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龙火箭发射失利,对民营航天不妨宽容以待

天龙火箭发射失利,对民营航天不妨宽容以待
2024年07月01日 22:01 新京报

尽管道路艰难且长远,民营航天这一关终究还是要闯。

全文2226字,阅读约需4分钟 

撰稿/信海光(专栏作家) 编辑/何睿 校对/李立军

▲2023年4月2日,天兵科技研制的天龙二号运载火箭成功首飞。图/新华社

“目前一切正常,除了火箭损失外,没有造成人员和财产损失。”

在对标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猎鹰9号的天龙三号运载火箭发射失利后,7月1日,在天兵科技河南巩义市综合试验中心,北京天兵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向媒体记者再次确认,火箭发射前就已组织周边人员撤离,事故未造成相关损失。

尽管如此,在相关新闻的评论区,针对此次发射失利仍不乏质疑声音。部分网民担心民营企业参与火箭发射的安全保障问题,还有人认为在航天领域中国已有国家队,民企有没有必要参与进来从头做起,而马斯克的SpaceX模式也未必适合中国。

火箭发射失利,自然要有经验教训的反思与总结,但舆论大可不必对此冷嘲热讽。事实上,2023年4月2日,天兵科技就曾成功发射自主研发的天龙二号运载火箭,将“爱太空科学号”遥感卫星送入500公里高度太阳同步轨道。

应该看到,对于此次发射失利的相关舆论,除了质疑,其实也包含了人们对中国航天的热切期待。同时,这些声音更提出了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即公众到底应该如何看待中国民营企业参与航天探索一事。

━━━━━

航天探索没有捷径

众所周知,航天探索堪称高精尖技术集大成者,可以带动航天产业发展,乃至引领一国的高科技进步。而商业航天更具有“高风险、高门槛、高价值”特点,国家力量之外,活跃在该领域的民营机构身影寥寥。

也因此,对于我国的民营航天,虽然之前也不乏媒体报道,但并未形成太大的社会关注度,不少人可能还是从此次天龙火箭发射失利才知道,原来我国也有民营企业在造火箭,在致力于商业航天探索。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我国民营企业参与造火箭虽然至今不到10年时间,但背后推动和主导的依然是国家。

2014年11月,国务院发文提出,“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引导民营资本参与卫星导航地面系统建设”,从此打开民营企业进入航天领域的大门。

2015年发布的《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也明确支持商业卫星产业发展。到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再次为这一行业注入强心剂。

同为国家鼓励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与近期红红火火的低空经济相比,民营航天似乎显得颇为落寞。这次天龙火箭发射失败,其背后体现的实际是我国民营航天发展之路的艰难曲折。

与另一航天大国美国相比,我国民营航天市场开放较晚,相关民企都是2015年之后成立,而早在2002年6月,马斯克就在美国建立了太空运输公司,彼时,我国民企整体上还处于拓荒阶段。

更由于国情原因,中国航天国家队过于强大,相形之下,我国的民营航天企业无论在技术还是人才方面,都存在较大缺口。

而综合历史来看,人类航天探索历来都是一个屡败屡战的领域,SpaceX此前也曾失败过很多次,可以说这是一条必经之路,别无捷径。

━━━━━

民营航天必须闯关

尽管道路艰难且长远,民企搞航天这一关终究还是要闯。因为,自从SpaceX出来,世界航天业竞争的逻辑就已经变了,中国必须要发动自己的民营力量参与到航天探索领域来。

在SpaceX成功之前,中国航天一直是世界航天业最活跃的发展力量,从2009年到2018年的9年时间里,中国航天发射次数全球占比从7.69%攀升到34.21%,并在2018年登顶全球第一。

但到了2023年,SpaceX一家公司的发射次数占比就高达44.34%,发射载荷更是占了全球的80%。在商业航天领域,民营企业首次展现出巨大的能量。

中国不一定必须要有一家SpaceX这样量级的民营航天公司,但必须要有一支强大的民营航天力量,把更多的可能吸纳进航天事业中来,形成合力参与未来的国际竞争。

中国的航天事业,当前仍然是以国家队为主导,但民营航天也有其独特优势。这首先表现为,民营企业在市场端更有活力,可以借助市场力量把更多资本和资源吸纳到航天业中来。这就相当于锅里的肉总量增多了。

而且,民营企业的运作思路更灵活,可以更多试错,说不定就能另辟蹊径,找到一条奇迹之路,实现快速崛起。而民营航天企业的崛起,还可以为我国吸纳、培养更多的航天人才,形成更宽更大的人才金字塔底座。

事实上,从商业角度讲,随着对卫星需求的快速增长,单靠航天国家队也已经难以满足巨大的卫星发射市场需求。

大规模部署卫星,就需要有“低成本、高可靠、高频次”的发射能力。而这就是民营航天的优势,广泛的民企参与可以使我国卫星发射总成本大幅下降,快速提升总的火箭运力。

此外,中国航天业的快速增长,离不开发射工位等基础设施的快速增长。航天基础设施的增长,又需要匹配需求的稳定增长。在这一过程中,民营企业无疑也是重要力量。

人类航天本就是一个不断艰难探索发展的过程,即便在国家层面成败也都是寻常事。我国民营航天起步较晚,但战略意义重大,其发展成长需要更加积极、宽容的社会大环境,要不怕失败,要允许试错。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