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外卖小哥到“外卖诗人”,他把每一步都织成了诗

从外卖小哥到“外卖诗人”,他把每一步都织成了诗
2024年06月23日 21:42 凤凰卫视

“来新单啦!”如果不是手机的提示音响起,他还攥着笔在纸上奋笔疾书。在接过餐食的客人眼里,他是外卖小哥。但他还有另一重身份,诗人。他是“外卖诗人”王计兵。送餐间隙,这位赶时间的人创作了5000多首诗。

王计兵的诗《低处飞行》(节选)

土堆里的灰

1969年,王计兵出生在江苏徐州一个普通农民家里。初中没毕业,上了两年武校后,16岁的他外出打工,在沈阳敲钉子。那段艰苦迷茫的日子里,他唯一的慰藉就是在路灯下的旧书摊看书。细腻的文字给敏感的他打开了全新的世界,他也因此爱上了文学。

1989年,回到老家筛沙子的王计兵开始写作。3年后,他的第一篇微型小说《小车进村》发表,这给了他莫大鼓舞。“那是我为梦想最疯狂的一段时间。然后我开始构思写长篇小说。时常就趴在稿纸上睡着了,醒了之后发现天亮了,就出去河里捞沙子。

王计兵第一篇微型小说《小车进村》手稿

为了写得真实,王计兵会亲自体验小说中的人物设定。他在村里扮演过大侠、街头艺人,亲朋好友都觉得他有点走火入魔。有一次,他为了找写作灵感“披麻戴孝”,本就性情暴躁的父亲勃然大怒。

“父母健在,你披麻戴孝在农村来说是大逆不道的。我父亲看见我那种状态,彻底愤怒了。等我从河面捞沙回来,发现小屋被我父亲拆了。我倒不关心小屋,我就关心我的稿纸去哪里了。(我看到)沙地里面有一个新翻的土,我用手一扒开,里面全是灰,一大堆,我就知道这肯定是我的稿纸了。我写了20多万字。”从那天开始,王计兵和父亲进入了长时间的冷战。

河上的情书

就在生活一片黑暗时,一段爱情的出现把王计兵从泥沼中拉了出来。女孩名叫郭依云,也是一名筛沙工。“她每天坐我的船。我的船头永远都会放着一本书,她就借我的书看。”女孩每次都会抄写一些书中的句子夹在书里。慢慢的,书里也夹上了王计兵的纸条。一来一往,纸条上的字句从摘抄变成了情话,借书传情的两人陷入了爱河。“她让我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如果你抓不住这一束光的话,可能你的世界真的就黑了。”王计兵回忆。

王计兵与妻子的合影

1993年,两人去到新疆打工。逃离父亲管控的王计兵又开始了写作。伏案写作的时间对于王计兵来说总是过得飞快,但对于被冷落的妻子而言却如同漫长的世纪。“那天,我写好一篇。我感觉写得非常精彩,我问她写得怎么样?当时她刚好端着洗脸水,一下就扔出去了。那一刻我知道我惹怒到她了,我冷落到她了。从那之后,我就再也没有当她的面写作,但是我仍然在写。这件事(写作)可能是我一生之中需要自己承受的一件事。

笔名:拾荒

2002年,王计兵和妻子带着8岁的女儿到江苏昆山摆地摊。两年下来,他们攒了3万块钱开了家旧书店,却因无照经营,书还没卖一本就都被罚没了。身无分文的王计兵只能四处拾荒。

“我带孩子出去捡破烂,然后她浑身就弄得脏兮兮的。当她穿过广场,一群家长带着孩子在那玩的时候,一股心酸瞬间就把我撞倒了。你会感觉到全世界人都在看着你,感觉到你是一个不合格的父亲。”王计兵苦笑,“那次之后,不管在任何时候,只要我发现身上有味道或者是有脏的东西,我都会在江边把自己洗干净再回家。”

后来取名(笔名)叫‘拾荒’,一是纪念自己最艰苦的那段日子,二是我认为写作也是一种拾荒的行为,变废为宝。一些被我们司空见惯丢弃的文章文字,现在重新捡起来把它擦亮,让它产生价值。”

从此人间不再有夜路

拾荒的日子里,他和家人居无定所。往往一天的收入,还不够支付他因拆破烂受伤产生的医药费。一天,王计兵拾荒时捡到了一堆木头。他突发奇想用木头和塑料布在河里建了一座小屋,一家人终于不用再被房东赶来赶去了。

因为拾荒时的一次意外,

王计兵的右手小拇指被铁皮割断了肌腱

“我们就住在河里面。那地方靠吴淞江,一刮风的时候,它就会把屋子刮得在那里摇摆。最让我感觉到暖心的就是,每到这种下雨刮风的天气,住在居民楼的邻居都会从楼上用手电照下来,看看风有没有把我们的棚子吹倒。那时候我还和我爱人说,‘你看,从今天开始,我们都是心里装满手电的人,从今以后在人间咱们就不再有夜路了。’”即使在最艰难的岁月里,王计兵仍能用文字捕获生活中有温度的瞬间。

