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一枚时间之矢,老兵穿越历史的烟霞,记录下时代的风雷,化作中华民族精神品质的一部分。
九十五年大江奔涌,近百载浩气长风。在中华民族每一个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都是老兵们计不旋踵,挺身而出,用他们的冲刺与牺牲,挽救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人民的武装力量,由小而大,由少到多,星星之火,终至燎原。
建军95周年,一代代老兵或战死沙场,或逐渐老去,但老兵不死,精神不灭。无数为我们铸就铜墙铁壁的老兵,已是这个民族最宝贵的财富。勿忘老兵,珍视老兵,不负老兵,理当成为全社会的精神自觉。
历史终究渐行渐远,英雄也迟早离场。但时间会记住一切。那些关乎老兵事功的坚硬内核,也将在一次次纪念、缅怀中,成为这个民族的路标,指引后来者望远处,向前行。
战场上的“伤员保姆” 不停歇的“白头医者”
陈良
“再苦再累也欣然,赴汤蹈火何所惧。一片丹心勇向前,铮铮铁骨老兵言。”
——陈良
7月26日,江苏南京,陈良还保留着参加英模大会表彰时在国旗前的留影。新京报记者 王嘉宁 翻拍
陈良,1927年出生,参加过宿北战役、鲁南战役、孟良崮战役、豫东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及抗美援朝战争等,荣立一等功一次,二等功三次,三、四等功20余次,曾在抗美援朝时期被授予二级模范及“伤病员的保姆”称号。曾获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终身成就奖”。
11岁开始传递情报 复员时才穿上军装
杨启俊
“在战场上,我能侥幸活下来,能活着看到我们国家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发展到现在这么强盛,我很知足。”
——杨启俊
杨启俊,1931年出生在昌平县(现北京市昌平区)。1942年,年仅11岁的杨启俊加入晋察冀军区政治教导处第四分队,在门头沟、张家口一带扮作“小叫花子”传递情报。
抗日战争胜利后,杨启俊复员回村。解放战争期间做过地下交通员。新中国成立后,杨启俊先后在华北文工团、昌平电影队工作。2000年退休。
血战严岘山 打到全排只剩自己
李代相
“我参军的时候,真的是义无反顾。我觉得老百姓过得太苦了,我要尽我一份力,让大家过上更好的日子。”
——李代相
李代相保留的历史老照片。他在严岘山战斗中荣立一等功。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翻拍
李代相,1933年8月1日生于泸溪县达岚农村。1950年12月入伍。
1951年4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于严岘山同美国王牌军骑兵一师的两个团血战三天四夜,在大部分战友都牺牲的情况下,用手榴弹、冲锋枪、步枪沉着应对,消灭敌人150多人,战后荣立一等功,后又三次荣立三等功。
1954年4月被保送到重庆第二步兵学校学习。
1959年4月调到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工作,直至退休。
李代相一生历任战士、班长、军校学员、军事教员、助理员、解说中队长、队长、科长、副师职协理员。
经过天安门时,心中默念着小伙伴的名字
隋焕华
“我最喜欢的歌还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以前叫《八路军进行曲》。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背负着民族的希望,我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隋焕华
7月29日,北京西城区,西城区军休二所的离休老干部隋焕华坐在家中,身后的墙上陈列着老照片和奖章、纪念章。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隋焕华,1930年6月出生,山东文登人,中共党员。1947年7月参军入伍,在昆仑县警卫营服役,1949年3月加入三野32军警卫营,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青即战役,1955年获解放勋章,两次荣立三等功。新中国成立后,他又从前方部队被抽调到北京,在中南海周边担任保卫任务。1983年离休,自筹经费组建起双秀之声合唱团和玫瑰园健身队。
以文为枪的600多个日夜
孙佑杰
“战地记者要有正确的生死观,不要怕死,但随时随地争取不死,去完成你所担负的任务。越是战争惨烈的地方,越是需要去记录的地方。”
——孙佑杰
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孙佑杰。新京报记者 朱清华 翻拍
