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钟读懂:指数增强基金的增强效果为何千差万别?

三分钟读懂:指数增强基金的增强效果为何千差万别?
2019年01月24日 12:06 景顺长城基金

指数增强基金,在跟踪指数的基础上,通过量化选股操作,获取超额收益,实现超越指数的目的。近年来,指数增强基金发展迅速,海通证券数据统计,截至2018年12月28日,全市场成立的增强指数股票型基金共计81只(包含A/C份额)。

值得一提的是,指数增强基金虽然都是以增强收益为使命,增强的效果却千差万别,我们就花3分钟,来看看指数增强基金的增强本领来自何方,如何判断本领的高下?

指数增强基金如何增强收益?

东吴证券金融工程研究团队的研究发现,指数增强超额收益与股票市场趋同度、波动率、风格持续性皆呈正相关,但与风格持续性的相关性较微弱。对指数增强基金的绩效归因表明,其超额收益基本来源于选股,而择时、行业、风格收益大多不稳定。

至此,我们也可以断定,指数增强基金获取超额收益的独门秘籍是选股但具体又是如何操作的呢?

我们都知道,指数增强型基金的合同明确规定了基金的股票资产中投资于标的指数成分股资产的比例。一般地,基金股票资产中投资于标的成分股和备选成分股的资产不低于非现金基金资产的80%。在此规定下,为了获取超额收益率,基金经理可能选择在指数成分股内选股,并调配成分股的权重以期获得成分内选股超额收益;也可能选择利用剩下的非现金资产仓位,在指数成分股外挑选看好的个股。

量化基金的选股逻辑为“挑芝麻”式,持股数量较多,致力于寻找一篮子相对优质的股票。但无论是在指数内选股还是在指数外选股,都通过量化模型完成。时下公募最流行的指数增强模型主要为多因子选股模型。常用的因子包括:盈利、成长、流动性、营运能力、现金流、估值、交易量、规模、波动性、红利、一致预期等。

不同的量化模型会给予这些因子不同的权重,并以此作为打分依据对股票进行打分,得分高的股票会被买入持仓组合,得分低的会被卖出。虽然并非每一次的买入卖出都是完美交易,但一个有效的量化模型大概率会促成正确的交易,而由于量化基金持股数量较多,在多次买卖之间,长期下来也就形成了一个积小胜为大胜的投资过程。

对于一个有效的量化模型,随着时间的拉长,买入的这些得分高的股票会跑赢那些卖出的得分低的股票,这就是多因子选股指数增强基金日积月累的超额收益来源。

指数增强基金超额收益差异在哪里?

明确了指数增强基金的超额收益来源,投资者还需要解决另外一个问题:

即使是对标同一指数的指数增强产品,为何增强效果还是千差万别?

为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以两市最具代表性的沪深300指数为例,窥探沪深300指数增强基金的业绩因何而异。

Wind数据显示,目前全市场成立超过5年、跟踪沪深300的指数增强基金,2013年10月29日以来的平均回报为64.44%,但产品之间的各项指标表现差异非常明显。

看完数据,我们先上结论: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基金经理构建的量化选股模型类别不同,或者即便在同一类别的选股模型之下,对选股因子千差万别的取舍。

举个例子:

根据刚刚披露的基金四季报,沪深300指数增强基金A的基金经理表示:“我们的投资组合仍然会维持价值和成长之间的平衡,同时关注现金流良好和内生成长稳健的公司,在股市波动中以自下而上选股为主。”

而另一只沪深300指数增强基金B的基金经理则认为:“我们的策略必然是组合配置偏向于行业头部公司。从过去的一年来看,这种策略享受到了估值和流动性的双重溢价。”

不同基金经理在量化模型中对因子进行了选择,使得每个模型运行的轨迹不同。选股偏好不同,选出的股票也会存在差异。长此以往,即使是对标同一指数的指数增强基金,累积的超额收益也会参差不齐。

综上,指数增强基金的回报差异,归根结底是增强模型的差异,也是模型背后投资团队投资理念的差异。

但承认差异之后我们又发现,指数增强基金好像不是每时每刻增强,好像长期投资比短期投资好,这又是为何?敬请期待下期的“三分钟读懂指数增强基金”系列。

上期回顾:

三分钟读懂:指数增强基金是什么?

三分钟看懂:ETF、ETF联接基金、指数基金、指数增强基金的区别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