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写北京中考作文秀文采:盘子是圆的,菜却是“五味”的

大模型写北京中考作文秀文采:盘子是圆的,菜却是“五味”的
2024年06月24日 21:25 新京报

6月24日,2024年北京中考作文题目出炉,学生可任选“北京游记”以及“盘中餐”两个题目。那么,中外大模型在这方面的表现分别如何呢?

以下为具体题目要求: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一篇作文。

(1)故宫、人民英雄纪念碑、香山、居庸关、卢沟桥、漕运码头……坐落在北京中轴线或文化带上,成为北京的文化标志。胡同古镇、奥运场馆、美丽新农村……同样富有文化内涵。漫游北京,寻古访今,可以丰富见闻,开阔视野,感受真善美。请选择你熟悉的地方,写一篇游记,题目自拟。(本试卷第一大题涉及的文化场所不在写作范围内)

(2)一日三餐,往复循环,“盘中餐”熟悉又陌生。盘中可盛一饭一蔬,让我们体会家庭的温暖,理解稼穑的艰辛,回味故土的风情,感受文化的厚重。请以“盘中餐”为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要求:将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作文内容积极向上,字数在600-800之间,不出现学校的真实校名、师生姓名等。

对此,记者挑选国内大模型讯飞星火,以及国外大模型GPT-4o,令其分别以“盘中餐”为题,写一篇中考作文。

讯飞星火生成内容:

盘中餐

盘子是圆的,菜却是“五味”的。

大乳白的盘子里装着菜,青翠欲滴的蔬菜,鲜红生津的果实,红白相间的肉,还有金黄色的玉米……所谓的“五味”,也不过如此罢。

盘子是圆的,菜却是“百味”的。

当你看见那盛满饭菜的盘子,你会想到什么?是厨师精湛的技艺,是母亲悉心的照料,是别人为你端上的丰盛晚宴。不,你该想到的,应是烈日下农民挥汗如雨的劳作。

盘子是圆的,菜却是“千味”的。

多少个春秋,人民面朝黄土背朝天,在那片属于他们的土地上辛勤地耕耘着。多少个白天,他们头顶炎炎烈日,汗水浸湿了衣服;多少个夜晚,他们忍着蚊虫叮咬,露水打湿了衣衫。当庄稼丰收时,他们欣慰地笑了;当灾害降临时,他们难过地哭了。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用自己的汗水哺育了一棵棵稻穗、一片片叶子、一粒粒小麦……

而今天,我们吃着盘中的美味,却为什么不能从中体味出农民的辛劳呢?

当我们品尝着盘中美味的时候,可曾想过那辛苦耕作的农民?可曾想过那一滴滴汗水,雨点般落到地上的声音?可曾想过在丰收的季节里,农民笑容满面的场景?没有,从来没有。

我们一味地赞叹着食物的美味,却从未想过源头每一颗汗珠的艰辛。

每一粒大米,都是一份责任,未尽到它该有的艰辛,就有愧于那些辛勤的农民。

每一口饭菜,都是一份职责,若没有努力来回报农民的劳作,就有愧于那些辛勤耕耘的农民。

盘中仅仅是美食吗?不,它是农民的责任与报恩的结合体。若没有农民的那份责任感,又怎么会有今天的我们?若没有我们的报恩,又怎么对得起那些辛勤的农民?(讯飞星火生成)

GPT-4o生成内容:

题目:盘中餐

每一天的生活,总不免围绕着简单而规律的节奏展开:晨起,翻开窗帘,阳光透过玻璃洒在餐桌上,炉灶上咕嘟作响,一餐简单的早餐开启了新的一天。中午,忙碌工作或学业后,享受一顿充实的午餐,放松片刻,为下午的挑战积蓄力量。晚间,阖家围坐,一日的劳碌与奔波,在一桌温馨的晚餐中得到舒缓。这就是“盘中餐”的一天,熟悉而又温暖。

盘中餐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满足生理上的饱足,更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连接。我的母亲常说:“一粒米一滴汗,盘中餐尽辛勤。”这句话里蕴含的,不只是对食物和劳动的敬畏,更在于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每一次端起饭碗,望一望碟中色彩斑斓的菜肴,一股感恩的情绪便油然而生。我想起祖辈们在田间劳作的辛苦,他们用汗水浇灌田野,换来了粮食的丰收。那些金黄的稻谷、黝黑的泥土、弯腰劳作的背影,这些都在告诉我们,“盘中餐”来之不易。每一粒米,每一片菜叶,都饱含着劳动的力量与大地的养育。

