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北京市平谷区峪口镇东樊各庄村附近的农田中,60亩旱稻刚刚收获完毕,农民们整理土地,等待来年三月播种豌豆。
种植旱稻的地方,是平谷区2022年打造的“博士农场”之一,今年春季,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博士朱作峰,和这里的合作社一起,共同尝试种植旱稻,第一年种了十多个旱稻品种,在其中选择适合当地种植的品种。
旱稻,《齐民要术》就曾记载
旱稻,是水稻的一种生态型,也叫陆稻,简单来说,它是可以在旱地种植的水稻。朱作峰介绍,“旱稻是人们通过选育,在水稻中选择出来的一些可以适应旱地生长的品种。一般来说,旱稻也分为不同的类型,有水旱两用的品种,可以在水田种植,也可以在旱地种植,也有专门种植在旱地的品种。”
旱稻通常种植在旱地,但并非不需要水,朱作峰介绍,“旱稻可以看作是水稻进化的路径之一,即相对耐旱,而且节水,在没有灌溉条件的地方也能种。但还有一个条件,是降水相对丰沛。也就是说,不是所有旱地都适合旱稻,需要降水条件较好。”
我国有悠久的旱稻种植历史和经验,大约1500年前成书的《齐民要术》中,就记载了旱稻种植的技术。
在过去,我国南北方都有旱稻种植。朱作峰介绍,“以前北京也有种旱稻的历史,但相比水稻,旱稻产量较低,慢慢种的就少了,已经很多年没有规模化种植了,只有个别农民偶尔零星种一点儿。”
朱作峰和他的团队,是我国研究旱稻育种较早、时间也较长的团队。朱作峰告诉记者,他们团队育成的旱稻,通过国家审定的品种,目前已有9个,在全国范围内,国家审定的旱稻品种也有20余个。
近年来,气候的剧烈变化、极端天气的频繁出现,使得旱稻再一次被社会关注。朱作峰说,“比如今年南方旱情,使得人们意识到,旱稻在未来或许有更好的应用前景。同时,由于降水线的北移,北方一些地方降水增多,也有了种植旱稻的条件。”
古老,却又新鲜的经验
60亩旱稻种植的地方,是中桥村的一家合作社,合作社在当地有近3000亩耕地,主要用于豌豆繁种。合作社负责人张涛告诉记者,她在这里种了20多年地,一直都种豌豆。每年两季,上半年种豌豆,由合作社统一供种、提供管理技术、统一回收,回收的豌豆作为种子出售。
“豌豆在3月初顶凌播种,那时候土地刚化,还有冰凌,最适合播种,到6月初收获,生长期90天,收获之后,就要面对轮茬的问题。”张涛说。
在以前,下半年的一茬主要是农民自行种植,主要种玉米。张涛一直在寻找更适合轮作的作物,“博士农场”的设立,给了她新的选择。
“博士农场”设点以后,通过钱前院士介绍,张涛认识了中国农大教授朱作峰,也了解到中国农大团队育成的旱稻。她觉得,旱稻是一个更好的轮作物。
张涛听说过北京种旱稻的故事,但她20多年的种植生涯中,却从未见过,对她、对合作社的农民们来说,种植旱稻是历史中的故事,也是新鲜的经验。
通过“博士农场”,朱作峰和合作社达成合作,在农场试种60亩左右的旱稻。旱稻包括十多个品种,“第一年种植,主要是选出一些适合本地环境的品种。”
和水稻需要育秧插秧不同,旱稻采用直播的方式,更节省时间。由于不同品种的生长期不同,有些品种需要套种,“在豌豆成熟前半个月左右,浇最后一次灌浆水的时候,把稻种直接撒在地里。半个月后豌豆收获,水稻苗10厘米左右,很软,不影响豌豆机收。另一部分生长期较短的稻种,在豌豆收获后直接用播种机播种。”
千斤,四个月后的收获
5月到6月播种,生长期不同的旱稻,收获时间也不一样。从10月初,农场中就开始逐渐收获,到10月20日左右,十多个旱稻品种收获完毕。
“从目前看,种植的情况不错。”朱作峰告诉记者,十多个品种中,有四五个表现很好,比较好的品种,亩产估计能达到1000斤左右。
“相比水稻,旱稻的产量低一点儿。比如水旱两用的品种,在水田和旱地种植,一般情况下,亩产相差200到300斤。所以在北方,旱稻亩产能达到千斤,算是比较好的产量了。”朱作峰说。
在张涛看来,试种也是成功的,下一年,还会继续进行选择,在今年选出的品种中,进一步选出产量更高、更稳定的品种,继而进行推广。
张涛告诉记者,由于第一年试种,所以她和合作社的成员达成协议,以玉米亩收益为基础,议定每亩地产出的旱稻,以1500元的价格回收,“当时也不知道能产多少,所以就没有定具体价格,不管多少,都是1亩1500元,哪怕一粒也没长成,也是这个价格。等真正选出合适的品种,推广的时候,会签订新的协议。按照豌豆的模式,统一供种、提供管理技术、统一收购。”
张涛计划,未来旱稻推广后,同样主要种植繁种的旱稻,“我们做了很多年种子的生意,有渠道,也有制种的设备,未来也想把旱稻繁种制种发展起来。”
未来,旱稻应用前景广阔
相比水稻,旱稻产量较低,但同时,旱稻也有诸多特有的优势。
耐旱节水是旱稻主要的优势之一,“这些年来,气候变化剧烈,耐旱作物的需求也在逐渐凸显。有些地方降水丰沛,但没有灌溉条件,不能种水稻,却可以种植旱稻,保障粮食生产。”
旱稻还是和豆类轮作的优秀作物,“旱稻的生长期,和豆类普遍有较好的衔接,茬口比较合适,有些生长期短的,基本不冲突。即便有些生长期长的稍有冲突,也可以通过套种解决。”朱作峰说,“豆类有很好的固氮作用,是肥田作物,豆类和旱稻轮作,旱稻的产量相对较高,而且比较稳定。”
甲烷排放较少,也是旱稻的优势之一,朱作峰说,“水稻田因为长期泡在水中,会释放较多的甲烷,旱稻基本没有这个问题。”
此外,由于旱稻采取直播的方式,省去了育秧、插秧,也更适合劳动力缺乏的乡村种植,“很多地方,种地的都是留守老人,人工插秧非常辛苦。机器插秧也有成本,如果用机器直播,就可以节省不少成本和人工,有比较好的推广价值。”
粮食安全,事关14亿人吃饭问题,而在气候剧烈变化的今天,耐旱节水的旱稻,或许会带来新的发展契机。朱作峰说,“当前推广旱稻有一定的优势,一方面我们有悠久的旱稻种植历史,另一方面,旱稻对我们应对气候变化、保障粮食安全,也有很好的帮助。”
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刘军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