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梦工厂″背后的神奇教授李泽湘:无论有多少身份,我首先是个老师

″机器人梦工厂″背后的神奇教授李泽湘:无论有多少身份,我首先是个老师
2024年06月24日 19:25 凤凰卫视

李泽湘最喜欢的运动是爬山和徒步。他认为,这是刻在基因里的本性。

陡峭的阶梯、粗粝的砂石、未开发的步道偶尔会阻挡前方的道路,但沿途路过的风景,却是大自然最珍贵的馈赠。

登山过后,李泽湘会习惯性地留下一句话,“创业如登山,充满挑战,需持之以恒、突破极限方可达到顶峰。”

这句话,也与他的人生经历交相呼应。

许多人认识李泽湘,因为他是大疆创始人汪滔的老师。而后,李泽湘又带领学生创业并孵化出了云鲸智能、正浩创新、海柔创新等一众独角兽企业,自然而然地,他被外界视为科技创新领域优秀的创业导师和投资者。

这只是李泽湘人生的一个角色和阶段。

时间向前回溯,李泽湘首先是个创业者,1999年他在香港科技大学教书期间创立了固高科技,2023年8月,固高科技在创业板上市。

时间向后推移,李泽湘投身探索国内全新的教育模式——“新工科”教育,致力于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

如今,李泽湘正影响着下一代人,“等五年、十年再回头看,这些年轻人,就是世界的未来。”

6月28日,关注国窖1573“世界因你而美丽——2023-2024影响世界华人盛典”,一起见证李泽湘“2023-2024影响世界华人盛典”荣耀时刻!

“世界因你而美丽——影响世界华人盛典”由凤凰卫视集团联合海内外多家华语媒体机构发起,共同推举及表彰在不同领域成就卓越、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杰出华人典范。自2007年启幕至今,华人盛典已连续举办15届,“2023-2024影响世界华人盛典”将于6月28日在香港会展中心举行,是盛典首次落地香港。

01

被教育改变的一生

李泽湘是时代变革期的一名幸运儿。

1978年,李泽湘17岁,按他自己话说,在原本既定的轨道里,他会是在一家校办工厂当车工,但因为高考制度得以恢复,他考上了中南矿冶学院(现中南大学)。

刚巧,那一年美国铝业访问中国,计划给中国两个大学生奖学金,三个访问学者名额。李泽湘凭借优异的成绩,在大一被选中,1979年公派赴美留学,1983年获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电机工程与经济学双学士学位,后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先后获得数学硕士、电机工程与计算机硕士及博士学位。

在目睹世界科技的飞速发展后,接受过顶尖教育的李泽湘心中总希望回国发展,为国内也开辟出更多的新领域、新赛道。

1992年,李泽湘等到了这个机会,他接受了香港科技大学聘请,出任电子及计算机工程学系教授,并建立了3126实验室(自动化技术研究中心)。

(李泽湘为深圳科创学院创业学员们上“创业第一课”)

令李泽湘头疼的是,授课期间面对晦涩难懂的科技前沿理论课题,学生的热情并不高涨,往往是李泽湘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听不懂、学不会,就当一门不得不修学分的课。

同时,李泽湘发现了大学学习方法论的一个弊端——重理论,轻实践,而缺乏实践经验,势必会令产业创新止步不前。

1999年,李泽湘想做点什么改变现状,所以从象牙塔走了出来,携手同在香港科技大学的教授高秉强、吴宏在深圳创办了一家专业从事运动控制及智能制造核心技术研究与开发的高科技企业——固高科技。本意是推动“产学研”高效转化,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热情,带动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

有意思的是,固高这个名字是从英文“GOOGOL”谐音直译而来,即10的100次方,有无穷大的含义。

而当时,国内机器人产业只处于“代工”模式,技术上并没有优势,李泽湘面前困难重重,他只想着,不是等这个产业发展起来,而是去创造产业。

事实证明,李泽湘的坚持是对的。迄今为止,固高科技的运动控制系统已经服务于六十多个行业、二千多家客户、二百多家系统集成商。

2023年8月,固高科技在创业板上市,这让李泽湘从教授的身份向外延伸,被赋予了新的定义。有人说他是一个“科学家创业”的代表,但他本人却不赞同这种说法。

他认为,固高作为一家运动控制公司,首先是解决了中国生产制造方面的一个空缺点,同时,让他可以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解决产业界面临的问题,并通过创业实践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战经验。

这就意味着,固高科技的存在比个人创业的意义更加深远,是在为整个行业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地基。

整个过程无疑是漫长的,但李泽湘不会退缩,万事开头难,总要有第一个人站出来,“只有打破学术界与产业界之间的壁垒,才能建立一个能够促进双方互动、融合的生态系统。”

02

不只是想做一家科技巨头

在李泽湘的影响下,金子有了发光的地方,汪滔成了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李泽湘对汪滔的记忆颇深,在港科大机器人比赛项目制学习中,汪滔很快学会了产品设计、制造、调试等全过程,会跟机械电子、计算机等不同专业学生合作,还学会了利用深圳的供应链,快速迭代样机。

