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急救教育进校园,关键在让学生动起手来 | 新京报快评

心肺复苏急救教育进校园,关键在让学生动起手来 | 新京报快评
2022年10月14日 20:58 新京报
▲越来越多的学校重视急救培训教学。资料图。图/IC photo

据澎湃新闻报道,浙江衢州市政府办公厅日前印发《全面推进新时代南孔学子“一文一武”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其中的“一武”,即要求全面普及基本生存技能和野外急救能力。对初中阶段学生,实施方案则提出了心肺复苏、海姆立克急救法等急救技能要求。

2021年,教育部曾印发通知实施青少年急救教育行动计划,并开展全国学校急救教育试点工作。浙江衢州此次专项行动实施方案中,明确了学校急救教育内容,既是落实教育部的相关要求,也可以看出当地对青少年急救教育的重视程度,值得肯定。

实际上,从越来越多急救课程进校园的案例,我们也可以看到,学生在现代社会中生存、生活所需的基本技能训练,已经成为当前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但在青少年急救等生存技能教育方面,我国目前整体仍处于初始探索阶段,面临体系化不足、专业化欠缺等问题。

曾有青少年急救课程设计者在采访中就表示,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大多数青少年表现为不懂、不会、不敢。因而,将急救技能纳入学校教育中,对于推动青少年乃至全民急救教育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鲜活的案例中,最能直接体会到专业急救技能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2020年12月,上海一名15岁高中生对倒在路边的一位老人持续进行心肺复苏,一直坚持至救护车到来,最终老人被成功救治,成为学校急救教育的成功案例。

在急救过程中,这位学生不仅先后使用了海姆立克急救法、体外按压这些急救方法,也教会了老人“鼻式人工呼吸”。而他之所以能够准确判断老人倒地原因,且临危不乱地有效施救,自然离不开他在学校急救课程上得到的扎实训练。

由于现场施救过程是复杂的,年龄、体能、心理、急救等各种因素交织,施救者专业的、系统的培训经历至关重要。因而,心肺复苏等急救教育进校园,如何让学生具备动手能力也是关键。

这就需要学校和相关教育部门在急救课程设计和师资配备上,多花费功夫、多费心思,如不同年龄段该如何分配学习内容与难度等细节,都需落实,才能让学生们做到理论和实战相结合,而不流于“纸上谈兵”。

为此,浙江衢州方面已在实施方案中明确,不仅要将包括急救等生存技能教育贯穿于《体育与健康》《科学》等课程,同时还要发挥高校、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学校等单位户外研学、师资力量的优势,探索户外研学、拓展训练课程开设和野外生存、野外露营活动开发,并联动红十字、消防救援等开展相关教育。

这种协同机制,无疑是在课程、师资以及实践场所等方面,为学校的急救教育提供了更为切实的保障。此外,在深圳,学校急救教育可依托急救培训基地展开培训,同时发展校内教师、社工等符合资格者成为课程辅训导师等。这些先行一步的尝试,也可资借鉴。

其他如课时安排、学习时间、考核标准、教师与学员配比、教具配置以及耗材和培训费用等,都需学校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细化、落实到日常教学里面去。

总之,要切实做好学校急救教育,不仅要有科学、完善的实施方案,更要将方案内容一一落到实处,让学生们动起手来,方能真正习得在现代社会中生存、生活所需的基本技能。

撰稿 / 新京报评论员 丁慧

编辑 / 何睿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