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杨一凡 校对 贾宁
最近,“做饭糊弄学”成了互联网上新的流量密码,很多社交平台都出现了相关视频。
这一现象最先改变的是美食博主们的视频,平日里卷到飞起的美食区出现了一种“认真做饭没人看,糊弄炒菜上热搜”的奇异景象。
有人用一把剪刀就处理了晚饭所需的所有食材。
有人把前一天电饭煲里的剩饭做成了第二天不会重样的三餐。
3分钟炒道菜,10分钟弄出两菜一汤,大家用各种意想不到的快捷方式填饱自己的肚子。
把时间往回倒几年,很多人在网上自称“干饭人”,高喊着“唯有美食和爱不可辜负”,似乎生活中什么都可以糊弄,唯独吃上绝对不行。
但到了今年,大家似乎在吃上集体糊弄起来,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意思。
━━━━━
01
什么是“做饭糊弄学”?
其实,早些年“糊弄学”和“豆瓣糊弄学小组”就曾引发过大家的讨论。
但如今这门“学科”似乎和做饭衍生出了新的“交叉学科”——做饭糊弄学。
这些视频遵循着相似的套路,开局一口锅,一切剩饭剩菜和冰箱库存都丢进去,调料不会超过三种,主打的就是一个生命体征维持餐。
拍摄所需的道具和锅里的菜一样朴实无华,没有案板,不拿菜刀,炒完菜都不用盛出来。
食材方面更是大开大合,优先使用剩菜剩饭,然后在冰箱里搜罗一番,有啥放啥。
连锅端起来就能吃个精光,甚至炒菜用的炒勺也可以用餐勺代替。
虽然做饭的过程糊弄,但博主们的吃饭过程都还算精细,基本都能做到“光盘”。
当你还在犹豫晚饭吃什么外卖的时候,他们可能已经洗完碗筷,开始享受每天真正的下班时光。
做饭糊弄学爱好者发发向我们介绍:“研究做饭糊弄学,首先得形成糊弄的思维方式,即能省去过程,千万别当真。”
“尽量用十三香、老干妈之类的综合调料,用锅吃饭,用勺子代替锅铲。”
“非必要不切菜,非必要不装盘,非必要不刷锅是“做饭糊弄学”中的三条铁律。”
这些视频在年轻人中疯狂传播,并且吸引了很多人关掉外卖软件走到灶前,潜移默化地改变了大家的盘中餐。
━━━━━
02
为什么吃饭要糊弄?
“做饭糊弄学”最早出现在留学生群体里。
身在异国他乡,经常买不到熟悉的食材,吃不惯当地食物,自己又不太会做饭,就只能糊弄。
后来这种做法在上班族中开始被推广开来,打工人下班最关心的问题就是“下班后如何快速上饭?”做饭糊弄学精准踩到了这一痛点。
方便、省事、好吃,各种“如何让人下班10分钟吃上热乎饭”的帖子都能收获很高流量。
这两类群体一种没有食材,一种没有时间,之所以糊弄可能更多是结合当下客观情况的无奈之举。
很快,另一种连灶都没有的群体一起加入进来,在学生宿舍里,有同学甚至开始尝试不用电器给自己糊弄一餐。
虽然名字叫糊弄,但你很难界定他们做饭的过程是否真的在糊弄。
说糊弄吧,他们确实一直在认真做饭,深夜给自己的泡面里加个荷包蛋都算是关爱自己,何况他们往锅里放了那么多食材?
说不糊弄,做出来的饭菜确实没有卖相。
有网友总结出了自己喜欢“做饭糊弄学”的原因:
“反正条件不允许我好好做饭,那就正好做到不好也不差,自己不痛苦,也能填饱肚子。”
“之前也尝试过按照菜谱追求完美,最后花了很多时间,饭菜也没做好,弄得自己心情不好,反而得不偿失。”
于是,越来越多人加入了“做饭糊弄学”的队伍,并把这项技能实践在了日常生活中。
━━━━━
03
糊弄并不是摆烂
在一些“做饭糊弄学大师”的视频下面,我们也看到了另一种质疑声,有人认为“这是一种躺平和摆烂。”
但如果只将“做饭糊弄”简单地归结为“懒”或者“不思进取”,其实有失公允。
在他们选择糊弄前都也经历过深思熟虑。
“我去掉了摆盘、准备和收拾的步骤,但还是把饭菜做得尽可能营养丰富。”
“外面几十块的饭,自己几块钱就能做,但同时要花费数倍的时间,在时间和花费组成的选择题里,糊弄做饭似乎是取得了一种平衡。”
“做饭糊弄学”并没有影响外人的生活,而参与者也在极力做到多快好省。
换个角度想,这些年很多企业都提出要“降本增效”,这种“做饭糊弄学”的内核也就是一种对于个人生活的“降本增效”。
有时候完成比完美更重要,糊弄的可能只是一个阶段,糊弄多了厨艺自然也会提高。
《奇葩说》节目中刘擎教授说过一段话在这里非常适用:“糊弄的定义是模糊的,外人无法鉴定,糊不糊弄只有你自己知道。”
这也代表了一部分人的心声:“糊弄做饭的前提是还在坚持亲手做饭,即使生活忙碌,客观条件受限,我们依然保持积极的态度,想尽量对自己好一些。”
看似糊弄的饭菜背后,掩藏着年轻一代的生活哲学。
认识到生活的严峻之后,还是选择寻找生活中的乐趣,制造一些亮点,也称得上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
试想一下,无论白天如何辛苦,在回家后用最快的时间亲手做顿饭。
不论怎么糊弄,都算得上是一种积极的态度了。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