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这类做法成为各方彼此心照不宣的“潜规则”,牺牲的是学生利益和教育的成色。
全文1521字,阅读约需4分钟
撰稿 / 任冠青(媒体人)编辑 / 马小龙 校对 / 卢茜
刚识字的一年级学生,也要统一征订两种课外文字读物;教辅推荐订购层层加码,有地方8年间教辅征订人均费用翻番;教辅材料背后利益深度捆绑,有落马教育股长表示,“我推荐课外读物,主要考虑哪种回扣多”……
据半月谈报道,教育领域重点整治的“教辅材料过多过滥问题”,一直以来顽疾难消。一本看似不起眼的教辅背后,可能有着深度捆绑的利益链条。
近年来,国家相关部委多次出台加强中小学教辅材料规范管理的相关规定。许多地方明确规定,一门科目最多订一本教辅。但利益驱动之下,一些地方的教育部门、中小学校仍采取各种“迂回”方式,超出“一教一辅”征订范围,使教辅越订越多,费用越来越高。
贪多过滥的教辅征订,显然有违教育规律,徒增学生的课业压力和家长的经济负担。类似“视回扣推荐课外读物”的做法,更是背离了质量为先的原则,很可能使内容质量不过关、不符合相关阶段学生思维特点的读物流入校园。长此以往,那些用心打磨内容的教辅反倒被逆淘汰,导致正常的教辅市场秩序被扰乱,劣币驱逐良币。
对学生而言,当本该“打辅助”的教辅材料越发越多,存在感越来越强,他们感受到的或许不是“收获知识的喜悦”,而是“身心双重重压”。当每科一本教材之外再统一订购两三本教辅材料,将孩子的书包塞得满满当当,作业越来越多、睡眠越来越少,学生减负又从何谈起?何况,这背后可能还藏着肮脏的交易。
相关报道就显示,在一些学校,由于教辅材料征订过多,孩子根本学不过来,学期结束了还有好些教辅材料没开封。这种不加选择地将材料硬塞给学生,又难以物尽其用的做法,也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这其中,唯二获利的可能只有狼狈为奸的不法书商及部分教育系统人员。
要从源头整治“教腐”乱象,首先就有必要直击其背后的灰色利益链条。正如半月谈报道指出的,如今,教辅领域已然形成了多条成熟的“潜规则”。
比如,有教辅代理商透露,一本教辅材料,刨去发行、税费等成本后还剩不到三成收益,而拿出一到两成用来给回扣,成为所谓的“行规”;不少代理商将相关材料入选推荐书目视为不愁销路的“躺赢”捷径,于是想方设法“围猎”教育部门干部和专家老师,使得进入校园的教辅材料良莠不齐。当这类做法成为各方彼此心照不宣的“潜规则”,牺牲的是学生利益和教育的成色。
对此,除了要畅通举报渠道,对“教腐”乱象发现一起、严惩一起外,还要从机制上进行重塑,铲除相关灰色产业链滋生的土壤。在这一方面,一些地方的探索经验值得借鉴。
比如,从今年秋季开学起,江西省相关部门就推出了一系列明确规定,包括中小学校不再统一订购各类教辅材料;省教育厅组织全省1000余名一线优秀教师,编写覆盖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各学段、各科目的学习辅导资料,供师生免费下载使用等。教辅改革后,老师们更加注重回归教材,学生的课业负担也有效减少。
不同地方的教育资源和发展基础有所差异,上述举措或许不能被完全照搬。但贯穿其中的一个改革思路是值得借鉴的,那就是通过顶层设计,强化教育的公益属性,不断消除教辅市场“暗箱操作”的空间,从而让学校回归育人本质。
学生不是“韭菜”,学校也不是生意场。教辅成“教腐”乱象,该被好好惩治了。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