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上热搜的云南靖外明德小学:一个班级一块田,课堂搬进大自然

火上热搜的云南靖外明德小学:一个班级一块田,课堂搬进大自然
2022年09月30日 10:19 新京报

上千名师生三餐吃的瓜果蔬菜都是自己种的、学校里不仅有植物温室还有“动物园”……近日,“自给自足”的云南靖外明德小学火上热搜,一众网友在相关话题下纷纷留言“太棒了”“羡慕”“能培养学生的劳动热情和劳动能力”。

记者采访中得知,自2008年建校以来,明德小学一直十分重视劳动教育,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目前已建立起带有学校鲜明特色的劳动课程和评价标准,同时,劳动场所不断拓展,劳动课越来越有意思。

在该校校长雷应飞看来,学生们不应该呆板地在课堂上学习,而是应该在户外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实践自己劳动的学习模式,“这样对孩子的成长和教育更好。”

从管好“小盆花”、洗红领巾开始

秋季学期伊始,重返校园的明德小学学生们,最期望见到的可能是班级里自己种的“小盆花”、农场里的责任田和特种养殖区的各种动物。

明德小学特种养殖区有很多动物,学生们在喂鸵鸟食物。受访者供图

“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小盆花,花盆是我们发给学生的,学生可以从我们提供的各种花苗里选择种什么。”李磊科是该校专职劳动老师,同时负责学校农场的各种管理和运营维护工作。李磊科告诉记者,小盆花从栽种花苗到日常浇水,都由学生负责,“每个班级学生的小盆花放在一个固定的地方,属于班级的公共盆花。”

农村的学生上劳动课,有必要吗?

对于这样的质疑,雷应飞表示,现在的农村孩子很多不做家务不干农活儿,正在丧失作为农村孩子的优势,所以农村学校特别有必要上好劳动课,守住农村学校的优势,“孩子在群体劳动中特别高兴,这些劳动对他们来说也特别新鲜。”

为了让学生们对劳动课保有“新鲜感”,学校为不同年级的学生设置了劳动课程以及家庭劳动内容。

建校之初,学校的劳动课仅是带学生绿化和美化校园,第二年拓展到学生在农场中体验劳动……经过十几年的发展,靖外明德小学的劳动课已有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课程设置和评价标准,全校按年级开设有内务整理、绿化美化、蔬菜栽种、动物饲养、家务劳动、职业体验等相关课程。

此外,学校还采用班级责任地的方式,为每个班留了一小块地,交由班级管理,从翻地、播种、施肥、除草,到采收、送交食堂等环节,都由学生参与完成。

在雷应飞看来,这个过程不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劳动量,更多是让孩子在劳动的过程中接近自然,了解一些基本常识,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让孩子得到锻炼。

在《靖外明德小学各年级学生劳动要求》表上,记者看到,对一二年级的学生而言,劳动课首先要培养的是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如刷牙、叠被、洗红领巾等,同时,学生还要学会扫地、拖地、擦桌椅,并管理好自己的“小盆花”、小动物。

三四年级的学生要全面规范自己的内务,学会打扫环境并保持干净,管理学校公共盆花,管理班级责任地,参与栽种、浇水、除草、采收等工作。五六年级的学生要熟悉二十四节气、民间谚语、熟悉大多数植物生长规律,还要参与野外综合能力实践(野炊)。

劳动老师示范采摘技巧,学生学得“有模有样”

金秋九月,明德小学的农场里瓜果蔬菜陆续丰收。学校三位劳动老师一直在忙碌着。每天根据学校食堂的“点单”,组织学生采摘蔬菜、准备食材是劳动课的一大内容。

明德小学的学生们在采摘茄子。受访者供图

“采摘蔬菜都是老师们先做示范,坏掉的部分要去掉,只留下好的部分。”李磊科表示,蔬菜采摘可不是小事儿,有许多要注意的地方,“比如茄子,要避开有刺的地方,左手拿着茄子秆,右手拿着茄子往上提,用力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蔬菜采摘完成后,学生们还要四到六人一组,抬着蔬菜筐去食堂。

其实不只是蔬菜采摘,蔬菜、作物种植都是劳动老师先示范。“像小锄头,我们有40多把。种豌豆、种茄子、种白菜都是我们老师先来,学生跟着做。”李磊科表示,学生们在种植的过程中慢慢感受劳动的不易,“这个过程肯定比较辛苦,但能让他们以后珍惜劳动成果。”

火上热搜的视频中,蓝天白云下,明德小学的学生们在农场里拔草、摘菜,满满的笑意几乎要溢出屏幕。

在雷应飞看来,学校的留守儿童居多,抓劳动教育可以释放孩子们的生活压力、学习压力、亲情的疏远压力,调节孩子们的学习状态,也可以让孩子们更有精力去学好文化课,学好文化知识。

在雷应飞的努力和坚持下,学校的劳动课场所也在不断拓展,从最初只有一个农场到现在已经形成了“农场+科普园+特种养殖区”的组合式劳动场所,全校劳动教育基地达150余亩,里面不仅种植了花花草草、各种蔬菜、农作物,还养着家禽以及鸵鸟、梅花鹿等动物。

李磊科告诉记者,各个劳动场所的日常运作都有专人负责,其余老师空闲时间也会帮忙,“去年开始,我们还在学校种植中草药,有石斛、白芨等等,现在长势不错。”

到大自然的怀抱里求知

走出教室,在农场里可以看到各种蔬菜,在科普园里可以看到香蕉、菠萝、火龙果等热带水果,在特种养殖区可以看到鸵鸟、梅花鹿,鸸鹋、孔雀、竹鼠、豪猪等多种动物……对明德小学的老师们而言,丰富多样的自然教学资源就在眼前。

第五个丰收节,学生们展示自己的画。受访者供图

劳动课之外,美术课、科学课、语文课,越来越多的课程搬到了室外。

田园美术课已经成为明德小学的一大特色。“课本上要画的,凡是可以带到教室外面或者在农场里可以进行、可以看到的,就让孩子们到实地去。”雷应飞表示,到大自然的怀抱里求知,远比呆在屋子里读书,更富有诗意。

于是,明德小学学生们的美术课变得异常丰富:可以收集树叶做手工,收集泥土捏泥塑,去农场、去学校的“动物园、植物园”里写生和绘画。

语文课也有了不一样的体验。9月29日,雷应飞在朋友圈分享了一节四年级语文课《爬山虎的脚》的上课场景:孩子们有静静观察的,有交流讨论的,有扒开叶子找脚的、有激动地大吼的,有拿着枯死的爬山虎的脚展示的……其中有一个孩子说:“老师,我可不可以也爬一爬?”老师点点头,他还真的学着爬山虎紧紧扒在墙上,给大家做了一个示范,成了乱成一锅粥的课堂……

语文课上,学生们走出教室观察爬山虎。受访者供图

而这样“乱成一锅粥的课堂”成了明德小学学生们最喜欢的课堂。

今年4月21日,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规定今秋开学起劳动课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

对于这所位于云南农村的小学而言,劳动课不但提前“超标准”完成任务,还因地制宜,变得越来越“有趣有料”。

新京报记者 杨菲菲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赵琳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