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心安处是吾乡——探访大山深处的精神障碍托养中心

此心安处是吾乡——探访大山深处的精神障碍托养中心
2024年05月23日 18:01 新京报

在房山区国家地质公园十渡仙栖洞风景区内,有一所占地210亩、核定床位350张的托养中心——北京仙栖谷精神障碍托养中心(以下简称“托养中心”)。这里接收稳定期精神障碍人员,提供托养托管服务,精神障碍患者在此被称作“学员”,机构内也见不到“精神病”“精神障碍”或其他诸如此类的字眼。

走进这家位于大山深处的托养中心可以看到,宽敞的院子里摆着数张长凳和摇椅,午睡结束的学员坐在树下唱歌,粗壮的树干上还挂着几只栩栩如生的松鼠模型。开放式托管托养、专业的康复治疗,使得一些学员在这里恢复了自理能力,甚至能正常工作了。

北京仙栖谷精神障碍托养中心内,学员们在大树下乘凉,医护人员在一旁照护。  新京报记者 叶红梅 摄

“红马甲”激活“学员”的热情

“无数精神障碍患者出院后,家人没有能力看管,社会上又缺乏精神障碍患者的托管托养机构,造成患者陷入出院、复发、再住院、再复发的恶性循环,并最终因病致残致贫,让人痛心。”托养中心负责人郭勇表示,这也是他创办托养中心的出发点。

托养中心成立于2021年。如今,这里集医疗、托管、康复三大功能于一体,既有治疗室、药房,提供专业医疗服务;也有托养区域,配备350张床位;还有阅读室、活动室,学员可以阅读、打台球、唱歌;后山大片的菜地里种着小葱、豆角等蔬菜,果园内也有枣树、柿子树和苹果树等果树,学员们可以在种菜、摘果等多样的活动中试着慢慢康复。

北京仙栖谷精神障碍托养中心菜地里种着小葱、豆角等各类蔬菜,学员可在此种菜、摘果,有助于康复。  新京报记者 叶红梅 摄

在郭勇看来,精神障碍患者就像是“来到小狗世界的小猫”,“他们需要适应小狗世界的规则、规范。”郭勇说,尊重精神障碍患者是精神康复的必要前提,这里提尊重与平等,称患者为“学员”,称工作人员为“老师”,学员要学着正确服药和康复,老师在这个过程中提供服务和帮助。机构内也见不到“精神病”“精神障碍”或诸如此类的字眼,开放式托管托养的温情代替了监护隔离的冰冷,学员们没有统一着装,都穿着便服。

新京报记者在参观时看到,有的学员围坐在一起,在老师的指导下高声歌唱;有的聚精会神地打着台球;也有学员主动与来此参观的人打招呼,状态和常人别无二致。值得注意的是,有学员身上套着红色的马甲,据郭勇介绍,为激励学员积极主动配合治疗、踊跃参加康复活动,托养中心每月评选“优秀学员”“最美义工”。作为对“优秀学员”“最美义工”的奖励,中心每周组织他们外出旅游,拓展训练活动。“大家非常高兴,踊跃参加,积极配合仙栖谷的各种康复活动,效果显著。”郭勇说。

北京仙栖谷精神障碍托养中心诊室内,学员接受医生问诊。  新京报记者 叶红梅 摄

大学生走出阴影“向阳而生”

郭勇注意到,由于社会普遍的误解、歧视与偏见,很多精神障碍患者及监护人都不敢面对现实,不承认患者有病并拒绝治疗。“实际上我国治疗精神疾病的技术非常成熟,70%以上的患者只要及时且坚持接受治疗,病情都会得到康复、改善甚至是治愈。”

据了解,家住朝阳区的患者张先生,患有严重的精神发育迟滞,生活不能自理,其父母均是肢体重度残疾,母亲一度处于精神崩溃边缘。后来张先生入住托养中心,经过医护人员半年的精心护理及康复老师的系统培训,不仅生活已能完全自理,还积极参与日常义务劳动,踊跃参加体育锻炼,礼貌待人,对生活也充满了信心,为窘迫的家庭带来了希望。

北京仙栖谷精神障碍托养中心餐厅,工作人员正在为学员备餐。  新京报记者 叶红梅 摄

大学生小安患有严重的精神分裂症,一度对生活感觉绝望,且不配合治疗。后来,经过托养中心医护人员的悉心照护及康复老师的系统培训,小安成功走出阴影,积极配合治疗,康复效果良好,并能在托养中心做些辅助性的文秘工作。近期,以小安为原型的微电影《向阳而生》获得北京国际电影节微电影一等奖,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果。

为更好地促进学员康复,托养中心将开展特色艺术疗愈活动。“我们将结合托养中心实际情况,在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研究会、中国农民书画研究会的支持下,组织学员开展新时代、新生活、新年画活动;在专业俄罗斯面包师指导下学习面包制作技术;结合当地特产制作柿子面条、铁棍山药面条;继承传统技艺,制作纯天然绿色豆制品。”

新京报记者 叶红梅

编辑 陈静 校对 张彦君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