孙佑杰,1926年出生于山东省文登县,1945年进入抗日军政大学胶东支校从事美术宣传工作并加入八路军,先后参加了孟良崮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重大战役。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他以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地记者的身份深入朝鲜战场,进行采访报道工作。先后荣立10次战功。
做野战医生,没有比救命更重要的事
于芝林
“我们以前的愿望很朴素,就是让人人有饭吃,人人有衣穿,“高楼大厦,电灯电话”,要后辈们不再受苦,现在这些都实现了。”
——于芝林
7月24日,江苏苏州,1951年,于芝林(左2)和战友们的合影老照片。新京报记者 王嘉宁 翻拍
7月24日,江苏苏州,于芝林年轻时的照片。新京报记者 王嘉宁 翻拍
于芝林,1926年出生,1941年1月入伍,1943年5月入党,曾任宣传队员、卫生员、79师医院院长,98师医院副院长等职。曾参加过抗日战争;在解放战争时期,先后参加过孟良崮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先后荣立三等功4次,二等功1次;获独立自由奖章、三级解放勋章。
打枪最准的卫生员,在战场上救下65位战友
于仁祥
“人生旅途中,可以说“处处有战场”,在身陷人生困境时,我都会用战争年代里坚定的胜利意志、旺盛的斗争精神来面对,始终相信困难只有一个,而解决的方法有千百个。”
——于仁祥
7月26日,江苏南京,于仁祥年轻时的照片(1955年)。新京报记者 王嘉宁 翻拍
于仁祥,1931年出生,1947年8月入伍,1949年2月入党。参加过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抗美援朝战争、对越自卫反击战等。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15次,四等功3次,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三级国旗勋章、功章各1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次,解放军医疗成果二等奖3次、三等奖3次。现为江苏省军区南京第七离职干部休养所离休干部。
炮火中,击落四架美军战机的“中国之鹰”
施光礼
“要敢打,任何敌人都能被我们打倒!”
——施光礼
7月24日,江苏苏州,施光礼老照片。新京报记者 王嘉宁 翻拍
施光礼,江苏省军区苏州第五离职干部休养所离休干部,江苏靖江人。1927年2月出生,1945年5月入伍,1945年9月入党,曾参加抗日战争、抗美援朝战争。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一名飞行员,他驾驶着米格-15,一人击落四架美方飞机。在炮火的洗礼中,施光礼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4次,还获得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颁发的“二级自由独立勋章”。
在朝鲜战场和美军坦克“硬碰硬”
孙才
“我的一生都为我国装甲兵事业奋斗,对坦克充满了感情。希望我们的党和国家越来越好,坦克部队能不断发展,不断进步。”
——孙才
7月25日,江苏南京,孙才。新京报记者 王嘉宁 摄
孙才,黑龙江鸡西人,装甲兵指挥学院原副院长。1930年1月出生,1947年11月入伍,1949年8月入党,参加过平津战役和抗美援朝战争等,历任宣传员、供给员、作训参谋、作战参谋等职,多次参加我国核武器(装甲兵部分)效应实验。1988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90年6月离休,获胜利功勋荣誉章等。
驻守边疆十余年 把西藏当第二故乡
汪琦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更没有我个人的一切。我坚定对党的信仰和革命理想不动摇,不忘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入党誓言,永远听党话,跟党走。”
——汪琦
7月27日,江苏南京,20世纪50年代,汪琦(前排右一)和同做机要工作的战友合影。新京报记者 王嘉宁 翻拍
7月27日,江苏南京,汪琦和其资助的藏族学生合影。新京报记者 王嘉宁 翻拍
7月27日,江苏南京,汪琦老照片。新京报记者 王嘉宁 翻拍
汪琦,1931年9月出生,1949年2月入伍,1950年在四川入党。随第二野战军第十八军进军大西南,是首批进藏女兵之一。现为江苏大学离休干部、江苏省军区南京第十六离职干部休养所离休干部彭光遗属。
新京报记者 王嘉宁 王子诚 摄影报道
新京报记者 陈亚杰 杨雪 左琳 朱清华 徐杨 评论员 王言虎 文字报道
编辑 刘晶 张湘涓
校对 陈荻雁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