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世界创新高地,北京大有可为

打造世界创新高地,北京大有可为
2022年06月28日 02:36 新京报

  ■ 观察家

  锚定世界科研创新的潮流与方向,不断开拓进取,北京一定可以开辟发展新境,成为全球视野下备受瞩目的科创之城。

  6月27日,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开幕。大会报告提出,加快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方面,将着眼更好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努力建设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这个提法令人振奋,而北京也有这个底气。高校密布、人才云集的北京,向来就是我国科研的开拓者和领跑者。其实,掰开手指头一数就能发现,蜚声全球的高校,重磅权威的科研机构,不断刷新榜单的创新企业,相当多都在北京。北京在科创方面的优势,可以说是众所周知的“常识”。

  至今,人们仍津津乐道这个故事:1980年,我国第一家民营科技企业就诞生在北京海淀。42年后,科研、创新已经写入了这座城市的基因。作为千年古都,北京毫不违和地成为了一座科技新城。传统文明与现代科技,在这片土地上交融共生、相得益彰,共同构筑了一个多元、开放、典雅、前卫的北京。

  以科研为例,2021年北京研发投入强度6%,在国际创新城市中名列前位,基础研究占比16%,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85件,稳居全国首位。2018年至2021年,北京连续4年蝉联“自然指数-科研城市”榜首。毫无疑问,北京的科研能力是国内翘楚。

  在创新转化方面,北京也十分突出。2021年,北京技术合同成交突破7000亿元,占全国18.8%;高新技术企业数占全国8.39%;20家中小企业入列首批“隐形冠军”;独角兽企业以102家稳居全国之首。

  2021年,北京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9961.6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4.7%。尤其是,注重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北京证券交易所也于2021年正式开市,进一步拓宽了北京科研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的路径。一个万象更新、百业兴旺的北京,正在逐渐呈现。

  而站在新的航程起点上,北京也有着更长远的谋划,未来大有可为。

  比如,此次报告提出,巩固完善高精尖产业格局。瞄准高端、智能绿色方向,积极发展先进制造业,擦亮“北京智造”品牌。增强集成电路、医药健康、氢能等产业带动作用,壮大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围绕光电子、生命科学、低碳技术等领域前瞻布局未来产业。

  报告还特别明确,要一头抓能给行业下定义、定标准的头部企业,一头抓大量崭露头角、有活力的中小微科技型企业,培育更多独角兽、“专精特新”企业和智能制造标杆工厂。这些,都和北京一直以来的发展规划相呼应。

  2021年《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公布,首都未来发展蓝图和路线图铺展开来:到2025年,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基本形成,建设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加快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出台北京基础研究行动方案;推动重点领域前沿技术引领……

  可见,在过去发展历程中积累了相当技术优势的基础上,北京已经提前瞄准全球瞩目的朝阳产业,进一步牢牢抓住了科研、创新这个牛鼻子。显然,北京也有足够的实力向这些关键领域发起冲刺。

  北京得天独厚的教育、科研、创新优势,都会让所有人的目光望向这里,看北京如何在这些问题上破题。而矢志于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的北京,显然也有“义务”作为中国的代表,为此交出一份北京答卷。

  瞻望前方,山高水长。文脉绵延与创新迸发的首都北京,正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只要锚定世界科研创新的潮流与方向,不断开拓进取,北京就一定可以开辟发展新境,成为全球视野下备受瞩目的科创之城。

  □吴瑜(媒体人)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