个字再度被不断提及。

殊不知,最早被冠以这个称号的李宁,如今已经口碑大逆转。

从“国潮一哥”、“国货之光”,到如今与“鬼子服”、“割韭菜”等负面标签相关联,李宁的风评直接从“娃哈哈”降到了“农夫山泉”,颇有点让人唏嘘。

但作为1990年成立的国货品牌,深厚的根基意味着李宁绝不可能轻易倒下。

这不,最近就有传闻称,李宁的创始人、昔日“体操王子”李宁要出手了。

01

李宁被传将“私有化”

近日,李宁将私有化的消息不胫而走。

据媒体透露,李宁集团的创始人李宁正在考虑将公司私有化,并且已经在寻找感兴趣的投资方,包括TPG、PAG和高瓴在内的多家全球知名私募股权投资机构都在询问名单上,讨论尚处于早期阶段,细节尚未敲定。

在消息传出后,不仅引发了市场轰动,李宁当天的股价也一度快速拉升近20%,最终收盘涨了8%。

所谓私有化,就是让李宁由公众持股的上市公司变为私人公司,具体操作方式是,控股股东把小股东手里的股份全部买回,最终实现这家公司在交易所退市。

之所以选择将公司私有化,透露消息称,创始人李宁认为公司的市值在港股一直被低估。

而实现私有化后,李宁可以更好地整合品牌资源,在提升公司的价值后,再进入资本市场,就可以“卖”出更好的身价。

这是资本市场特殊的并购操作,并且有不少成功的例子。

比较经典的一个,就是曾经的“鞋王”百丽。

2017年,百丽国际遭遇了经营危机,营收和净利润双双暴跌,市值为500多亿港元。因此,在港交所走过近10年后,宣布进行私有化退市。

据悉,当时高瓴、鼎晖投资、百丽国际执行董事组成了财团,以531亿港元高溢价收购百丽国际,之后将百丽国际分拆重组成了百丽时尚和滔搏。

2019年,滔搏登陆港交所,市值在2021年一度超800亿港元,目前回落至330多亿港元。

2024年3月1日,百丽时尚再次向港交所提交了IPO申请。招股书显示,截至2023年11月30日止9个月,公司收入为161亿元,较2022年同期增加12.8%,净利润也增加至21亿元。

如今的百丽时尚,虽然达不到百丽国际巅峰时期的1500亿港元市值,但明显已经得到了喘息,如果能上市成功,不失为一个上市公司通过“私有化”自救的成功案例。

而对于拥有李宁、李宁LNG、乐途Lotto、红双喜、艾高、新动、凯胜等多个子品牌的李宁集团来说,如果复制百丽的模式,市值或许可以登上一个新高峰。

02

“国潮一哥”的起起落落

面对“私有化”的传闻,李宁的最新回应是,任何可以提高投资回报的方式,公司都会考虑,包括派息,但目前“没有什么计划可以向大家汇报”。

这样的回答颇有点暧昧,没有承认,也没有直接否认。

不过,现实情况是,李宁确实要做出一些努力改变现状了。

回顾李宁的发展轨迹,有点像坐过山车一样,起起落落起起落落,相当刺激。而正如消费者赋予它的标签,李宁每一次走上巅峰,都离不开“国潮”的助力,带着“国货”的光环。

1989年,“体操王子”李宁退役,在健力宝创始人李经纬1500万元的投资下,成立了同名的服装品牌李宁。

1990年的北京亚运会,作为圣火传递指定服装、中国国家代表队亚运会领奖服的李宁,很快出圈,迅速打出了知名度。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身着李宁的鞋服出场,以此为起点,李宁连续成为四届奥运会领奖装备赞助商。

作为体操运动员的李宁,在体育赛场上斩获金牌无数,他创办的李宁,陪伴中国运动员登上领奖台,特别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李宁在鸟巢“飞天点火”的场面,至今仍是经典。

这些“为国争光”的时刻,都让品牌李宁的业绩得以一路狂奔,基本每年保持30%以上的增长速度。

只是,随着2008北京奥运会的结束,大众对体育运动的热情退去,李宁陷入了库存积压的困境,业绩出现衰退。

下一次再攀高峰,则是10年后的2018年。

在当年的纽约时装周上,一套印着“中国李宁”、配色是“番茄炒蛋”的复古运动装,在国际时尚秀场上惊艳四座,彰显着“made in China”的魅力。

再度“为国争光”的李宁,让国人为之振奋沸腾,再度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据财报显示,2018年前,李宁的营收不足百亿。2018年,李宁一炮走红后,李宁服装销量超过550万件,营收直接达到了105.1亿元。

03

更重要的是“人心”

只是,迎来第二次春天的李宁,“花期”有点短暂。

3月20日,李宁公布了2023年全年财务数据,全年营收为276.0亿元,同比上升了7.0%,但公司实现净利润31.9亿元人民币,不仅略低于市场预期的35.2亿元,相比2022年的40.6亿元,同比下降了21.58%。

而在资本市场,如今550亿的市值,相比2021年最高峰的超2700亿元,已经蒸发了2100亿之多。

或许如今李宁在港股的市值被低估,但私有化真的能扭转颓势吗?

一个普遍的共识是,李宁口碑的急转直下,源于其高端化的布局。

李宁竞争对手安踏的老板丁世忠曾说,以当今中国公司的品牌运营能力,在30年内做出一个始袓鸟或威尔逊,可能性几乎为零。

所以,安踏高端化的策略,是用砸钱并购的方式实现的。

李宁则不同。

基于“单品牌、多品类、多渠道”的品牌策略,李宁选择自主孵化高端品牌,诸如“中国李宁”、“李宁1990”、“李宁YOUNG”,其目的是想要打破时尚圈被欧美垄断的局面,走出中国特色,却无形中模糊了李宁作为运动品牌和时尚圈的边界,也加深了“李宁越来越贵”的大众认知。

吐槽“我把李宁当国货,李宁把我当韭菜”的人越来越多,李宁和消费者渐行渐远。

更尴尬的是,在注重设计感的高端市场,李宁的设计一直被诟病,除了抄袭风波,也有人吐槽李宁的产品太low、太丑。

当然,引起轩然大波的,还是2022年的“鬼子服事件”。而李宁高层那句“对于中国文化的沉淀,教育知识的传承还是少了”,进一步激起了大众的抵制情绪,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其实,回看李宁高速发展的前几年,我们会发现雷点已经埋下了。

为了打造高端形象,靠拢年轻人,李宁一直在“重营销,轻研发”,请明星代言、赞助综艺节目、请KOL带货推广等等,仅2022年,销售及经销开支砸了73.14亿,而研究及产品开发开支只有5.44亿元。

这是不少新晋网红品牌的打法,但往往昙花一现,作为老牌国货的李宁,则在“国潮”的红利中迷失了自己。

所幸的是,李宁的血足够厚,没有倒下。

对于李宁而言,“私有化”或许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在高端化转型的阵痛中找回初心,用产品和诚意挽回人心,才是最关键的。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