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堡遗址考古初步成果:明确长城修建的主观定位

清平堡遗址考古初步成果:明确长城修建的主观定位
2023年02月22日 13:16 新京报

新京报讯(记者张建林)清平堡是长城体系中的一个营堡,建成至废弃延续时间二百年左右。记者22日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清平堡遗址考古初步成果显示,清平堡在修建之初的自我定位具有军事、商贸二重性,在使用过程中,营堡内及周边发生的更多是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

清平堡遗址位于陕西靖边县杨桥畔镇东门沟村,为明代延绥镇长城三十六营堡之一,同时也是明蒙之间互市的场所之一。清平堡修建于明成化十一年(1475),弃置于康熙年间。清平堡位于毛乌素沙漠边缘向东南突出的一个部位之中,平面略呈长方形,南北长约600米,东西长约300米。堡内外高低起伏,为流沙覆盖。

陕西明代长城及清平堡遗址分布示意图。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图

2007年,在中国长城资源调查项目开展时,专家曾对清平堡进行过考古调查,了解了清平堡的平面形状、保存状况等地表可见的信息。2020年4月,当地村民在堡内中部取沙时暴露出泥塑造像、鎏金铜像、铁香炉及砖瓦和陶、瓷残片等遗物,随即上报当地文物部门。2020年5月起,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清平堡遗址进行调查测绘,并对取土地点开展抢救性发掘工作。

据介绍,清平堡考古是对中国长城遗址进行的首次大规模科学考古发掘,近三年来,考古专家在清平堡遗址揭露出中心楼、南门及瓮城、显应宫、民居与商铺、堡外的寺院等遗迹,出土了大量建筑构件、生活用瓷碎片、彩绘泥塑神像。

位于清平堡规划中心位置的中心楼遗址。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图

专家表示,中心楼原本为一座高台楼阁建筑,位于清平堡的规划中心位置,现仅存台体部分,台体下设四出券洞,连接堡内四条主干街道。中心楼本身及其在城址中的建筑布局,最早可追溯到汉代的市场,反映出营堡的商业功能属性,这是营堡自我定位的一个体现。

南门位于清平堡南城墙中部,与中心楼南侧券洞正对,整体破坏严重,门外设瓮城。专家认为,“重门御寇”,南门及瓮城址的军事防御属性是营堡修建时自我定位的另一个体现。

清平堡遗址出土的彩绘泥塑。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图

考古人员在显应宫发掘出两大类泥塑神像,分别是明朝风格的形象和蒙古风格的形象。显应宫位于中心楼西侧偏北,平面为长方形。建筑结构保存完整,由砖砌的照壁、大门、院墙、戏台、东西两庑、正殿、寝宫等部分组成,整体呈轴对称分布。显应宫的前朝后寝、戏台与照壁、东西两庑的结构,都体现出浓厚的中原文化因素。“这反映出当时在清平堡内,蒙汉两族人民交流融合、平等共处的情况。”专家称。

此外,考古人员在中心楼南侧街道两侧清理出较为密集的小型建筑10余间,这批建筑分布密集,多为“一宇两内”的结构,住房内有砖砌火炕,院落中有碾房或磨房的遗迹,为当时驻堡军民居住的普通民居。这样格局的民居建筑,一直延续到了现代,在当地占据着主流地位。这些遗迹也反映了北方文化与中原文化在清平堡中交流融合的情况。

普通院落鸟瞰。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图

专家认为,以清平堡为代表的长城遗址是长城两侧民族与文化发生碰撞、交流、融合的场所。对清平堡遗址的考古工作,也明确了长城修建时的主观定位,明确长城在使用过程中所起到的具体作用,进一步认识到了民族的融合发展与文明的交流互鉴始终是历史的大势。

编辑 陈静

校对 陈荻雁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