后来到完成毕业设计时,李泽湘更深切感受到汪滔发自内心的热爱,“如果不是自己感兴趣,他很难走向市场把设计变成产品。”

后来,在大疆的初创时期,早期创业者和公司会遇到的问题他们都踩了一遍,这也促使李泽湘开始思考,如何帮助到更多有志创业的学生和早期创业者。

2014年,李泽湘联合港科大高秉强、甘洁两位教授,在东莞松山湖成立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又名XbotPark机器人基地)。与其他孵化器和投资者不同的地方在于,李泽湘的初衷不是简单寻找好项目,而是如何更好的从零到一帮助培养创业者。

(李泽湘在“科创训练营”Demo Day与年轻创业者交流)

这注定李泽湘的愿景要比做好一家巨头花费更多精力,也需要更多力量支持。在李泽湘看来,中国仅有几个科技企业作为支柱是远远不够的。“人类科技文明的今天,是由一代又一代伟大的创业者奠定的;人类科技文明的未来,尤其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一批又一批本土创业者去撰写。通过教育和创业孵化,培养出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科技创业者,才能推动整个产业的发展和科技进步。”

于是,李泽湘选择沉淀下来,用亲身经历带领更多人走向正确的创业之路。

如今,李泽湘的整个科创体系已经培育出140多家硬科技公司,其中上市公司1家,独角兽公司6家,包括扫拖一体机器人企业云鲸智能、移动储能领域领军者正浩创新、专注于箱式仓储机器人系统的海柔创新等,头部企业估值超过100亿美金。同时,基地也从最早的东莞松山湖,扩展到了宁波、重庆、常州、香港、广州,以及深圳科创学院,在这整个体系中,年轻创业者们前赴后继,源源不断地诞生出充满创意的新科技公司和产品来。

未来,李泽湘也不想局限在国内市场,“来自世界各地,各种背景、各种专业的人汇聚在一块,能够产生很多意想不到的创新结果,思考如何吸纳这些年轻人,在一个平台一起做一些了不起的事情,是件非常有趣的事。”

现在李泽湘已经和来自沙特阿拉伯的机构有了合作,在他的规划里,这种合作不止是把产品销售到海外,或者是在当地生产制造,更重要的是帮助当地的高校及研发机构培育产品经理和创业者,建立一个科创生态。

(李泽湘带领创业团队参加沙特LEAP科技展期间,与沙特合作方交谈)

03

“我首先是个老师”

随着业务不断拓展,李泽湘解锁了许多新身份,但每一次他都会强调,“我首先是个老师。”

他把老师的定义拔高了一层,“从大学实验室走出去,课堂教室和学生不止局限在学校范围。”现在他思考的是如何在创新市场这个大范畴里,做一名合格的老师。

在教育界多维度的尝试后,李泽湘将身心投入到了“新工科”教育这种全新的教育模式上面。

关于什么是“新工科”教育,李泽湘打过一个比方,用现代的眼光看黄埔军校,它实际上很不像个军校。学生只读几个月,也没有这个很完整的一套教育体系。但它有一个特点,就是学了马上就用,边学边用,学生学了几天,就直接去打仗。这样的模式在今天被称为“项目式学习”,这是新工科教育的根本。

(李泽湘在“新工科教育”研讨会上,为合作高校老师们上课)

在谈到何为“新”时,李泽湘也有自己的想法,“以前传统教育的观点是从技术出发找应用,要在实验室花很多时间打磨技术,当然这个是有必要的,但是在做这个技术研究之前,技术是为谁服务的,是通过什么去支撑产品并不清楚,所以需要从需求出发,从市场出发,找到问题,定义产品,再去整合所需要的各种技术,这个是创新模式很大的变革。”

通过分析乔布斯、马斯克等成功创业者案例,李泽湘发现了一些规律,比如工学院传统教育总是按学科培养人才,然后顺着某个专业从本科到研究生、到博士、再到博士后一步一个台阶走,这样培养出来的是工程师、科学家和艺术家,而产品经理和创业者需要跨学科学习和实践。

随着构思向实践落地,湖南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宁波工程大学、广州美术学院、北京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重庆大学、常州大学、深圳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沙特国王科技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的新工科科创班逐步开设,答案在一遍又一遍尝试中渐渐浮出水面,怎么帮助迭代这些“新工科”教育班,李泽湘忙的不亦乐乎。而在这个过程里,李泽湘无形之中推动了科技创新和产业实践两个看似独立的领域深入融合。

在李泽湘看来,真正的创新往往来自于跨界的思考和合作,这种跨界合作,需要通过教育和创业孵化来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同时探索和实践如何将学术研究成果更有效地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实际应用。这种跨界融合的模式对于加速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如今,“新工科”教育正在向年龄更小的人张开怀抱。“创新人才培养,很重要的是让小孩尽情地玩,通过玩去找到他感兴趣的东西,通过探索他感兴趣的东西去学习。这是家长、老师、导师跟企业需要共同打造的环境。在当今这个时代,知识的获取已经不是问题,我们能不能让小孩的眼睛发光,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李泽湘表示,“创新人才的探索是当今全世界最大的问题,以前按高考成绩录取学生的模式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在中小学要做好准备。”

作者:王涵

编辑:张轶骁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