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访无回复、年底不立案?法院信息化正在推动解决这些问题

信访无回复、年底不立案?法院信息化正在推动解决这些问题
2024年05月16日 17:30 新京报

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在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也是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因此,法院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正在用技术、用数据推动解决影响人民群众公平正义感受的具体问题。

5月1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法治蓝皮书·中国法院信息化发展报告No.8(2024)》。法院信息化有何成效,又面临哪些问题?它将解决群众在诉讼过程中遇到的哪些具体问题?

图为《法治蓝皮书·中国法院信息化发展报告No.8(2024)》。主办方供图

打通最高法和地方法院来信来访业务,回复率达95%以上

2023年,最高人民法院提出全国法院“一张网”建设方案,推动诉讼服务、审判管理、人事管理等深度融合,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全国法院一体化应用能力。

在诉讼服务方面,蓝皮书指出,诉讼服务信息化应用场景更加丰富,建成由诉讼服务大厅、在线服务平台、“12368”诉讼服务热线等组成的诉讼服务信息化体系。最高人民法院以人民法院在线服务小程序为基础,升级建设人民法院在线服务网,构建司法公开、诉讼服务、申诉信访三位一体的全国法院统一在线服务门户。

经过信息化改造,各地法院诉讼服务中心普遍集成诉讼引导、立案登记、释法答疑、信访接待、司法救助、调解速裁等功能。线上的诉讼服务平台、人民法院在线服务小程序、人民法院律师服务平台、网上退缴费系统、人民法院调解平台日渐成熟。

以来信来访为例,最高人民法院信息中心主任孙福辉介绍,群众重复来信来访问题突出,特别是重复来信占比60%。“来信主要是登记,回复率较低,不回复就会再来信。最高法提出了‘有信必复’。对此,我们打通来信来访业务,最高法和地方法院纵向打通,能够将来信来访及时传导至地方法院。”孙福辉介绍,从去年9月至今年2月,来信来访的回复率达到了95%以上。

依托审判数据测算管理指标合理区间,不再片面追高

在审判管理方面,蓝皮书指出,2023年,最高人民法院高度重视审判执行态势分析研判,人民法院审判质量管理指标体系逐步形成。最高人民法院信息中心为业务部门提供“业务专窗”服务。2023年,初步建成刑事、环资、知产、巡回、执行等17个“业务专窗”,可支撑相关业务部门查看案件审判态势、案件特征、重点关注领域、案件突增突降情况、审判管理质量指标等数据。同时,为审判业务条线提供数据分析服务。

审判管理工作是业务工作的驱动力,去年4月最高法提出建立新的审判质量管理指标体系,今年正式使用。信息技术能为审判管理做什么?孙福辉表示,通过对历年审判数据的分析,测算出各个指标的合理区间,不再片面追高,从而最大化利用司法资源。此外,建立质量、效率、效果模型,每月、每季度测算,经过会商向社会公布。“这些都对审判工作产生很大触动。”

在新的审判质量管理指标体系中,审限内结案率替代了年度结案率,推动解决年底立案难的问题。“但有的法官为了追求更高的审限内结案率,会变更、延长审限。”孙福辉表示,对此我们设置了审限变更率、延长审限率的指标,既能很好地督促法官办案,又能防止不立案。

此外,从关注上诉率到关注上诉被发改率也是指标体系的一大变化。孙福辉表示,当事人上诉有的是审判有问题,有的只是要使用上诉的权利,并不能很好反映审判质量。通过设置上诉被发改率,能够更好体现审判能力和案结事了的能力。

孙福辉介绍,“通过数据分析,审判质量管理指标体系的26项指标中有16项趋优,促使我们投入资源更少,体验和效果更好。”

人工智能应用已落地法院信息化系统,专家表示“需慎之又慎”

此外,最高人民法院信息中心推动数字法院大脑实现实体化、规模化应用,与司法大模型集成,具备为用户提供智能检索、智能交互和智能推荐能力。

蓝皮书指出,人工智能引擎相关能力在法院信息化系统中落地应用。2023年,最高人民法院信息中心搭建起法律法规查询、公文生成及纠错、笔录精简等大模型应用场景,在办案系统、统一工作桌面集成上线语音识别、离线转写、文本翻译、图文识别等。

基于海量司法大数据资源的知识自动生成机制,司法知识服务平台上线多项智能化服务,新增争议焦点、繁简分流等19项服务;在办案平台集成应用类案智能推送、卷宗智能编目、案件画像等智能化服务;在河南高院试点上线规范量刑智能辅助、“四类案件”识别、离线语音转写等智能化服务。2023年,数字法院大脑上线智能化服务61项,为全国法院提供智能服务78亿次。

同时,蓝皮书指出了法院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如系统集成性不高、稳定性不够、数据质量存在短板、安全性制约发展等。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王祎茗提出,司法大数据辅助社会治理的能力有待提升;在线诉讼指南公开状况不佳,导致无处不在的数字鸿沟;新技术应用中用户的知情权没有得到充分保障,尤其是人工智能在司法领域的应用需要慎之又慎、充分论证。

新京报记者 行海洋

编辑 樊一婧 校对 李立军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