2009年,王计兵用攒的钱在昆山租下了一间几十平米的门面房经营小超市。一家人也从小木屋搬到了超市里。没有地方睡,王计兵和妻子就睡在地上。一天,一位搬家的邻居将沙发送给了王计兵一家,这让妻子欣喜万分。“老婆坐在门前一下就跳起来了!晚上这就成了我们的第一张床。一想她跟我这么多年,人家给一个旧沙发还掉了一条腿,她却这么开心,那一刻我就特别心酸。我后来就把这写下来。”

读到这首丈夫写给自己的诗

《我笨拙地爱着这个世界》

妻子郭依云几度哽咽

“这首诗歌每次我一读给她听,我老婆就会热泪盈眶。”王计兵说,“有次采访的时候,我读这首诗给她。然后她突然仰着脸对我说,‘我们苦尽甘来了。’我说,‘对,苦尽甘来了。’那沙发底都被我们坐穿了,我们都没舍得扔掉它。”

赶时间的人

下班后的王计兵将写作灵感记录在电脑里

日子逐渐向好的王计兵买了一台二手电脑。他终于可以把自己写的文字保存下来了。每天早晚,他趁着妻子睡觉,偷偷把一天随手写下的文字誊在电脑上。2018年,王计兵开始送外卖。等红灯、等取餐的间隙,他都不放弃创作。“有的时候在路上写诗,我可能会选择一个地方停止送单,然后安静下来把这首诗给改一下。我想把握住灵感出现的时机。”

王计兵开始将自己的作品分享到诗歌论坛,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2023年,他的第一本诗集《赶时间的人》正式出版。随后,又连续出版了《我笨拙地爱着这个世界》和《低处飞行》。

《赶时间的人》诗歌节选

起初,书的销量没有带来太多收入,王计兵并没有和妻子提起。直到要去海南领奖,他才不得不向妻子坦白:“我说,‘我要出去领个奖,得出去几天。’我告诉她我还在写作。”他不知道的是,这些年来默默给他洗掉衣服上墨水痕迹的妻子也是自己的读者之一。

父亲,母亲

随着越来越多的媒体报道,“外卖诗人”王计兵出名了,各种文学奖项也随之而来。但让他最遗憾的是,父亲没能看到这一天。

2018年,父亲离世。去世前的两个月,王计兵把自己坚持写作并且加入了作家协会的消息告诉了父亲。“我父亲愣在那里,沉默了我感觉能有好几分钟。然后他自言自语,又像对我说,他说,‘我耽误了你这么多年。’ ”

父亲抱着年幼的王计兵

一生要强的父亲第一次向自己道歉,一字一句重重砸在王计兵心头。“他会认为他当初的阻止影响了你一生的走向,最终在他心里形成一座山。积压了25年,突然再次揭开,对于我们父子之间其实都是残酷的,特别是对我父亲他承受的压力。”

后来,我写了一首诗,写的是父子。我说‘一个人理解另一个人,就要耗尽一个人一生的等待。’这是我一生最后悔的事情。如果说他能活得更久一些,这件事情也可能对我的心里会轻松一些。”王计兵哽咽。

《老茧》诗歌节选

他用父亲的手机号注册了一个微信,置顶在页面最上方。“我现在用和父亲聊天的方式创作,每天不断地和他发消息。不管这首诗写得怎么样,这会让我对写作更有一种尊重感。我甚至留了他的一件衣服,我去海南领奖就是穿着那件衣服上台。尽管它看上去感觉很土,但是它对我的意义不同。

父亲过世后,王计兵大部分时间都待在老家陪伴母亲,为母亲读自己写的诗。《娘》这首诗,他读了9个月。“我有一句话写‘我喊一声娘’,我读的时候我会喊一声,然后停下来。不管我用多怪的声音喊,她都会答应。每到这时候我们都会很开心。”

王计兵把对母亲的爱与思念写满字里行间

2020年,王计兵的母亲去世。“母亲过世后,这首诗歌反而成为一把刀,或者是成为一根针,它扎在你心里面不能碰,一碰它就很疼。这是我情感最重的一首诗歌。”

父母虽已不在,但年过半百的王计兵回家乡的次数却越来越多。游子归家,复杂的情感犹如流水般喷涌而出。他把自己对父母的思念注入笔尖,汇成上百首诗歌。他也会把自己的作品带回家,在父母坟前烧掉。“我相信他们能看到这些。”王计兵说。

奔波在车流中,沉浮在人海里,王计兵把平凡人的烟火人生织进自己的诗歌。也正因为如此,他写出了许多人的共鸣。王计兵把诗歌比喻成“落在自己生命空地上的一场大雪”:“它不能改变什么,甚至太阳出来后会让我的路更泥泞,但它会让我的这片空地不是真的空白,它白得精彩。”

来源:《冷暖人生》

编辑:蒋涵琦 王锦澄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