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背景下,有时我们难免会忽略一粥一饭的珍贵。便利的外卖、快捷的快餐,让我们忘却了料理一餐的乐趣,忽视了家人共同进餐时那份特殊的温暖。其实,在一粥一饭中,藏着家的味道和亲情的温度。小时候,母亲总是在厨房忙碌,为全家人准备饭菜,而随着时间推移,我也渐渐学会了在锅碗瓢盆间忙活。每一次端上桌的美食,不仅填饱了自己的肚腹,也传递着对家人的关爱。

此外,盘中餐也包裹着丰富的文化记忆。每一个地方,有着自己的特色美食,有着属于那个地方独特的味道。无论是北方的面食,还是南方的米饭,各种地方特色料理,都在岁月的沉淀中,成为文化的符号。那是一种故土的记忆,是对家乡味道的思念。每当外出漂泊,端起一碗热腾腾的家乡菜,不禁勾起对故乡的无限怀念,那是心灵深处最深的依恋与归属感。

盘中餐,还蕴藏着中国餐桌文化的精髓,围桌而食,传达着“一家人”的理念。无论是逢年过节的团圆饭,还是平日的家庭晚餐,圆桌象征着团圆与和谐,彼此分享美食,也分享着生活中的喜怒哀乐。那一双双筷子,一张张笑脸,汇成了家庭的幸福之源。

总之,盘中餐不仅是生活的必需,更是一种文化,一种情感的寄托。让我们珍惜每一餐,感恩每一份辛劳,体味每一口食物背后的故事。在这繁忙而快速的生活中,慢下来,亲手做一桌饭菜,与家人共进一顿平凡却温暖的餐食,体会那份从“盘中餐”中流淌出的细腻情感与深远文化。(GPT-4o生成)

名家点评:

对于讯飞星火和GPT-4o分别生成的作文,笔者通过“盲评+双评”的方式邀请两位教育名师进行评分,即打分者在不知道作者的前提下进行评分,并选取两次打分的平均分。评分教师分别为,省级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班主任、第十六届“春蕾杯”指导征文一等奖获得者、园丁奖获得者沈超,以及中学语文教研专家、全国信息技术大赛教学课例一等奖获得者姜丽丽。

对于讯飞星火生成的作文,沈超和姜丽丽分别打出了38分和35分的成绩,最终平均分36.5分。

沈超对于这篇作文点评称,本文通过圆盘和盘中的食物展开联想,抒发了对农民稼穑劳苦耕作艰辛的赞美之情;从“五味”到“百味”到“千味”,通过对味道数量的概述层层推进关于农民艰辛这一主题的深入思考,思路清楚;语言上,善用对称句、排比句和反问句,尤其是后半部分反问句的使用激发读者思考的同时,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气势。个别词语的选用如“人民”略嫌生硬。

而对于GPT-4o生成的作文,沈超和姜丽丽的打分分别为32分和33分,最终平均分32.5分。

姜丽丽对此点评称,主题内容上,这篇文章通过对日常一日三餐的描绘,探讨了食物的文化和情感意义,展现了作者对食物背后劳动和家庭情感的深刻理解。构思上,文章构思巧妙,以小见大,从简单的日常饮食扩展到对家庭、文化与劳动的尊重和感恩。语言表达上,文中的语言富有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另外“一粒米一滴汗”“金黄的稻谷、黝黑的泥土”等一系列生动形象的词汇和句式,有效传达了作者对食物和生活的尊重与热爱。文章在强调食物与文化、家庭联系的部分虽然富有感情,但过多的重复可能会影响文章的紧凑性和读者阅读的兴趣。

通过这次比较,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大模型,都能够根据特定的主题创作出具有深度和温度的文章。而且相比此前大模型对于作文类文本的生成总是习惯性的以“首先、其次、再次、最后”等固定结构行文,此次大模型在作文方面的写作能力显然又上了一个台阶。其中讯飞星火完全突破了此前大模型的写作定式,从行文上看有详有略,而GPT-4o在结构上仍然有一丝定式的意思,特别是几大段叙述后接的“总之”式总结,仍然能看出一丝“GPT”味儿。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人工智能将在文学创作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而随着各个大模型的持续升级,相信大模型能带给我们更多惊喜。

文/罗亦丹

编辑/岳彩周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